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 | 棉纺企业几个常见问题及应对措施
棉纺企业在生产过程中,经常会遇到一些技术问题的困扰,为此笔者对几个常见问题提出一些建议,供大家借鉴。
一、细纱机V型牵伸的应用
目前,细纱机主要有平面牵伸和V型牵伸这两种牵伸形式,由于使用V型牵伸出现的时间相对较晚一些,有些企业在使用中存在一些误区。
V型牵伸将后罗拉抬高约半个罗拉直径的高度,粗纱进入主牵伸区时在后罗拉表面形成曲线包围弧,使须条呈V字型(见图1),增强了细纱后区对须条的控制能力,使喂入前区的须条结构和均匀度得到改善,为提高成纱质量创造了条件。
图1 细纱V型牵伸示例图
1.1 V型牵伸应用分析
(1)罗拉隔距。由于须条在后罗拉表面形成了曲线包围弧,在罗拉隔距相同的情况下,V型牵伸的后区握持距远大于平面牵伸,所以相对于平面牵伸,V型牵伸的后区罗拉隔距以偏小掌握为宜。
(2)后区牵伸倍数。须条在后罗拉表面形成曲线包围弧,且罗拉隔距相对较小,后区对须条的控制能力增强,因此V型牵伸的后区牵伸倍数可以适当偏大掌握。
(3)后皮辊位置。由于V型牵伸后罗拉被抬高,所以后皮辊必须相应后移才能实现顺利牵伸,后皮辊正确的位置应使后皮辊沿后罗拉表面向后摆约65°角度(见图2)。
图2 V型牵伸后皮辊位置及角度示例图
(4)后皮辊直径。为保证后皮辊有足够的压力,增强后区摩擦力界对须条的控制能力,后皮辊直径不宜太小,一般建议后皮辊直径与前皮辊直径相同或稍小于前皮辊直径。
(5)粗纱捻系数。V型牵伸后区的牵伸力较为稳定、缓和,所以粗纱捻系数可以比平面牵伸更大一些,以改善成纱条干、降低毛羽。
1.2 使用V型牵伸时常见的错误
(1)后皮辊后移量太小,造成前、中辊压力不足。
(2)后皮辊后移量太大,造成后皮辊压力不足,成纱长片段粗细节增加,甚至产生错支纱。
二、解决纱线粗节高于棉结的措施
评价纱线条干指标的好坏,常规情况下主要看条干CV%、-50%细节、+50%粗节和+200%棉结,通常情况的规律是细节<粗节<棉结(竹节纱等非常规纱线除外),如果纱线的粗细节和棉结数量不符合这种规律,如千米粗节的数量明显大于千米棉结的数量,在这种情况下,一般条干CV%也会较差,见表1(C14.6tex纱)。
从表1可以看出,虽然异常纱的+200%棉结明显好于正常纱,但异常纱的粗节明显多于棉结,不符合正常的规律,其条干CV%也相对较差。造成纱线千米粗节多于千米棉结的原因,主要是须条内的短纤维太多、纤维分离度不好、纤维伸直平行度较差,使纤维在牵伸过程中集束变速而形成粗节。
2.1 造成粗节异常的原因分析
2.1.1 须条内纤维“三度”差
主要是半制品中纤维的平行度、分离度、伸直度较差。
(1)须条内存在纤维束,在牵伸过程中纤维束集体变速,造成纱线截面内的纤维分布不均匀,粗节增加。
(2)须条中的纤维没有得到有效伸直,处于卷曲状态,在牵伸过程中与其它纤维相互纠缠而形成粗节。
2.1.2 短纤维含量较多
原料的短绒率过高,或生产过程造成大量的短绒,这些短纤维在牵伸区中不能被有效握持,经牵伸后随机分布在纱线上而形成粗节。
2.1.3 混纺纱线原料混和不均匀
采用两种(或两种以上)长度(或其它性能指标)差异较大的纤维(如棉与化纤)混纺时,如果半制品中不同特性的纤维混和不均匀,在细纱牵伸过程中就容易出现纤维集束变速而造成粗节的现象。
2.1.4 工艺配置不合理
一般罗拉隔距过紧、后区牵伸倍数太小、粗纱捻度过大等,都容易造成牵伸力与握持力不匹配,从而造成纱线粗节增加。
2.2 消除纱线粗节异常的措施
2.2.1 提高纤维“三度”
提高纤维“三度”应做好以下几点:
(1)提高纤维梳理效果。适当提高刺辊、锡林转速,增加锡林和盖板针齿密度,适当降低生条定量与出条速度。
