晁恩祥学术思想总结及疏风解痉法治疗感染后咳嗽临床观察
晁恩祥教授从医50余载,经验巨丰,不仅深入学习中医理论而且坚持在临床实践探索,晁恩祥教授在继承中医理论的基础上寻求创新,经过50余年千锤百炼,逐渐形成其特色学术思想体系。对后人继承、开枝散叶具有十分重要的临床意义。1.学术思想渊源晁恩祥教授学术思想的形成,源于其严谨教学理念,读经典、勤思悟为其治学格言。晁老师在北京中医药大学系统学习了中医理论基础知识并研读中医经典著作,得到了包括祝谌予、刘渡舟、董建华、方药中、任应秋、杨甲三等多位中医名家的悉心面授,奠定了其扎实的中医基础,这些经历是晁老师对中医理论传承的根本。随着西医在我国全面发展,晁老师与时俱进、中西医并重的思维也在其心中孕育发展,并提出了中西医相链的模式,具有极高的临床指导意义。晁老师通过深研《内经》、《金匮要略》、《伤寒论》等名作经典,深层理解中医整体观念及辨证论治,谨遵《内经》及仲景所论,同时摄取诸家之长,其学术思想的核心雏形也随之形成;在之后的临床实践及探索中,求源溯本,寻求理论支撑,在《内经》理论的指导下,提出从风论治哮病、咳嗽,开创了“风咳”的证治体系,对疾病的发展认识,形成了其特色学术思想。2.学术思想研究概述晁恩祥教授多年一直聚力于肺系疾病的探索与发展,通过临证实践,博采众家之长,师古不泥,传承中医,中西并重,从而形成了关于肺系病诊治的独特的学术观点和思想。2.1中医学基础理论的指导晁老师具有扎实的中医理论基础,故其学术思考都是在中医的整体观及辨证论治体系指导下进行的。晁老认为源于《内经》中医整体观念是值得推崇的学术观点,它把人体和自然,脏腑、表里,祛邪与扶正看成是统一整体,讲究局部与整体的统一性,晁老师认为中医病因学的整体观对中医诊疗过程起到了重要的指导作用。《素问·四气调神大论篇》云:“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夫病已成而后药之,乱已成而后治之,譬犹渴而穿井,斗而铸锥,不亦晚乎”,这是整体审视病情发展而防患于未然的体现。中医诊疗活动的特色就是辨证论治,它是中医诊疗的独特性。2.2重视调补肺肾在慢性肺系疾病中的重要性晁恩祥教授主张某些慢性肺系疾病的病机与肺肾关系至为密切,根据慢性支气管炎、肺气肿稳定期的病情初期临床表现,运用古书所载,加上自己所学所用来摸索慢性肺系疾病机特点,最后总结慢性肺系疾病的根本多为本虚标实,从脏腑辨证角度出发,病位以肺肾两脏为主,故调补肺肾的治疗法则被提出,并创立了调补肺肾制方。通过跟师学习,揣摩调补肺肾法在临床中应用,吾以为晁老师从慢性肺系疾病病机入手,切入病机,形成缓则治本的原则。吾以为,“调补”之义,并非狭义“补肺、补肾”,更注重“调”之法。
2.3临床实践晁老师在临床中重视运用调补肺肾法治疗多种慢性肺系病,针对不同疾病特点,结合其他方法,标本兼顾,既延缓疾病发展又减少了疾病的发作次数。
晁老师认为肺间质病变以调补肺肾、活血通络为治疗大法,并针对具体情况酌情配合宣肺止咳、清肺化痰、健脾益气等法,可以有效地减轻病情,提高病人的生存质量。对于支气管哮喘,晁老师主张治疗本病以疏风解痉,缓急解痉,止咳利咽为主要治法。
3.疏风解痉法在肺系疾病治疗过程中的运用晁老师认为本病表现出中医学“风邪”致病特性,如“风善行数变”、“风盛则挛急”及“风邪为患可致疹痒”等特点。本病以咳为主,特点以风为本,有“风咳”之状,把这类咳嗽诊为“风咳”,主张治疗本病以疏风解痉,缓急解痉,止咳利咽为主要治法。经临床反复验证,已取得良好疗效,并研制出国家一类新药----苏黄止咳胶囊,已正式上市。
4.活血通络法在肺系疾病治疗中的运用晁老认为,慢性肺系疾病,病本为虚,病变日久,气血运行不畅,则易产生瘀血阻络。一些慢性肺系疾病,例如肺纤维化,在病机上不仅存在久病肺肾两虚,同时也存在瘀血阻络的病变特点,即因虚致病、因虚致瘀。因此,在治疗中,不仅注重调补肺肾,同时也强调活血通络法的运用
。5.“治未病”思想在肺系疾病治疗中的重要意义最早提出中医治未病思想的是《黄帝内经》。中医学治未病思想包含“未病先防,已病防变”的两重内涵。晁老师在临床上,基于中医的治未病思想,提出了“勿以病稳而不为,当需'上医治未病’”的学术观点,在慢性肺系疾病的防治过程中也非常重视治未病的观点,并通过临床实践不断的进行拓展。老师遵从“急则治其标,缓则治其本”的原则,分期治疗,同时根据中医药理论结合临床实践,提出了调补肺肾的治疗方法,并指导研制了冬病夏治的“固本止咳夏治片”,治疗老慢支并获奖。6.中医防治新型感染性疾病(瘟疫)的初探晁老认为传染病(瘟疫)属于中医温病、热病的范畴,其病因属于疫毒之邪,多经口鼻而入,以发热为首症,具有起病急、病情重、传变快的特点,病位在肺,但常累及多脏腑。在治疗上,应当结合自然、社会环境以及疾病本身的特点,详细观察病人,分析四诊信息,总结病机,八纲辨证,辨证施治,治法上重视宣透祛邪,清里通下,凉营活血,养阴益气,固护正气法的运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