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学论语#11.17【2017-4-14】
#每日学论语#11.17【2017-4-14】
【原文】
季氏富于周公,而求也为之聚敛而附益之。子曰:“非吾徒也。小子鸣鼓而攻之可也。”
【译文】季氏比周朝的王公还富有,而冉求还在为季氏搜刮聚敛,增加财富。孔子说:“冉求已经不是我的门徒了。你们这些后生击鼓讨伐他也没关系。”
【微言微感】
孔子生气了!问题很严重!!要和冉求断绝师徒关系,还要让门人群起而攻之。
冉求怎么了?
他不是“孔门十哲”之一吗?他不是政事科排名第一的好学生吗?他不是多次被孔子称赞,认为最是适合做官的吗?
最重要的,孔子晚年能落叶归根,体面地回到鲁国生活,多亏了冉求积极斡旋,孔子回鲁国后,生活上也是冉求关照最多。子路在卫国,子贡到处跑着做生意,颜回自己日子也紧巴巴的,孔子晚年在鲁国体体面面,还不是因为大权在握的冉求罩着的结果。
但是孔子似乎并不领情,一而再,再而三批评冉求。
据记载,孔子有三次严肃批评冉求:第一次是季康子祭泰山,孔子认为这是僭越,责问冉求为什么不阻止;第二次是季氏准备攻伐邻近小国颛臾(zhuān yú),冉求和子路去告知孔子老师,老师又生气了,责备冉求作为季氏宰难辞其咎;第三次,也就是发脾气最厉害的这一次,是季氏“用田赋”,想把有战事时才征收的赋税,改为常年征收,以加强军备,保家卫国。
冉求又犯毛病了,据理力争:“我有什么办法?我只是一个家臣,拿人工资,替人干活,怎么可以胳膊肘外拐?”
孔子非常恼火,终于爆发了。生死事小,立场事大,大不了辞职走人,怎么可以不仁不义呢?我教给你的道理,都学狗肚里去了,你不配做我的学生,我也做不起你的老师。
冉求这次激怒孔子,也是一而再,再而三的必然结果。孔子喜欢谈仁义道德,冉求认为生存才是第一位的;孔子喜欢谦卑,冉求才华横溢,有时候当仁不让;孔子认为对百姓教化第一,惠民第二,然后才是管理,冉求擅长富国强兵牧民,至于用礼乐教化百姓,他对老师说自己做不了,还是等君子来做吧。
有一次,公孙赤出使齐国,冉求请求给一些差旅费给他养家。孔子答应给6斗二升粮食,估计百十斤吧!冉求说再给些吧!孔子又加二三十斤。冉求不再说话,直接给了近千斤。
如此冉求,和颜回、子贡比,确实有些胆大妄为,一而再,再而三,不把老师的话当回事,难怪孔夫子怒发冲冠。
我在想:如果冉求是我的学生,我能容得下吗?
有才,有个性,如何教育?
我想,孔子应该只是当时很生气,过后并没有十分计较,因为并没有其他文章显示他们反目成仇的。冉求也一如既往对待恩师,并没有被老师骂,被老师开除就真的和老师计较。孔子之所以成为圣人,据说和子贡、冉求等弟子的“造圣运动”运动密不可分。孔子死,弟子冉求以对待父亲的礼节守孝三年,师徒情份不言而喻。
孔子经常批评学生,甚至有时候声色俱厉,似乎水火不容,但过后,过了就了,老师一如既往,学生一如既往。就像一个父亲,和孩子发生冲突,怒发冲冠,连断绝父子关系都赌气说出来了,但是打断骨头连着筋,因为一切源于真爱,最终一笑泯恩仇。
冉求有毛病,需要敲打,所以孔老师毫不客气。孔老师未必都对,很多时候口不择言,让弟子下不来台,但是弟子知道老师的本心是为了学生好,所以,总是能够谅解。心中有仁,怎么做都是仁。心中有爱,怎么要求学生,学生成长了,学生还是能理解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