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师系列】生与死,灵与肉:伯格曼的电影世界

英格玛·伯格曼1918年7月14日生于瑞典乌普萨拉,是宫廷牧师之子。先在业余剧团、后在哥特堡、赫尔辛堡以及斯德哥尔摩皇家剧院担任戏剧导演。

他一生创作过50多部作品,其中《处女泉》、《杯中黑影》、《呼喊与细语》和《芬妮与亚历山大》于1960年、1962年、1972年和1982年先后夺得奥斯卡最佳外语片奖。

《夏夜的微笑》、《第七封印》、《女人的期待》、《野草莓》、《魔术师》、《处女泉》和《杯中黑影》则让他在柏林、戛纳和威尼斯等欧洲三大电影节各有斩获。 

在他的作品中随处可见的奇异构思对当代很多导演产生了巨大影响,这其中的代表人物有法国“新浪潮”导演吕克·戈达尔和美国黑色幽默大师伍迪·艾伦。

伍迪·艾伦在祝贺伯格曼70岁寿辰时这样说,“自从电影被发明出来之后,伯格曼也许是这个世界上最伟大的电影艺术家。”

他虽然被公认为大师的大师,但从1982年就宣布息影了,此后20余年直至离世,除了2002年创作的返场谢幕之作《萨拉邦德》外再无院线作品。

一直处于退隐状态,普通观众对伯格曼的印象恐怕仅停留在李安声称是伯格曼的《处女泉》夺走了他的“童贞”,并在多年后与伯格曼会面时情难自禁的哭倒在伯格曼怀里。

在纪录片《打扰伯格曼》中,伍迪艾伦、马丁斯科塞斯、李安、科波拉、张艺谋、北野武等名导悉数出镜,倾诉伯格曼对自己创作生涯的巨大影响。

李安曾说,“若是没有这些伟大的电影,我将只会满足于讲一个好故事,满足于让人们哭哭笑笑”,所以第一次看伯格曼就心生喜爱的观众不简单,有当大师的根骨。

伯格曼1918年7月14日出生于瑞典乌普萨拉,父亲恩里克·伯格曼是位虔诚的路德教徒,曾长期担任牧师,后来成为瑞典国王的宫廷牧师。

母亲是一位上层阶级出身的小姐,任性而孤僻。父亲对伯格曼的管束严厉到臻于残忍的程度,伯格曼的童年生活笼罩着一种严峻、压抑的气氛,这一切对伯格曼后来的创作有着极为深刻的影响。

1937年,进入斯德哥尔摩大学攻读文学和艺术史,阅读了大量莎士比亚和斯特林堡等著名戏剧作家的作品。同时经常出没于学校的学生业余剧团,编写剧本、导演戏剧、饰演角色。大学毕业后在哥德堡、赫尔辛堡、斯德哥尔摩皇家剧院担任过戏剧导演。  

1944年,写出了第一个电影剧本《折磨》,尖锐地抨击了瑞典的学校教育制度对学生的粗暴、专制和残酷压迫,被拍成影片。   

1946年,执导了他的第一部影片《危机》、《渴》和《监狱》等片。到50年代初,他在电影艺术上开始逐渐成熟起来。

50年代中后期,随着《夏夜的微笑》、《第七封印》、《野草莓》、《面孔》等影片的拍摄完成,伯格曼跻身于世界著名导演的行列。

六七十年代,大多数作品都是在用摄影机窥视人的灵魂,如“沉默三部曲”,即《犹在镜中》、《冬日之光》和《沉默》,以及《假面》、《耻辱》、《呼喊与细语》等等。

这些影片排除了戏剧冲突、故事叙事,以隐喻、象征的手法探讨现代西方社会中人与人之间交流的困难和生命的孤独痛苦。

这一时期,他的作品多采用室内心理剧的结构形式,在看似狭小的空间里展示人的内心无比广阔的时空变幻。 

在这之后,伯格曼进入了创作成熟期。1978年拍摄了他最舞台化的影片《秋天奏鸣曲》,描写事业与家庭的矛盾、母亲与女儿之间的隔膜,以及她们之间又爱又恨的相互关系。

1982年,伯格曼着手拍摄他自称为“最后一部影片”《芳妮和亚历山大》。这是他人物最多、情节最复杂、规模最大、视野最广阔、拍摄费用最昂贵、放映时间长达三个多小时的影片。

