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学论语#20.2【2017-12-10】
#每日学论语#20.2
【原文】
子张问于孔子曰:“何如斯可以从政矣?”
子曰:“尊五美,屏四恶,斯可以从政矣。”
子张曰:“何谓五美?”
子曰:“君子惠而不费,劳而不怨,欲而不贪,泰而不骄,威而不猛。”
子张曰:“何谓惠而不费?”
子曰:“因民之所利而利之,斯不亦惠而不费乎?择可劳而劳之,又谁怨?欲仁而得仁,又焉贪?君子无众寡,无大小,无敢慢,斯不亦泰而不骄乎?君子正其衣冠,尊其瞻视,俨然人望而畏之,斯不亦威而不猛乎?”
子张曰:“何为四恶?”
子曰:“不教而杀谓之虐,不戒视成谓之暴,慢令致期谓之贼,犹之与人也,出纳之吝谓之有司。”
【译文】
子张请教于孔子说:“如何做就可以从事政治事务了啊?”
孔子说:“遵守五种美德,屏弃四种恶习,就可以治理政事了啊。”
子张说:“什么叫五美?”
孔子说:“君子施惠于百姓而自己不耗费,役使百姓而百姓不怨恨,有欲望却不贪心,安详坦然而不骄横,威严而不凶猛。”
子张说:“什么叫惠而不费?”
孔子说:“顺着百姓所能得到利益的事情,使百姓得到利益,这不是施惠于百姓而自己不耗费吗?选择百姓可以做的事情来役使百姓,又有谁会怨恨呢?想要仁就得到仁,又怎说是贪婪呢?君子不分人多人少,事小事大,都不敢怠慢,这不是安详坦然而不骄横吗?君子端正其衣冠,重视其外表,庄重的样子使人望而畏,这不是威而不猛吗?”
子张说:“什么叫四种恶习?”
孔子说:“不教育,犯了错误就杀戮,这种行为叫作残虐;不告诫而检视其成功,这种行为叫作凶暴,缓慢下达命令却忽然给予期限要求完成,这种行为叫作不正派;同样给人东西,出手吝啬,这种行为叫作小气。”
【微言微感】
都说这一章,是子张的门人加进来的,我赞同,但是不愿意深究,我在思考他们师徒的谈话,对我们的影响。
“五美”和“四恶”,不仅在过去,就是在今天,也具有很深刻的意义。
“五美”指的是:“君子惠而不费,劳而不怨,欲而不贪,泰而不骄,威而不猛。”
我首先想到了“太极功夫”,想到了“道法自然”,想到了“天人合一”,想到了“治大国如烹小鲜”……
唐太宗李世民最喜欢用荀子的话教育臣工:“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亦可覆舟。”
如何做到?尊“五美”。
为了国富民强,让老百姓过上好日子,国家想了很多办法:比如修路修渠,比如养牛养羊,比如发展林果,比如招商引资……
有的,老百姓很高兴,得到了实惠;有的,老百姓会骂娘,因为是劳民伤财。
土地是农民的命根子。共产党一句“打土豪,分田地”,广大农民就认定了共产党才能带来和平幸福;后来,学习外国,推行“人民公社”,吃“大锅饭”,国家的想法是共同富裕,但是违背了社会发展规律,成了“大跃进”,成了共同挨饿;后来,解放思想,改革开放,包产到户,一下子就点燃了大家的工作热情,温饱问题很快就解决了。
再后来,外出打工成为时尚,政府顺应时代,土地允许转包,打工政府引导,不用政府花费太多钱,一个文件,一张公告,“惠而不费,劳而无怨”,生产力被解放了,老百姓自己会奔小康。
我清楚记得,在自留地干活,在自己地里劳作,虽然依然是“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但是每一个人是带着希望干活的,有用不完的劲。这不就是“劳而无怨”吗?
生产队干活可不是这样的。父亲会扬场、犁地、扶耧,总是干生产队最累的活。等到分粮食,我们一家分的麦子,一个人可以扛走。怎么可能心甘情愿做牛做马?
