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佳原创】汪曾祺:宾至如归,把酒话桑麻

细细想来,作家里,

会吃、爱吃、还会写吃的,

当属梁实秋与汪曾祺了。

读他们关于吃的文章,权当精神会餐。

唇齿留香。

真要分出个大小王,定选汪曾祺汪老。

因为他爱逛菜市,说菜市更有生活气息一些。

还亲自下厨,人间烟火气,扑面而来。

一家之言。

这天,汪家来了一位台湾客人,女作家陈怡真。

陈与汪老,是在美国相识。

估计是1987年,在爱荷华大学,两人均参加“国际写作计划”,就此结缘。

陈氏开门见山,点名要汪老请她吃饭。

还特意强调,要在家里吃。

小事一桩。

汪老知道,台湾只有白萝卜,没有杨花萝卜。

于是,他手到擒来,来了个干贝烧小萝卜。

那时,正是小萝卜最好吃的时候。

长得很足,还很嫩,不糠。

这个菜,连汪老自己吃了都很惊诧:味道鲜甜如此!

别忘了,加了干贝的。

遥想1958年,汪老所在系统,右派指标不够。

进而,他“补课”成为其中一员,下放张家口沙岭子劳动。

那地,产萝卜。

收萝卜时,可以随便吃。

和汪老一起劳动的工人,从地里起出一个萝卜。

一看,不错,顺势往地下一扔。

俗称“棒打萝卜”。

裂成几瓣,于是每人各拿一块啃起来。

甜,脆,多汁,难可名状。

劳动改造嘛,汪老也顾不上那么多讲究。

汪老请客,还有一道菜,炒了一盘云南的干巴菌。

他深知,干巴菌,台湾不会有。

这是云南特产——

有一种菌子,中吃不中看,叫做干巴菌。乍一看那样子,真叫人怀疑:这种东西也能吃?!颜色深褐带绿,有点像一堆半干的牛粪或一个被踩破了的马蜂窝。里头还有许多草茎、松毛、乱七八糟!可是下点工夫,把草茎松毛择净,撕成蟹腿肉粗细的丝,和青辣椒同炒,入口便会使你张目结舌:这东西怎么这么好吃?!

陈怡真吃了,太棒了!

剩下一点,打包,说带回宾馆吃。

真不见外!

确实好吃。

汪老形容初尝干巴菌——

入口细嚼,半天说不出话来。

朱德熙,与汪曾祺同在西南联大就读。

两人相交,情投意合。

上世纪八十年代,汪曾祺从昆明出差归来。

一下飞机,直奔北大朱家,送去一大包干巴菌。

当时,朱德熙正在上课。

夫人何孔敬接过菌子,由衷感激——

千里迢迢,大老远地给德熙送来干巴菌,多不好意思。

汪说——

我和德熙没有什么不好意思。

想必,朱氏手捧干巴菌,定会想起在联大的青葱岁月。

情义无价。

1960年9月5日,《联合报》头条新闻:雷震涉嫌叛乱。

雷震、傅正先生等四人被捕,聂华苓惶惶孤立,那是她一生最黯淡的时候。

与外界隔绝,自我放逐,心情极端虚无。

只有与母亲、两个女儿在一起,才是踏实的。

婚姻,早已名存实亡。

就在那时,梁实秋常邀华苓去他家。

打麻将,梁师母好饭好菜款待,梁先生说笑话逗趣——

那是我那段幽暗生活中的一扇天窗。他知道我的沉默是因为恐惧。我在他家可以畅怀大笑,也只有在梁先生家,我才会那样子笑。

其实,聂的笑,只是一个表象;

而心底的痛,却难愈。

心情不爽,吃下的食物,大概不知其味。

只是梁氏夫妇的一片苦心,难能可贵。

梁实秋,也有“形单影只”时。

抗战时期,有一年除夕,他正在陕西宝鸡。

徘徊街头,想寻个馆子吃顿饭。

可过年了,餐馆都不营业。

好不失望。

举头四望,遥见有一草棚,热气直冒。

过去一看,一家饺子馆。

点上二十个韭菜馅饺子,店主还抓了一把带皮的蒜给他。

不过,想问一句,吃韭菜馅的饺子,还用加蒜吗?

一碗热汤后,梁实秋心满意足。

好吃不过饺子,尤其是在过年。

俱往矣。

后来,聂华苓赴美,与保罗.安格尔结为夫妇,成为“国际写作计划”的主办者。

1987年9月,汪曾祺来到爱荷华,参加“国际写作计划”。

“国际写作计划”会期三个月,聂华苓每在星期六,大都举行晚宴。招待各国作家,分拨邀请,用心安排。

她邀请中国作家,次数最多。

有些外国作家吃醋,说聂华苓对中国作家偏心。

聂听到了,说“那是!”

汪老理直气壮地助阵——

我们是你的娘家人!

似乎有些添油加醋的意味。

聂应声而答——

没错!

心中暗想:这也值得挑理?!

在爱荷华,汪老多次来到聂宅。

有时,夫妻两人忙着,他就自己动手,喝将起来。

家中放酒和冰块的地方,汪老都知道。

一边喝加了冰的威士忌,一边翻阅一大摞华文报纸,蛮惬意。

夫人不在身边,无人管着。

这下,汪老放开量了,他坦白——

我在安格尔家喝的威士忌加在一起,大概不止一箱。我一辈子没有喝过那样多威士忌。

有两次,喝得说话时舌头都直了!