这部影片有六十个有台词的角色,一千二百个群众演员,是一部把喜剧、悲剧、滑稽剧和恐怖片熔于一炉的家庭纪事。

伯格曼过去影片中的主题和人物,以及一切他所迷恋的事物都重复出现在这部影片里,他自称这部影片是他“作为导演一生的总结”,是“一曲热爱生活的轻松的赞美诗”。

1983年,自完成《芬尼和亚历山大》之后他宣布不再拍片,但实际上,他通过自己的剧本仍在对瑞典电影产生着决定性的影响。

1992年,著名丹麦-瑞典导演比尔·奥古斯特执导了伯格曼编剧的影片《最美好的愿望》。这部描写伯格曼父母感情生活的电影在当年戛纳电影节上荣获了金棕榈奖和最佳女演员奖。

同年,伯格曼的儿子丹尼尔·伯格曼也把父亲的小说《星期天的孩子》搬上了银幕。 

1996年,伯格曼的另一个剧本《私人的谈话》又被与他长期合作的女演员、导演丽芙·乌尔曼拍成了电视剧。 

2003年,为瑞典国家电视台制作的电视电影《萨拉邦德》,这是自《芬尼与亚历山大》以后20多年来惟一在电影院里与观众见面的伯格曼长片。

晚年的伯格曼隐居在法罗岛,纪录片《伯格曼的小岛》中曾有记述无数世界名导求见伯格曼但纷纷被拒。

包括伍迪艾伦、索科洛夫和持续给伯格曼写信的拉斯冯提尔,法罗岛的居民们也心照不宣的隐藏伯格曼的住址,无数朝圣的影迷无功而返。

伯格曼晚期作品题材由宗教渐渐转向家庭,从《芬妮与亚历山大》《卡琳的面孔》《萨拉邦德》都能看出他不再执着于追索天堂景象和善恶之道,开始留恋人间的平凡温暖,如今他已从痛苦中脱身,长眠法罗岛。


友情提示:英格玛·伯格曼电影合集汁源在文末“阅读原文”当中,自行提取!

《野草莓》1957

导演: 英格玛·伯格曼
编剧: 英格玛·伯格曼
主演: 维克多·斯约斯特洛姆 

豆瓣 8.7 IMDb 8.2

该片讲述了年迈的医学教授伊萨克在去母校接受荣誉学位的途中,回忆起自己过去的沉重往事,开启了一段心灵救赎之旅。该片获得第8届柏林国际电影节金熊奖。

《第七封印》(1957)

导演: 英格玛·伯格曼
编剧: 英格玛·伯格曼
主演: 古纳尔·布约恩施特兰德

豆瓣 8.4   IMDb 8.2

《第七封印》是一部寓言式的影片,受到了评论家肯定,片中骑士与象征死亡、身披裹尸布的人形对弈的镜头堪称经典,这部风格神秘诡异的影片虽然看起来有些晦涩,却蕴含着极为深刻的哲理。

