究竟发生了什么?
最近这几天一直在“判作业”。从早到晚,包括周末的时间,只要有点闲工夫,就掏出手机,查看各校发来的资料,看得我头晕眼花,但乐此不疲。
各学校均组建核心团队,依据自己的选择——或是有温度,或是有体验,或是有合作,或是有质疑,开展研讨和交流,形成学校独具特色的对“生命课堂”的解读。虽然我戏称之为“判作业”,但我真的不希望各校把它当成“作业”,认为组织了研讨、上交了材料就算完成任务了。我更希望大家以此为契机,认真地反思常态课堂,从而促进常态教学的改进。
从“重要性”和“必要性”这两个维度阐述“生命课堂”,对大家来说难度不大。这种结构化思维其实早就存在于我们的大脑中,只不过没有那么清晰罢了。重要性是选择的依据,必要性是选择的目的,前者是“因为什么”而选择,后者是“为了什么”而选择——这样诠释似乎有些牵强,但绝不是文字游戏,力求准确但不冗长的语言有助于思维品质的提升。从各校的材料可以看出,大家在认识上基本不存在问题,深刻和全面的程度让我们可以为自己自豪一下——不亚于那些在这一领域颇有建树的专家。
有意思的是寻找“生命课堂”的陷阱,它真的像一口陷阱把一些人困住了。当我把这个问题——怎样才能让课堂没有温度、没有体验、没有合作、没有质疑或没有合作——展示给大家时,几乎所有人都表现出极大的兴趣。这就是逆向思维的魅力,换一个角度看问题会让你脑洞大开。事实上这需要我们摆脱一种叫做“路径依赖”的思维模式,必须要承认的是困住我们的往往是我们为自己设置的障碍。一直以来我们都在思考和探索如何让课堂有温度、有体验、有合作、有质疑、有生成,能想的办法差不多都想到了,但实践层面并不乐观,如何突围?逆向思维也许能帮我们开辟一条新路。发生了什么课堂的温度、体验、合作、质疑、生成就消失了?找出这些陷阱并避开它们,教师们就可以在“生命课堂”这片广阔天地上自由驰骋——做自己的教育。
尽可能不使用否定词,这有点把大家难住了。如何让课堂没有合作?大家习惯这样回答:学生没有或教师不给合作的机会、时间,课堂就没有合作。在这个回答中有两个否定词——没有和不给。不用这样的否定词该如何表述?首先我想说的是这不仅仅是表述的问题,不是换一个词或一种说法就能解决的问题。其次我要再次强调的是“说法”的背后是“想法”,所以要在怎么想上下更大的功夫。正面描述有助于我们更为直接的揭示问题,越是运用逆向思维越需要进行正面描述。如上面举的例子,“学生没有或教师不给合作的时间和机会课堂就没有合作”,得出这一结论对于改进实践有何帮助?所以我们需要做进一步思考,为什么“学生没有或教师不给时间”——时间都去哪了?沿着这个思路追问下去,锲而不舍地追问下去,我们的认识自然会越加的清晰,那些发生在真实课堂上的被巧妙掩盖的陷阱就会发现,从而对于改进常态教学发挥作用。
有的教师对我说:“我非常清楚合作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但是教学任务这么重,时间这么紧,我讲他们还听不会呢,哪有时间合作?”这意味着他们根本没有发现陷阱在哪,或是说被掩盖陷阱的时间给迷惑了。所以,仅仅知道“学生没有或教师不给合作的时间课堂就没有合作”,对于推动合作意义并不大,我们必须要正面描述——时间都去哪了。这样一来,我们在思考问题的时候就必须要回归真实的课堂,课堂究竟发生了什么——温度、体验、合作、质疑、生成就消失了。不要凭空想象,不要用正确的套话回答问题,才能真正揭示问题、澄清问题并最终解决问题。为什么一有人听课、一举办公开课,温度、体验、合作、质疑、生成等该有的就都有了,而且有声有色,一没人听课就什么都没了?
我们把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投入到打造公开课上,固然可以发挥示范作用,但如何把公开课的经验迁移到常态课是个难题。在公开课上给学生时间和机会他们就会积极合作,而常态课上即便给了充足的时间他们也不会合作学习,这一点恐怕没人反对。让常态课成为有生命的课堂是我努力的方向,所以我特别关注:课堂上究竟发生了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