“欲”和“贪”,意思是不一样的。
“欲”的繁体字是“慾”,左上是“谷”右上是“欠”,下面是“心”,说明“欲”从心生,欠什么?谷子。谷,是人正常的肌体需求。可见,欲,如果不过分,“食色,性也。”理所应当。
在这里,我理解的“欲”,是有需求,有追求,有相法,积极上进。
“贪”的意思,不是针对的生活必需品,而是更高端的“贝”,是越多越好,越宝贝越好,是贪心不足。贪权、贪财、贪色、贪名……所有的指向,都是人性的过分。
从政的人,有欲望,想做官,做更大的官,想有所作为,甚至喜好名声,也没有大问题,如果到了贪的地步,就麻烦了。贪得无厌,欲壑难平,就会穷奢极欲,以至于扭曲人性,甚至铤而走险。
至于“泰而不骄”,“泰”是平安平和的意思,“骄”是傲慢自大的意思。一个人,如果没有“分别心”,对待上级,对待百姓,实事求是,客观公正,不卑不亢,不高高在上,不奴颜婢膝,也就是“泰而不骄”,剩下的就是踏踏实实做好本分了。
说道“威而不猛”,我马上想到了铁面无私包文正,黑面无情,不徇私枉法,皇亲国戚也好,地皮恶霸也罢,“龙头铡”,“虎头铡”,“狗头铡”,不杀无罪之人,不放过犯法之辈。但是,在百姓面前,在穷苦人面前,只要不犯法,那“老包”也是和颜悦色,甚至于悲天悯人。
“五美”,“惠而不费,劳而无怨”是从政的智慧,“欲而不贪,泰而不骄,威而不猛”是从政的官德,德才兼备,好官一枚。
“四恶”:“不教而杀,不戒视成,慢令致期,出纳之吝”,有的是缺乏做官的能力,有的是缺乏做官的勤勉,有的是缺乏做官的操守。
“不教而杀”,忘记了为政者的首要任务是教化百姓,以德治国,依法治国,都不允许为政者率性而为,任意妄为。
春秋霸主郑庄公,被毛泽东称为“很厉害”,但是也被很多历史学家“诟病”,为什么呢?在对待自己的兄弟段和自己的母亲姜方面,他表面一套假仁假义,背后一套残酷诱杀。为什么说是“诱杀弟弟”,因为他明知道弟弟和母亲串通一气,很可能要谋反,但是不动声色,让他们“多行不义必自毙”,大肆封赏,犯了犯了法也不追求,纵容到死路一条,逼其造反,然后击败,诛杀弟弟,流放母亲。
为政的,最是卑鄙无耻,是逼迫犯法。两个人发生冲突,警察不做工作,等着冲突升级,出了死伤,才考虑违法抓人。比如山东的“辱母杀人案”,如果报警后,警察就把人带走,无论是“高利贷”或者是“限制人身自由”,都可以按律法办理,何至于后来的人命关天,舆论汹汹?
不教而诛,或者请君入瓮,都是为政的大忌讳。
关于“不戒视成”,则是典型的官僚主义,走在办公室“喝喝茶,看看报,转发文件,听汇报”,不深入田野,不深入厂房,不到老百姓中间去,当做不为民做主,不如回家卖红薯,平时不作为,坐等考评、验收,看数字,如此当官的要他何用?
我始终认为,一个校长的岗位就在教室,就在师生中间,不听课,不参加教研,不帮助师生成长,就知道看资料,听汇报,吃吃喝喝,陪陪领导,除了对学校师生干扰,别无可用。
工作是干出来,业绩是盯出来,教育是做出来的。干部,干部,先干一部。领导,领导,担当引导。神农氏是种田高手,皇帝是打仗的天才,大禹治水三山五岳都在心里,秦皇汉武都是雄才大略和勤政楷模……
当下一些干部,之所以不被基层拥护,往往就是“慢令致期”。工作没有责任心,没有前瞻性,没有全局规划。该布置工作的时候,不管不问,没有思路。突然有一天,下班了想起布置工作,任务不隔夜,明天上午就要结果。随随便便,就是紧急通知,就是马上开会,上课的停下来,生产的放下来,这分明就是干扰生产。
我做校长,一直坚持一条原则:课堂神圣不可侵犯,不能随随便便干扰老师上课。
学年常规,学期常规,月常规,周常规,每天常规……什么时间干什么事,谁来负责,达到什么标准,如何自评、互评和验收。这些事情都清楚明白了,该上班一定要上班,该下班一定要下班,任务不隔夜,工作日清月结,是因为都在规划中。
至于突发事件,个别时候,未尝不可。随随便便就是紧急状态,随随便便就是加班加点,这本身就是领导失职的表现。
最后一条“出纳之吝”,让人自然想到了楚汉战争,项羽失败是必然的,根子就在对下属“出纳之吝”。他舍不得给下属权利和钱物,不懂得分享和共荣。每每该赏赐大家时候,就斤斤计较,扣扣索索。而他的对手刘邦,则是喜欢和属下同打虎同吃肉,动不动就是大肆封赏。韩信立了大功,希望给一个“假齐王”的封赏,刘邦哈哈一笑,要什么“假齐王”,要做就做“真齐王”,赏给他。后来,项羽的同盟者彭越、鲸布、韩信、张良……都转换门厅,改弦易张,投奔了刘邦。四面楚歌,垓下之围,围攻项羽的,很多曾经都是项羽的朋友。
周武王能够拥有八百年天下,根子在分封制,和诸侯共生共荣,至于后来,王权沦丧,中央羸弱,诸侯坐大,关键在于缺乏圣明君王。
李嘉诚与人做生意,总是让利二分,自己只拿六分。别人多赚两份,都乐于来和他合作,他的生意就越做越大。
“四恶”,“虐”“暴”“贼”“吝”,体现了为政者的底线,不可不知,不可不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