《处女泉》1960

导演: 英格玛·伯格曼
编剧: 乌拉·伊萨克松
主演: 马克斯·冯·叙多夫 

豆瓣 8.5 IMDb 8.1

该片讲述了纯洁的女孩卡琳被歹徒玷污并杀害,伤心欲绝的陶尔为了替女儿报仇决定违背上帝的旨意亲自手刃仇人。该片获得第33届奥斯卡金像奖最佳外语片奖 。

《犹在镜中》1961

导演: 英格玛·伯格曼
编剧: 英格玛·伯格曼
主演: 哈里特·安德森 

豆瓣 8.4 IMDb 8.1

该片是英格玛·伯格曼“沉默三部曲”的第一部,讲述了一个精神分裂的女人卡琳和她身边的三个男人——丈夫马丁、父亲大卫、米诺斯之间的故事。

《沉默》1963

导演: 英格玛·伯格曼
编剧: 英格玛·伯格曼
主演: 英格丽·图林

豆瓣 8.4 IMDb 7.9

该片是英格玛·伯格曼“沉默三部曲”的最后一部,讲述了伊丝特与妹妹安娜以及安娜的儿子约翰一起坐火车回瑞典,却在一个小城宾馆因为一些事情引发重提深藏在两人心中的、夹杂着嫉恨与冲突的往事。

假面 (1966)

导演: 英格玛·伯格曼
编剧: 英格玛·伯格曼
主演: 毕比·安德松 / 丽芙·乌曼 

豆瓣 8.8   IMDb 8.1

该片讲述了护士阿尔玛在与女演员伊丽莎白相处的过程中渐渐失去自我,悄然变成了对方的另一个分身的故事。

《呼喊与细语》1972

导演: 英格玛·伯格曼
编剧: 英格玛·伯格曼
主演: 哈里特·安德森 

豆瓣 8.7 IMDb 8.1

该片讲述了身患不治之症的艾格尼丝自知时日无多,她希望在临死之前让关系紧张的两个妹妹学会珍爱彼此的故事。

《秋日奏鸣曲》(1978)

导演: 英格玛·伯格曼
编剧: 英格玛·伯格曼
主演: 英格丽·褒曼 / 丽芙·乌曼 

豆瓣 9.0   IMDb 8.3

该片讲述了杰出的乐团钢琴演奏家夏洛特和她的女儿伊娃因为长期缺乏情感交流,而产生严重矛盾冲突的故事。

《芬妮与亚历山大》(1982)

导演: 英格玛·伯格曼
编剧: 英格玛·伯格曼
主演: 克里斯蒂娜·阿道夫森 

豆瓣 8.8   IMDb 8.1

该片讲述了芬妮与亚历山大在经历了父亲猝死、母亲改嫁、继父被烧死等事件以后,在伊萨克的帮助下重新获得自由的故事。本片获得第56届奥斯卡最佳摄影、最佳艺术指导、最佳服装设计和最佳外语片等多项大奖。

《芬妮和亚历山大的诞生》1984

导演: 英格玛·伯格曼
编剧: 英格玛·伯格曼
主演: 英格玛·伯格曼

豆瓣 8.6 IMDb 7.6

这是一部长达110分钟的纪录片。伯格曼在拍摄代表作《芬妮和亚历山大》的同时也制作了这部《芬妮和亚历山大的诞生》。

(0)

相关推荐

  • 他/她们眼中的英格玛·伯格曼:

    ➡️李安:第一次看<处女泉>时,我十八岁,那是1974年,我第一次有意识的看艺术电影,我坐在那里,深深的被震惊了,在我的十八年里,从未看到过如此宁静,却又如此暴力的东西,深刻的质疑了上帝的 ...

  • 塔可夫斯基:我最爱的10部电影

    交流沟通请添加 小编微信:TMBB100 安德烈·塔可夫斯基被公认为是有史以来最具风格创意的电影人之一.塔可夫斯基因他的创作理论闻名,他以其富有艺术诗意的意象,在"慢电影"的领域不 ...

  • 【大师影像】英格玛·伯格曼导演作品《假面》

    大师影像 这个栏目鲤鱼会向大家推荐一些电影大师的传世之作.鲤鱼热爱电影始终认为电影艺术作为第七女神和其他艺术作品一样是人类文明的瑰宝.人之所以区别与动物我觉得不是会制造工具,而是可以在艺术审美中得到愉 ...

  • 英格玛·伯格曼——《魔灯》

    世界影史巨匠英格玛·伯格曼唯一生平自述,诚恳告白一个乡间年轻人成长为艺术大师的全过程.