离开爱荷华的前一晚,聂华苓还在汪老的酒壶里,灌得满满。
善解人意。

1988年,聂华苓夫妇访问大陆。

官方宴请几次后,忽发奇想,请汪老在家里做几个菜招待他们,说这样别致一点。

于是,汪老露了一手,其中有——

扬州煮干丝、炝瓜皮,干煸牛肉丝。

煮干丝,是汪家的保留节目。

食材最好是大白豆腐干,当然用豆腐片或百页切丝也可代替。

因为里面放了干贝,所以鲜得很!

聂华苓吃得很开心,最后端起大碗,连煮干丝的汤,也喝得光光的。

汪老透露,煮干丝没有什么诀窍,什么鲜东西都可往里搁。

干丝上桌前,要放细切的姜丝,要嫩姜。

想来,聂氏真是回到娘家了,大快朵颐,酣畅淋漓。

一解乡愁!

当然,那也是她最舒心的时候。

爱情甜蜜,事业顺利!

其实,汪老还有一手绝活,

也是他的独家发明——塞肉回锅油条。

油条切段,寸半许长,肉馅剁至成泥,入细葱花、少量榨菜或酱瓜末拌匀,塞入油条段中,入半开油锅重炸。

嚼之酥碎,真可声动十里人。

每当至此,总是在想:

导演李安,在拍《饮食男女》时,若请来汪老,这个极品老头,来当顾问,影片是否更精彩呢?!

会心一笑。

有时候,我会相信一切有尽头,相聚离开都有时候,没有什么会永垂不朽。

比婚姻更长久的爱 ——  赫本与纪梵希的传奇友谊

六十以后才明白——濮存昕

心里难过——刘心武

本文由佳易博览出品

公众号转载务必注明来源
版权声明:我们尊重原创。文字、图片、视频、音频和素材,版权属于原作者。有些文章在推送时因某种原因与原作者联系不上,若涉及版权问题,请原作者联系我们。
(0)

相关推荐

  • 淮扬名菜《大煮干丝》

    淮扬名菜<大煮干丝>

  • 大煮干丝

    大煮干丝

  • 厨师长教做大煮干丝,万万没想到还有这几个技巧,做出来太好吃了

    厨师长教做大煮干丝,万万没想到还有这几个技巧,做出来太好吃了

  • 【山佳原创】从“汪曾祺与昆曲”说开来……

    读汪曾祺汪老的文章,总时有新意,韵味无穷. 他不光文章写得好,还会画画,擅做饭,多才多艺. 唯有太嗜杜康,泡起来了. 这不,又发现汪老会唱昆曲,吹笛子也佳,真乃名士也. 由此,从"汪曾祺与昆 ...

  • 【总第384期】【特别推荐】《智泉流韵》主编郭进拴原创文学评论:读《汪曾祺集》

    [郭进拴原创]读<汪曾祺集> 前几天,我收到了由汪曾祺和汪朝亲笔签名的限量珍藏版十卷<汪曾祺集>. 为纪念汪曾祺先生逝世二十周年,"相信生活,相信爱--<汪曾祺 ...

  • 乡物 | 跟随老饕汪曾祺学烧肉

    写美食,最难是在平实中写出真味. 而汪曾祺的美食散文,平淡无奇中分明是一个人经历了磨练后充满智慧的表达,他真心爱生活,是润物无声的那种爱,就像山涧溪水一般平静,但又充满律动.无论山珍海味,还是萝卜白菜 ...

  • 郭进拴|读《汪曾祺籍》

    郭进拴原创文学评论:读<汪曾祺集> [郭进拴原创]读<汪曾祺集> 前几天,我收到了由汪曾祺和汪朝亲笔签名的限量珍藏版十卷<汪曾祺集>. 为纪念汪曾祺先生逝世二十周年 ...

  • 郭进拴|读《汪曾祺集》

    郭进拴原创文学评论:读<汪曾祺集> 郭进拴  [郭进拴原创]读<汪曾祺集> 前几天,我收到了由汪曾祺和汪朝亲笔签名的限量珍藏版十卷<汪曾祺集>. 为纪念汪曾祺先生逝 ...

  • 汪曾祺:宋朝人的吃喝

    唐宋人似乎不怎么讲究大吃大喝.杜甫的<丽人行>里列叙了一些珍馐,但多系夸张想象之词.五代顾闳中所绘<韩熙载夜宴图>中主人客人面前案上所列的食物不过八品,四个高足的浅碗,四个小碟 ...

  • 汪曾祺:马铃薯

    马铃薯的名字很多.河北.东北叫土豆,内蒙古.张家口叫山药,山西叫山药蛋,云南.四川叫洋芋,上海叫洋山芋.除了搞农业科学的人,大概很少人叫得惯马铃薯.我倒是叫得惯了.我曾经画过一部<中国马铃薯图谱 ...

  • 汪曾祺:七载云烟

    相关资料版权归属原作者 汪曾祺:七载云烟 天地一瞬   我在云南住过七年,一九三九-一九四六年.准确地说,只能说在昆明住了七年.昆明以外,最远只到过呈贡,还有滇池边一片沙滩极美.柳树浓密的叫做斗南村的 ...

  • 汪曾祺:闻一多先生上课

    闻先生性格强烈坚毅.日寇南侵,清华.北大.南开合成临时大学,在长沙少驻,后改为西南联合大学,将往云南. 一部分师生组成步行团,闻先生参加步行,万里长征,他把胡子留了起来,声言:抗战不胜,誓不剃须.他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