榷文(第十七辑)

榷文(第十七辑)

    己亥新春,《榷文》继续为大家推出当代青年的优美时文,与大家共同探讨艺术,追求美善。这一辑的《榷文》推出两篇文章,分别是《爸爸在想我》《一案灯影》,作者都是赵书瑞。此时,尚在学校的年假期间。因此,这两篇文章可作为呈送给大家的新春礼物。这两篇文章的主题都是关于亲子关系的,小作者以灵动的心思和精湛的艺术为我们展示了平凡世界的美丽与力量,这便是生命、生活的本真。

爸爸在想我

/赵书瑞

“喂,妈妈,在学校没几天我就想你了。”我一脸无趣地跟妈妈说。

“一样的,妈妈也是想你,还有你爸爸,他也很想你。”电话那头,妈妈不急不躁、五分温柔五分调侃地安慰着我。

“爸爸也想我,不可能吧,他想我为什么还那么冷漠呢。”说着,我把注意力转移到妈妈说的那五个字上。

“也许父爱都是腼腆的吧,不信的话,你可以打电话给你爸爸。”妈妈顿了一下,之后认真地说道。

“嗯,好吧,妈妈。”我也认真地点着头说。

“父爱可能是腼腆的。”当我放下沉重的电话回忆父亲时,所想所写的,唯有这一句,妈妈说的这一句那一刻,“父亲”这一名词在我的脑海似乎瞬间变得那般陌生,忽忽现,剪不断,理还乱。

而今,在我的世界里,父亲永远是那么高大,却又那么遥远,我渴望牵他的手,就像儿时的情景一样,可当伸出手后,却又缩了回来。

今天中午厚厚的迷雾依然笼罩着苍穹,快速吃过午饭,我伴着呼呼的北风跑回宿舍,我要给爸爸打个电话。气喘吁吁的我,看着宿舍门后的电话,或许因为紧张,我手心里攥出了汗。我在衣服上沾了沾掌心左手握起电话,右手敲下了那陌生又熟悉的号码。铃声明明只响了一下却感觉仍在耳畔不停地打转。

“喂,是儿子吗?”一声熟悉的问候,将我从幻中拉回现实,是他,爸爸。

“爸,你想我吗?”我的声音很平,像初春的湖面,连我自己都感到诧异。

“……当然想了……做梦都想你。”爸爸有些吃惊,吞地说。

“……谢谢……”听了爸爸的话,我顿时愣住了。受宠若惊的我茫然不知所措,竟套出了这句客气话。

“这孩子,谢什么啊,咱们是父子呀……。”说着说着,爸爸似乎也觉得不知所措了。

“我以为你不会想我呢……”我有些说不出话来了。

“怎么会呢,我们是父子,我觉得没必要那么客气……”爸爸的话变得十分温柔,变得那么富有哲理,又饱含感情。

窗外的雾慢慢散,透露出一丝微光。没错,父爱是腼腆的,它不善于表达,却是我最坚实的后盾。我渴望同父亲并行,却又沉醉于父亲身后如梦身影

他是想我的,我也想他。

那一天,我记不父亲对我说了什么,只是一暖潮拂上心头,如春风过润田。将来,雨过天晴,云开雾散将不是梦。

【江一点评】

“也许父爱都是腼腆的吧!”简单的一句话,却道出了天下父亲的心声。大多情况下,与母爱相比,父爱的表现方式都显得含蓄。每一个父爱的呈现过程,都像一本好书,都像一个好电影,情节曲折跌宕,感情充沛饱满。书瑞的这篇《爸爸在想我》就将父爱这种特征表现得淋漓尽致,据作者说,这篇文章还是有事实依据的,就是取材于给爸爸打个电话。从这里可以看出,本文是基于现实的,从而也给予我们现实的思考,甚至给予现实问题的解决方案。然而,艺术的价值还不仅仅在于对现实的思考、探讨或者对现实问题的解决,还在于它启示我们该如何对待生命,该如何看待生活,或者说启示我们生命、生活的本质是什么,从这个意义上说,艺术比生命、生活更本真、更永恒。书瑞的这篇文章,我认为是达到艺术水准的,文章的切口很小,没有宏大叙事,没有奇异的主题,就是我们最常见的生活内容,但读来,却感觉一点儿也不平凡。文中的故事就像是发生在我们自己身上,朴素真挚的对话,坦诚动人的心声,给我们以美的享受,给我们以善的教育。从艺术技巧上讲,这篇文章是对话描写的典范,这个值得我们学习,因为一般而言,对话描写并不难,但要写的精彩,还需要多加训练。

一案灯影

/赵书瑞

暑气渐浓,夏夜未凉,寂寂的灯影散在书桌上,碎在我心头这寂寂的灯影为什么不跟我说说话,安抚一下我这颗躁动、紧张、无助的心。

期末的步伐咄咄逼近,每当我挑灯夜战时,陪伴我的,唯有书桌前那盏寂寂的灯。今晚也不例外,在它清冷的目光下,面对层层叠叠的作业,我狼狈的像一溃千里的败军之将,长吁短叹,几近崩溃。