  • HBO版《围城》,太迷人了

    婚姻是什么? 钱钟书的<围城>中,婚姻是一座围城,城外的人想进去,城里的人想出来. 对于张爱玲来说,结婚是爱情的坟墓,但是如果不结婚,爱情就死无葬身之地. 那一夫一妻婚姻制呢? 是人类文明 ...

  • 电影如果不是一种记录,就是一种梦幻

    喜欢电影的朋友应该都听说过英格玛·伯格曼(Ingmar Bergman),这位瑞典导演一生执导了60多部电影和超过170场戏剧,其中最为著名的有<野草莓><假面><第七封 ...

  • 《秋日奏鸣曲》分析

    作者:Farran Smith Nehme 译者:覃天 校对:Issac 来源:Criterion(2013年9月16日) 电影<秋日奏鸣曲>(1978)深入了一个女人的内心,即使她对此退 ...

  • 灵与肉的展览:大师鲁本斯

    鲁本斯 (Peter Paul Rubens) 1577年6月28日-1640年5月30日 弗兰德画家,巴洛克画派早期的代表人物 鲁本斯自画像 1623年 澳大利亚国家美术馆藏 17世纪欧洲出现四位鼎 ...

  • 事死如生,事亡如存,我眼中的生与死

    <知北游>中孔子问老子什么是"至道",老子回答:"人生天地之间,若白驹之过隙,忽然而已.注然勃然,莫不出焉:油然寥然,莫不入焉.已化而生,又化而死." ...

  • 《简爱》通篇无“性”,用四段感情揭示:爱情是一场灵与肉的交欢

    <简·爱>是夏洛蒂·勃朗特的主要代表作,本书以主人翁简爱的成长.修炼到恋爱的过程为主线,向我们展示了一个女孩普通外表之下深藏于灵魂和气质中的美,也通过简爱的故事告诉我们: 人生的风筝线时时 ...

  • 随机杀人者的生与死 | 反方向·早茶夜读

    文  |  反方向 律师 大家好,欢迎来到早茶夜读.我是反方向,本月和大家共读<杀戮的艰难>. 本书的作者张娟芬参与社会运动多年,深度关注性别与死刑议题,是台湾"废除死刑协会&q ...

  • 道与术、取与予、利与害、常与变、方与圆、生与死

    上节我们说到孟洛川年少轻狂吃了大亏,知道自己不足后,正式拜李士朋为师,追求大商之道.李士朋对其母亲道:小器小成,中器中成,大器大成. 课堂上,李士朋与孟洛川开始大商的论道 古人云欲授之学,先问其志, ...

  • 奥特曼的生与死,如何看待奥特曼是否真的会死去?奥特曼沉默了

    说起奥特曼,我们都知道奥特曼也是生物.并且在奥特曼系列中,有很多场景,都无不在暗示这一点.比如说梦比优斯奥特曼被火山怪鸟巴顿啄伤中毒.奈克赛斯奥特曼被异生兽刺中大腿而受伤等等. 奥特曼是宇宙来的生物. ...

  • 包容生与死:“围死亡” 概念的诞生

    pixabay.com 编者按 如果说 "围生期"."围产期" 概念的创生,填平了产科与新生儿科的鸿沟,那么,"围死期" 概念的确立,也在试 ...

  • 人类并非伟大,生与死应该等量齐观(组诗)

    人类并非伟大,生与死应该等量齐观(组诗) 作者:张勇 阴晴不定 微雨空濛 似有若无  阳光似无若有  天却由暗转亮  楝树花淡紫的香气  更适合阴晴不定的天气 昨天 十二级的大风 吹落安庆振风塔上的宝 ...

  • 在生与死边界的门上!

    有一堵墙,矗立在生与死的边界处. 那堵墙叫做生死之门. 在墙的这边,站着一个人. 在墙的那边,站着一个鬼. 人想知道,死了之后是什么样的. 鬼想知道,活了之后是什么样的. 所以,一人一鬼,都企图穿过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