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文化的变迁
今天也不加夜读了,加夜读是因为白天也有,只有晚上有那就是正常更新了。
没几句就扯远了。
题目写的很高大,怕是看的人非常的少。当然看的人少我也已经能习惯了。随便说说。
大学的时候去过一次武汉。那时候花哥在武汉读书。花哥是十里八村的好学生,而且是突然变好的那种。犹记得初中时候定目标,自己定了个年级120,然后考试成绩出来,年级49。打那之后,成绩再没有下来过。
花哥是那种很睿智的人。是真的聪明。那时候和花哥聊天,花哥说武汉很好,好到他都不想多奋斗了,想留在这边。当然花哥后来读了研, 现在呆在了深圳。
说到深圳,我想起来一些小时候的记忆。在我很小的时候和家母去过深圳,只是对深圳的记忆只有几片几片,实在是难成大段的回忆。只是记得我当时不肯脱下鞋走在沙滩上。
人家说,深圳更容易包容外来人,但是有人也说,深圳又有多少的本地人呢。每当提到了这个问题,就会提到一个事情,排外。
话说上海。上海的海派文化的特色便被叫做海纳百川,也就是包容。上海包容么?自然是包容的,它糅合这各处的文化,融合成为当下的样子。作为这个最为发达的城市,它带着十里洋场的风光,也带着中华的传统特色。
更简单的原因是,北上广深带来的是梦想,就算所有人都不明白梦想到底是什么,也会知道梦想是能多挣点钱买套房。
说起来东北是挺悲催的事情。曾负担很多,但到头来却只有极少数人留下。或者说,留下又能怎样呢。
每当有人问我为何不回东北,我只能说,东北人留不住。自打闯关东以来东北人就习惯了在奔波中寻找自己的生活。但并非我不爱我的家乡。
我们这代人最大的悲剧就是我们看似能左右我们的生活,能够得到自由。实际上我们还是禁锢在这无形的网中没法逃脱。
那时候最火的一句话叫做北上广不相信眼泪,刚刚查了一下竟然还是电视剧。
我们潜移默化的受着一个城市的影响,感受着这的文化。
我永远都忘不了花哥在武汉打车一口接近本地人口音的普通话。我们总是不小心的学习着身边的环境。
今天下午加了个班,居委的老师讲到他们做的事情。她说她希望给这些在本地长大却要回老家的孩子在孩童时代能够感受到一点温暖,最起码在他们重新回到上海的时候,让他们觉得这儿,也是他们的家。
这让我想起来一些选择。我的同学出国后都不喜欢回来。他们觉得国内太差没有前途。有的在国外拿了绿卡,有的在国外定了居。我觉得无可厚非。毕竟现实的情况就是这样,我们所看到的国内就是东北现实的样子。
那天和老胡聊天。老胡说如果他有女儿一定要给她最好的生活。因为这样以后就不会随便被小男生一点点的礼物给骗走了。
所以有个老事情同理,很多本地人不希望自己的子女找外地人,可能也是这个原因。
排外是自然的现象,不排外只是因为涌入的外地人不够多。尽管,我也不希望谁排外,谁让我在这也是外人呢。
上海海纳百川的海派文化基础在日渐快速的发展之下渐渐淡化,而京派海派的纷争早就没有那般突出。
无论是说到处都是京味的北京,还是到处都是洋气的上海,每个城市都是在延续着城市的文化传统。在慢慢的发展之下会融合更多的东西,会慢慢的有新的东西。
在漫长的场合当中,所有的文化都会随着时间而改变而壮大,而宣扬。但终归,文化是靠人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