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鸦片战争¹ 02】两个文明之间的冲突

成为襄子特别读者
点击上方「襄子讲谈社」→右上角菜单栏→设为星标
这是【鸦片战争¹ 】第 02 篇文章

当时清朝人对于禁烟有个最大的误区,他们认为,禁烟的最大障碍在于充斥于鸦片交易中的贿赂,及由此引起的贪官污吏的暗中抵制。实际上,他们没有看到,英国的阻挠才是禁烟真正的终极障碍。

林则徐作为开眼看世界的第一人,虽然他的看法很多时候也很粗鄙,落后,不准确,但相对来讲,比当时的绝大多数人都先进多了,而且他为人正派,公正清廉,办事认真,是处理这事的最佳人选。

但是,在此时期清朝官员与皇帝道光奏折中,压根就没有提到英国的反应,这不仅是天朝上国的心态遮拦了他们的视野,还因为他们自己蒙住了自己的眼睛。

当时的清朝,以天朝上国自居,他们的观念还处于旧时代,天朝对外体制,使中国成为一个世界,而不是世界的一部分。无论是周边的越南、朝鲜、日本,还是遥远的英国、法国、西班牙,清朝都认为他们只是夷性犬羊。

英国得知清廷的一系列举动后,也采取了行动。1838年7月13日,就在各地将军督抚奉旨讨论黄爵滋的奏折之时,英国驻印度海军司令马他伦率领两艘英国军舰开到了广东虎门口外。

马他伦的到访,是应驻华商务总监义律的请求,并奉伦敦方面的命令,目的在于向中国展示英国的武力,以支持当时的鸦片走私活动,支持义律为中英平等交往而作的努力。

马他伦的到来其实是一个重要信号,它用武力的方式表明,英国对其贸易利益是不惜诉诸武力的。可惜的是,清朝上下,无人能够识别这个信号的含义。

然而,这一事件又说明了,当时的中英关系处于一种非常矛盾畸形的形态之中。从政治层面上来看,清朝守住了“天朝”的体制,对外紧闭大门,对当时西方世界普遍采用的外交程序十分警惕,不容丝毫渗透;从经济层面上来看,清朝又因其军政极其腐朽,大门关着,却关不上,关不紧,罪恶的鸦片从门缝中滔滔涌入,已经没有力量将其堵住。

很多人认为鸦片战争是一场侵略与反侵略的战争,实际上,说它是一场贸易战争可能更符合当时的环境。1840年的这场鸦片战争,是一场两个文明之间的冲突,它有着其必然性,因为两种文明总归会在未来的相遇。在相遇的时候,中国仍旧处于前现代化社会,对于欧洲近代的体系与理念甚不了解,甚至两眼一抹黑,中国始终以一种“天朝上国”的心态来看待世界,而英国则是希望能与中国进行平等的交流与贸易往来,这种目标与动机的不一致必然会走向冲突,乃至战争。

蒋廷黻是我比较喜欢的一个近代史作家,在他的《中国近代史》中,或多或少表现出了这么一层意思,万幸的是,鸦片战争发生的时间不至于太晚,中国在19世纪40年代就被打开了国门,好过于在70年代甚至80年代才被打开国门。这就好比,对于一个死睡的人,拍醒他的确会让他痛苦,但是晚痛不如早痛。

早年在学校学历史的时候,很多同学都对鸦片战争报以惋惜,要是当时道光一直器重林则徐该多好,要是当时的中国官员稍微给力一点该多好,泱泱大国,竟然被一支在数量上明显处于劣势的英国军队击败。要是当时怎么怎么样,清朝就不会输了鸦片战争。

回到当时的历史场景,中国与英国的战争,不是两个国家、两个政权之间的战争,而是两个文明的战争,一个仍旧处于旧社会的清朝和工业革命之后,步入近代的英国之间的战争,清朝的失败是必然的,绝非偶然的。

清朝对于英国军舰的到来,表现出了一种鸵鸟的心态,道光在给林则徐的告诫是:鸦片务须杜绝,边衅决不可开。意思就是,既要杜绝鸦片,也不要与蛮夷发生冲突。

按照后人的角度来看(站在已经熟悉了近代外交的框架下去理解),这个时候清朝最明智的做法,应该是与英国政府谈判,用外交的手段来达成自己杜绝鸦片的目的,蒋廷黻先生的一句话说的非常好,我至今记忆犹新,这句话实际上是在鸦片战争后签订的不平等条约的环境中说的,但用在这里也着实不过分,他说:“不平等条约的根源,一部分由于我们的无知,一部分由于我们的法制未达到近代文明的标准。”

道光皇帝对于边衅是有恐惧心理的,因为在他即位初年,新疆南部就发生过张格尔叛乱,结果历经七年,耗费一千多万两银子,动用了四万军队才平定了张格尔之乱。这一战,让道光疲惫不堪,清朝也难以应付再一次战争。更何况,此时的道光已经快六十岁了,年事已高,就算他觉得清朝能够打胜下一次战争,但他也绝不想在自己的有生之年,出现大的战乱和动荡了。

一个迟暮老人,日薄西山,再也没有精力去应对那些骚乱,此生的唯一要求,就是平平淡淡,安安稳稳度过这一生,这个要求,其实一点也不过分。而当时的英国,正处于“日不落帝国”的巅峰状态,精力旺盛。

林则徐到了广州后,就两个方面展开了禁烟活动,一个针对本国人,一个针对外国商人。老实讲,这一次的禁烟活动非常成功,在于林则徐对外国人采用了另一种手段。1839年3月18日,林则徐抵达广州8天后,他召来了行商,颁下了一道命令,要他们责惩外国商人呈缴鸦片,林则徐此时不是直接去找外国人,而是找行商算账。

按照当时的清朝法律,来广州的外国商人,是不允许与寻常百姓直接交易的,他们只被允许与清政府制定的行商交易,除此之外,他们不能另外寻找贸易伙伴,也不得与清政府官员打交道。这种规定的目的,一是隔绝外国人与一般中国人的联系,二是保持天朝上国的颜面,让光荣伟大的清政府官员免于与低劣的蛮夷接触。

林则徐下达命令的三天后,一切并没有什么变化,外国商人也没有尊令,因为他们早就习惯了清朝官员的做法,无非就是雷声大雨点小。结果,这一次,他们失策了,因为林则徐来真的了。

禁烟,老子是认真的!

3月21日,林则徐通过行商传达指令,他将于第二天去行商会所,将一两名行商开刀问斩。结果,外国商人同意交出1037箱鸦片。

3月22日,林则徐下令传讯大鸦片商人颠地,未果。

3月24日,林则徐下定了决心,做出了最后的决定:

1)终止一切中外交易。

2)封锁商馆,撤退仆役,断绝供应。

林则徐将位于广州城外西南角的约6.6万平方米的商馆区,变成了一个大型的拘留所,将其中的约350名商人统统关了禁闭。

外国人一看这个姓林的官员似乎是来真的了,英国驻华商务总监义律表示屈服,以英国政府的名义,劝告英商将鸦片交给他。3月28日,义律上交20283箱鸦片。

林则徐于第二天,即3月29日恢复对商馆区的供应,随后陆陆续续解除了对商馆区的封锁。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