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些中学生不怕周树人也不怕写作文|侯晓彤·少年读邻

 480丨明天

侯晓彤金句

把脑海中的一个场景放大

用以呈现作品中讨论的问题

在我看来是进入文学最好的方式

专栏

「少年读邻」

凤梨按:中小学生学语文据说有三怕:一怕文言文,二怕写作文,三怕周树人。其实周树人不光学生怕,老师讲起来也棘手,比如我新入职的时候第一堂公开课就讲鲁迅,因为是自己的专业,所以准备尤其充分,但实际效果是全场尬气满满,学生压根儿get不到我在干什么。事实证明,鲁迅怎么读还是要看是什么样的学生来读。资质稍有差别,读的方式和角度就需要有很大的变化。今天这篇是我师妹兼同事侯晓彤的教学反思,她可比我当年强多了,我们来看看她班里的孩子为什么不怕周树人也不怕写作文。

凤梨,中学老师一枚,此栏目的主持者。开此栏目的目的,他在文末的征稿说明中,已有解释。希望各位大朋友、小朋友多多支持

第480夜


这些中学生不怕周树人也不怕写作文

文|侯晓彤

这个学期我带了八年级的贯通班,因为他们的能力比较强,精力也过于旺盛,所以我在语文课固定的课时里给他们开了鲁迅小说阅读课。按照专题一篇篇读下去,读的过程中写写谈谈,往往会有新的发现。

给初中生讲鲁迅是很难的,而且初中部编本要求阅读的是《朝花夕拾》,似乎不用急着去大量地系统地阅读小说,我决定开鲁迅小说课主要有两个原因:首先,从我之前导读《朝花夕拾》的经验来看,这些散文虽然看上去是闲谈的、生活化的、简单易懂的,但是对学生来说却是枯燥的、没有波澜的。我一直很困惑,对七八年级的学生来说,更好接受的到底是散文还是小说?如果没有读过那些故事,谁想知道鲁迅是怎么长大的?另外,在接下来的课本里会出现《孔乙己》、《故乡》、《祝福》、《药》等篇目,它们当然是最经典的、最有代表性的,但是单篇小说很容易被讲成“中国社会问题荟萃”,只有把名篇和那些“不太有名”的篇目串联在一起,才是鲁迅所构建的真实的老中国社会生态。在见过单四嫂和爱姑之后,学生会更理解祥林嫂。

我们的第一个专题是“时代缝隙里的女性”,阅读篇目是《祝福》《明天》《离婚》《伤逝》。学生总是喜欢把这几个题目组合在一起造句:“祝福你明天离婚!”无意间似乎戳中了鲁迅给小说命名的门道:祈愿和光明之后,总是深渊。

本文记录的,是《明天》一文的教学环节和学生反馈。

一、提问与讨论

小说《明天》选自《呐喊》,故事中,寡母单四嫂唯一的指望宝儿重病,单四嫂求签许愿均不灵验,吃了何小仙开的“保婴活命丸”仍不幸丧命。在此过程中,周围如蓝皮阿五、红鼻子老拱、王九妈等人,看似前来帮忙,实则消遣帮闲,趁机揩油占便宜,留单四嫂无助面对绝望的明天。

吴永良《鲁迅小说人物百图》

在导读《明天》之前,我请同学们每人就这篇小说提四个问题,这些问题可以是你觉得值得探讨的,也可以是你感到困惑的。让我惊喜的是,孩子们的问题都很在点上:

作者为什么说单四嫂是“粗笨女人”?

为什么何小仙的药材只在贾家济世堂有?

作者为什么要塑造“蓝皮阿五”“红鼻子老拱”这类角色?

 “蓝皮”和“红鼻子”是什么意思?

文章后半段的描写分明是葬礼,为什么像喜事?

 “因为鲁镇还有些古风,所以不上一更,便都回家睡觉了”和“东方已经发白;不一会,窗缝里透进了银白色的曙光”两句话为什么出了多次?

作者为什么不写单四嫂梦到自己的儿子?

可以看出大家提的问题基本涵盖了这篇小说要讨论的问题,我把它们整合在一起,用一个个问题搭建对文本的解读。孩子们很聪明,在我讲完“红鼻子”“红眼睛”这种名字背后病态的漫画式形象之后,他们开始热衷于文章中名字的“解码”,比如“单四嫂”的“单”字正是她生活境况的概括,“贾家济世堂”中的“贾”谐音“假”,“何小仙”与医治鲁迅父亲的何廉臣的关系……既然讲到了这儿,我又给他们讲了《药》中的“华夏”和以秋瑾为原型的“夏瑜”,学生听完之后嗷嗷叫,称鲁迅“埋梗高手”。

