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85篇  那斯台遗址出土玉器探析

那斯台遗址位于内蒙古巴林右旗巴彦汉那斯台。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初期,巴林右旗博物馆的工作人员在此进行了考古调查。据调查报告介绍,该遗址地处西拉沐伦河支流查干沐伦河西岸的高台地上,南距西拉沐伦河约14 公里。中间被一个宽 20米的马兰沟隔断,分成东西两个部分。东部是台地,因受破坏扰乱,陶片、石器暴弃于整个台地。在东北侧斜坡上清晰可见七、八处窑址,有的地段发现有土垒和沟豪的痕迹。在遗址西部,文化层保存较好,有房址和灰坑,房址为圆形、方形和长方形。整个遗址东西长约1500米,南北宽约1000米,总暴露面积大约在150万平方米左右。在此征集、采集到了大量新石器时代遗物,有陶器、石器、骨器、蚌器、石雕、玉器等,其中出土的玉器独具特色。
一、那斯台遗址玉器出土概况
那斯台遗址出土的玉器以采集、征集为主,数量多达一百余件,已公开发表的有:玉猪龙一件、玉鸮2件、玉鸟一件、玉鱼1件、玉蚕4件、三联璧一件、勾云形器1件、坠饰68件、玉管 2 件、兽形器(或璜形器)1件、勾形器1件、玉斧 2 件、纺瓜 2件。依据题材和使用功能,可分为动物类、仿工具类、特殊类、装饰类。
动物类玉器:
玉猪龙1件(图一:1)。体蜷曲呈扁圆柱形,首尾相近。头部额头隆起,有两个圆弧形耳,耳下浮雕圆眼,下颌前伸,阴线刻唇、嘴,鼻子凸出,尾端稍细。颈部对穿一圆孔,体光素无纹。头部和身体有红褐色铁锈斑。体高6 . 74 厘米、厚 2 . 8 厘米、大孔径 2 . 8 —3.3厘米,颈部穿孔 0 . 8厘米。
玉鸮2件。一件头顶刻有两个外凸的圆弧形耳,耳下浮雕圆眼,弧形嘴。双翅展开,其上竖刻两条象征羽毛的凸线纹,尾端平齐,上刻有三角形,两爪并列置于三角形上,胸腹微鼓。背面平齐,有三组斜钻对穿孔。通高6 . 1 厘米、宽 6 厘米、厚1.8 厘米。另一件形体稍小,高 4 . 4 厘米、宽 4 . 6 厘米、厚 1 . 7厘米。头顶 平齐,复线刻圆眼,三角形长喙向下凸出,双翅和尾部有竖列凸线纹。背面平直,有两组斜钻对穿孔。
玉鸟 1件(图二:1 )。两眼微鼓,脊背隆起。扇形尾。腹面靠头部有一组斜钻对穿孔,腹部有-弯月形阴刻,体长2.5厘米、宽3厘米。
玦形鸟一件(图二:2)。体蜷曲呈扁柱状,首尾接近,似鸟的胚胎。额头隆起,圆眼,尖喙,翅尖向外凸出,尾端呈圆弧状,肩部对穿一小孔,体素面无纹。通高5 .5厘米、宽 4 . 8 厘米、厚 1.1厘米.
玉鱼1件。扁圆锥形,颈部有一周阴刻弦纹,双目为一对穿孔,凹坑式圆嘴。左侧顺体刻一阴线,右侧为两条,似为鱼翅。尾端变细呈钝尖,琢磨不规整。体长4 . 3厘米。
玉蚕 4 件,分为二式。 I 式 2件。圆柱体,前端较粗。头部中间浮雕两个圆眼,两眼间有一凸线。颈部刻凸线纹,腰背部横刻两道凸弦纹,尾端向背部翘起。腹部素面无纹,两侧对穿一孔。其中一件长7 . 8 厘米、径 3.3厘米(图二:4)。Ⅱ式2 件,比 I式稍大。头部阴刻“八”字形纹,两圆眼间有一钻孔直透尾端,腰部亦有一横向钻孔同纵向钻孔交插,背部有四道凸弦纹,尾端腹面有一阴刻弯月形沟痕。其中一件长9 . 9 厘米、径3.8厘米(图二:5 )。
兽形器(或璜形器)1件。扁平长条状,近似虎形。长 8 . 9 厘米、宽 2. 5厘米、厚 0.5厘米。边喙薄,头部及耳部呈凸状,尾部呈圆钩形,一条宽浅的凹纹表示兽的四足。身上一面阴刻四条斜线表示兽的皮毛斑纹,另一面有三角形纹。上端弧形,边缘有一对穿小孔,孔径0 . 2 厘米。
仿工具类玉器:
玉斧 2件。一件近长方形,体扁平,弧顶,双面斜刃,通体磨光。通长13.5厘米、宽5.8)厘米。另一件为平顶,圆弧刃,顶部有一圆孔。

X
图一 那斯台遗址与牛河梁遗址出土的题材和造型风格一致的玉器1、那斯台玉猪龙 23牛河梁玉猪龙 4、那斯台勾云形器 567 牛河梁勾云形器 89那斯台半圆形玉珠 10、牛河梁半圆形玉珠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