不知何时,妈妈出现在我身边。桌前的灯似乎累了,陪我陪的不耐烦了光影忽闪了几下之后它依旧疲倦地眯着双眼。

“别对我抱有什么希望了,我学不进去,也不想学了。看到这情景,我烦躁地对妈妈抱怨道

“那也要学啊不学将来会没有出息,以后……”听了我的话后,妈妈想也没想开始了一如往常的唠叨。

“学!学!学!学什么学”妈妈的话塞入我的耳后,促使我猛地将笔一“砸”,我焦躁地大喊

顿时,屋内一片寂静,连我自己都感到诧异,只听见屋外的虫鸣声。妈妈没有再说什么,便出去了。那一刻,我的内心一丝舒畅,却立刻又显出许多难过、悔恨

不知过了多久,妈妈来一杯热牛奶。她悄然地将牛奶放在书桌上,灯影下。又弯腰去捡起被我“砸”在地上的笔,妈妈将笔递给我的一瞬间,我清楚地看到,妈妈的眼神是那般坚定、那般坚定。在妈妈的眼神里,我仿佛看到了那陪伴我无数个深夜的一案灯影,照亮着我。

“妈妈,对不起,我……”我尝试着弥补着刚才的过失。

“没事儿,孩子,我明白你不是故意的……”妈妈平心静气地说,妈妈的眼神依然坚定、明亮。

“妈妈,我怕,我怕学不好让您失望,所以才说出那样的话……”说着,我流下了眼泪,也轻轻地哽咽起来。

“傻孩子,别怕,学习是为了自己,不是为了妈妈,不要有心理负担。别怕,妈妈一直陪伴着你。”妈妈用柔软的话语和坚强的目光鼓励着我。

暑气虽浓,夏夜凉,我在妈妈的目光中,学到了很多、很多,也得到了许多、许多

牛奶的热气氤氲在灯顶,影依然寂寂,却有了丝丝温暖,细听,它居然也跟我说话,鼓励了我我不害怕期末,因为身边有那盏明灯的目光,推引我前行。

【江一点评】

与“爸爸在想我”不同,“一案灯影”这个题目体现了写作上的发散思维,即给出一个特定的事物或场景,让作者构建自己的故事。比如看到“一案灯影”这个名词后,我们会产生什么联想,根据自己的联想写出自己的故事。书瑞的这篇就体现了这种思路,根据题目中的场景,作者想到了自己和母亲的一个故事,在文中,“一案灯影”既可以是一条线索,也可以是一个象征,这体现出作者精巧的构思。从文章内容而言,这篇文章真的是每一个少年的集体记忆,于我也不例外。在学习和成长压力下,孩子有时会变得很叛逆,甚至会出现一个集中爆发的时刻。于情于理,这都是可以理解的,甚至说,这不见得是一件坏事,因为虽然是叛逆行为的集中爆发,可从另一个角度说,这正是一个很好的教育契机。文中妈妈的做法就十分智慧,此时无声胜有声,富有爱心的行为远远要比千篇一律的唠叨要有力量,知人贵知心,这条定律在亲子之间往往被忽略,然而,知心对于亲子之间的交往确实最为重要的。从写作手法上说,这篇文章的情节转变很值得学习,情节转变是很讲究的,不是为吸引注意而转变,而是要符合情理,而是要彰显出人性的光辉,再者文中的象征与照应也很精彩,主要体现在对灯影的描写上。

江一简介

江一,青年作家,诗人,编剧,中文课程设计师,原名金江昆,号榷山,1988年生,2012年7月毕业于东北师范大学文学院,教育硕士,师从实力派作家、诗人、著名文艺评论家胡业昌先生,著名儿童文学研究专家侯颖教授,现为河北省作家协会会员、衡水市作家协会会员、签约作家,河北衡水中学语文教师,衡中诗词协会理事,著有长篇小说《渡缘》《一江琴声》《湖畔弦歌》、诗集《桃花坞雨》《榷山问樵》、美学著作《美的唤醒》、哲学著作《生活世界与艺术境域》、学术著作《情境之门》《一个诸境斋的故事》《洒落的从前》《唐宋诗发展史简话》等,指导中学生创作诗文集《繁荇集》《化境风》《童音》等。发表的论文有《叙事类写作限制初探》《传统文化传承问题探究与解决》等。曾独立开发课程《汉字硬笔书法入门与提高》《美的唤醒》《中西思想小史与文学写作》《知“古”与知“己”》,并教授北大先修课《中国古代文化常识》。主持和参与的科研课题《青少年心理问题与对策探究》《传统文化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传承》《责任教育》和《大学生的就业问题和青少年职业规划》等。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