同学们还注意到,“因为鲁镇还有些古风,所以不上一更,便都回家睡觉了”和“东方已经发白;不一会,窗缝里透进了银白色的曙光”两句话多次出现。鲁迅为什么要这样写?细细读来不难发现,鲁迅是在用相同的表达去强化每一天开始和结束时,单四嫂和众人的不同状态。“来帮忙”的其他人心满意足地吃过饭,唱着小曲散开,各自睡去,留单四嫂在很空很大很静的黑夜里,无助悲苦。受难者的“今天”是更晚结束的。而在新的曙光到来时,单四嫂早已醒来,面临新的绝望。这个发现帮助我们理解了题目“明天”的多层次含义。

二、笔谈与续写

经过充分的讨论和讲解之后,我请同学们每人选择一个自己感兴趣的话题进行讨论(如题目的含义、单四嫂的悲剧、“老拱们”形象反思等),也可以续写下一个“明天”到来时单四嫂的生活,模仿鲁迅的文风进行创作(提示学生关注声音、空间和氛围)。

(1)笔谈

王子和同学在《黑暗不是由一两个人织成的》一文中分析了这一事件中的旁观者们:“没人说得清宝儿究竟得了什么病,但可以确定的是,如果宝儿得到了妥善的救助,众人对这个小生命哪怕有一丝一毫的牵挂,大家都可能拥有一个有着宝儿笑声的明天。杀死宝儿的不仅是病,更是何小仙的懈怠、药房伙计的疏懒、蓝皮阿五的轻浮、王九妈的高高挂起,以及每一个旁观者的冷漠。”

陈震坤同学在《<明天>中的“明天”》一文中也关注到了冷漠的众人,并用一个经典场景呈现这种冷漠:

文中的第二个“明天”,是宝儿死后以后的“明天”……这个“明天”,无情地击碎了她的希望。而周围人的“热心”,只不过是趁火打劫罢了。最后,凡在治丧中“动过手开过口”的人,都天经地义、理所当然地来大吃了一顿。这让人忍不住想到在黑魆魆的深夜,一群两眼冒着绿光、吐着鲜红舌头的狼,它们虎视眈眈,那些眼睛好像一起咬着单四嫂……如果从单个人的行为来看,老拱并没有什么罪恶,只是麻木和爱占便宜罢了。一个老拱不可怕,可怕的是老拱多了,氛围就变得冷漠无情,单四嫂这样的弱者就会被吞噬。这样一来,那个社会岂不是一个吃人的社会?

引导:让理性思考感性一会儿

相比于对文章主旨的把握,我更看重学生的感性表达。把脑海中的一个场景放大,用以呈现作品中讨论的问题,在我看来是进入文学最好的方式。那黑夜中群狼的可怖嘴脸,不正是阿Q临死前脑海中浮现的画面吗?学生在没读过《阿Q正传》的情况下自然而然地对“吃人”场景产生联想,实在是太神奇了。

在这样的生存境况之家,单四嫂的明天会是什么样的呢?陈震坤同学继续写道:

第三个“明天”是尚未到来的“明天”。又到了晚上,失去了宝儿的屋子太静了,“叫他喘气不得”,单四嫂不愿意看见这个屋子,吹熄了灯,幻想着能在梦中见到宝儿。若说见到了,似乎安慰了单四嫂,却又淡化了小说的悲剧色彩;若说没见到,仿佛又不曾给人希望。夜深了,鲁镇完全落在寂静里,“只有那暗夜为想变成明天,仍在寂静里奔波”。这样无依无靠、任人揉搓和摆布的单四嫂,会有什么样的明天呢?小说没有写下一个明天的来临。狗在暗地里“呜呜的叫”,文章在凄凉抑郁中结束。

陈同学在我的提示下翻看了鲁迅在《呐喊·自序》关于《明天》结尾的处理,言之有据,条理清楚。而马颢云同学则用另一场景呈现了自己对《明天》结尾的理解:

在那个时代,女性被封建礼教压迫,有人在反抗,有人完全被麻痹,毫无知觉的在这礼教的深潭中挣扎一生,直到最后溺死在潭水中。但是在那样的条件下,不论反不反抗,前方似乎都是一层雾,虚无缥缈的。人们将美好的幻想寄托在薄雾后,伸手触碰后便会发现前方并不是什么光明,只是更加空洞、浑浊的绝望。真正的绝望不是指安静的静态,而是指变化的动态。“明天”指的就是用手拨开薄雾的那一刹那,指的就是单四嫂子的每个清晨,每次怀抱着希望却在某一刻失去的瞬间。

因此“明天”并不是什么希望,只是在薄雾这一侧的人的某种憧憬,又或者可以说是一种自我欺骗。不愿接受薄雾后是深渊,是空洞,是黑暗,因而编造出“明天”的假象。

关于《明天》结尾的深意已经是老生常谈,“只有那暗夜为想变成明天,却仍在这寂静里奔波;另有几条狗,也躲在暗地里呜呜的叫。”鲁迅的悲观与希望纠结缠绕着,马颢芸同学把鲁迅对“明天”的复杂情绪概括成“手拨开薄雾的那一刹那”,这个表述多么有灵气呀!和她聊过才知道,这个“拨开薄雾”的场景产生于她看电影时的灵光乍现,再追问是什么电影,答曰:《冰雪奇缘》。且不说这部电影里是在何种语境下出现了这样的场景,单是这种时刻带着问题、随时激活阅读感受的状态,就非常理想了。

(2)续写

还有一些同学选择对《明天》进行续写。当然,文章到此为止是最好的,但通过续写可以引导学生去思考单四嫂未来的处境,也可以尝试体会鲁迅语言的妙处。虽然文笔和情节难免幼稚,但却附着着同学们思考的痕迹。

李盈熙同学给自己的续写起了题目,叫做“寥”,节选了一段给大家看看:

……

对门的王九妈在街边坐着,看见他便远远地说话:

“单四嫂子,你怎么样了?——孩子去也都去了,可你还得生活呀。”

单四嫂子呆愣的抬头望去;王九妈搓了搓手,脸上挂着忡色。他上下打量了一眼单四嫂子,把头摇了两摇。

“这债倒是不着急,日子还久着呢……”

王九妈关切的模样,叹息一番,宽慰他道。单四嫂子呆滞的面孔露出些惊恐神色,拉着王九妈的胳膊,急急的说:

“您有年纪,见识多,帮我问问欠了多少啊?”

“这丧礼烧的一串纸钱,四十九卷《大悲咒》;给他穿的顶新的衣裳,平日喜欢的玩意儿……雇的两名脚夫,每名二百另十个大钱——嗨呀,不要紧的……”

王九妈含含糊糊地说着,挣开了他的手;心满意足地,蹒跚着走远了。

鲁镇是个僻静地方;这个时辰,大家都关门睡觉了。单四嫂子深更半夜还没有睡。他坐在纺车前,感到一阵目眩——屋子还是太静,太大,太空了。老拱们在门外喝着酒,唱着小曲;单四嫂子家里纺纱的声音,自然只有他们听得到。

风还在呜呜的刮着,但那孩子似乎已经疲惫,没有了哭号。黯淡的夜在寂寥中奔波,只为想变成明天。

李盈熙同学预料到了单四嫂即将面临的债务压力,更写出了王九妈的伪善。“上下打量了一眼单四嫂子,把头摇了两摇”,“关切的模样,叹息一番”、“含含糊糊地说着”、“心满意足地,蹒跚着走远了”……这些动作让人非常确信这就是王九妈本人。而且从题目和结尾来看,李盈熙同学关注到了《明天》中的“静”,用声音来表达绝望和惨淡,是鲁迅的一种写作习惯,以“寥”为题,正是捕捉到了这一层用意。

有的同学受到了《祝福》的启发,比如鲁熠同学续写中的“王九妈”就带着《祝福》中“柳妈”的影子:

……昨晚梦中宝儿真的来了!他穿着顶新的衣裳,手里攥着一个泥人儿,生龙活虎地叫他:“妈!我饿了!”

单四嫂是个粗笨女人,她在心里计算着恐怕是宝儿不舍得走,于是又回来寻她了。于是她把自己的梦告诉了王九妈。王九妈听过脸色大变,严肃地说:“哎呀,这可不好了,他在向你讨吃的哩!你若不赶紧给他烧点纸钱,恐怕宝儿就要变成吃人的饿鬼了……”

还有的同学干脆把《明天》和《祝福》打通,让单四嫂成为当年祥林嫂故事里的看客:

单四嫂终没有梦到宝儿,“老天为什么夺了宝儿的命去?为什么连梦都不让我梦一回?”单四嫂是个粗笨女人,她心中盘算着,难道是自己作了什么孽吗?想到这儿,单四嫂的眼睛张得更大了。

不知怎的,单四嫂突然想起在鲁四老爷家打工的女佣柳妈。有一次他去河畔洗衣遇上柳妈,柳妈无意间提到鲁四老爷家那克夫克子的祥林嫂捐门槛赎罪的事情。他当时听后报以一笑,只觉这行为实在有趣得紧,现在看来,却大不一样了……

不得不说这段单四嫂关于“作孽”的情节有些牵强,但让人倒吸一口凉气的是接下来的情节:此刻无助悲苦的单四嫂也曾是别人悲剧的旁观者,而当她自己身处绝境时,别人的悲剧成为自己唯一的参照物。

我们能很明显地感觉到,在阅读《明天》的过程中,祥林嫂一直是同学们潜在的对话对象,可见要读懂一篇,就不能只读一篇。“单四嫂的明天会不会成为下一个祥林嫂?”这是我在课上讨论时不经意间抛出的问题。同样的守寡,同样的失子,同样的无依无靠,两个女人的命运有很大的重合之处,所以鲁迅未写出的“明天”究竟如何我们也能略猜出一二。实际上,这个问题本身的答案并不重要,这个问题的提法比较重要。也就是说,引导学生注意不同文本之间的互动和对比,才是我带学生阅读《明天》的目的。也许有时候这种关联不那么靠谱,但是也没关系,以后读的多了,就会越来越好的。

* 作者原题:单四嫂“明天”会成为祥林嫂吗?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