(2)优化梳理、转移隔距工艺。可适当收紧梳理隔距,如缩小盖板-锡林、前下罩板-锡林、锡林-道夫隔距等。
(3)关注棉网状态。棉网不能有明显的破洞、云斑等现象,以有效保证棉网中纤维的伸直平行度,减少由于乱纤维经后工序牵伸后产生的大量粗节。
(4)优化牵伸工艺、改善纤维伸直度。合理应用弯钩伸直理论,特别是并粗工序要重点保证弯钩纤维的有效伸直,改善半制品中的纤维排列结构。
2.2.2 降低须条中的短绒率
(1)做好原料(原棉)的把关工作。选择含短绒率低的原棉,尽量少用或不用马值过低、成熟度过差的原棉,以防止在开松、梳理和牵伸过程造成纤维过多的损伤。含杂率过高的原棉也容易造成粗节异常,要谨慎使用。
(2)减少短绒的产生。清花尽量以梳代打,以柔性打击为主;梳棉适当增大锡刺比,减少刺辊对纤维的损伤;排杂区要及时吸走落物,防止落物大量回收;分梳原件要保持良好的运行状态;各工序的工艺隔距要准确上机。
2.2.3 保证原料混和均匀度
(1)原料要严格按排包图排包,回花使用量原则上不大于5%,粗纱头必须开松后按固定比例回用,否则成纱粗节和棉结都会明显增加。
(2)混纺品种原则上过三道并条,保证不同纤维的充分混和。
2.2.4 合理优化工艺参数
(1)一般采取较大定量的须条时,钳口对纤维的握持能力不足,会出现纤维成束变速而形成粗节的现象,一般可以适当增大罗拉握持距或钳口隔距等措施来解决。
(2)使用新型牵伸专件器材时,要适当放大罗拉握持距、降低粗纱捻系数,防止牵伸不良而产生的粗节。
总之,当纱线千米粗节明显高于千米棉结时,要先准确地分析、查找造成问题的原因,根据具体情况,通过合理选配原料、优化配置梳理和牵伸工艺,按照提高纤维“三度”、降低短绒率、保证原料混和均匀等措施,来解决粗节高于棉结的现象。
三、选择粗纱捻系数的原则
粗纱捻系数是影响粗纱纤维排列结构的重要工艺参数之一,如适宜的粗纱捻系数可以有效提高纤维间的抱合力,不仅能减少粗纱的意外伸长,同时也可以稳定细纱牵伸过程中的牵伸力,并能有效防止边纤维的扩散。目前纺织企业普遍遵循的 “两大两小”或“三大一小”工艺原则中,都提出要适当增大粗纱捻系数,在此工艺原则下,如何根据相关因素优选粗纱捻系数很重要。
3.1 纤维细度
纤维细度越细,粗纱条横截面内的纤维根数就越多,纤维间的接触面积大,抱合力增加,在其它条件不变的情况下,细纱牵伸力增大,容易产生粗节、增加断头率,所以粗纱捻系数可以适当偏小掌握。
3.2 纤维长度及短绒
纤维长度长、含短绒率低时,纤维整齐度较好,纤维间的摩擦力和抱合力都随之增加,粗纱捻系数过大时会造成细纱牵伸不良,宜偏小掌握;反之,原料长度整齐度差、含短绒多时,宜采用较大的粗纱捻系数。
3.3 粗纱定量
粗纱定量重,粗纱条内的纤维根数多,纤维间总的抱合摩擦力增大,会造成细纱牵伸力增大,粗纱捻系数要偏小掌握;反之粗纱定量轻,粗纱捻系数要偏大掌握。
3.4 原料特性
刚性大、摩擦系数大的原料,粗纱捻系数应偏小掌握。例如纯涤纶粗纱捻系数宜偏小控制,一般在55-65之间;涤棉混纺品种一般随原棉比例的增加,粗纱捻系数宜相应增大。
3.5 温湿度
车间温湿度的变化直接影响纤维间的抱合力和纱线通道的摩擦力。
(1)在高温高湿季节,整个生产流程中的湿度都较大,须条中纤维间的抱合力增加,细纱牵伸力会增大,因此在高温高湿季节,粗纱捻系数宜适当偏小掌握;反之在春秋季节,纤维干燥,抱合力降低,须条毛羽也会增加,粗纱捻系数要适当偏大掌握。
(2)如果粗纱工序的湿度较大,纱条在空心臂等通道中的摩擦力增加,粗纱伸长率会增大,断头增多,可以适当增大粗纱捻系数。
3.6 细纱后区隔距
平面牵伸细纱机的后区属于简单罗拉牵伸,对纤维控制能力弱,所以一般工艺思路是选择粗纱大捻系数,细纱大的后区罗拉隔距;如果细纱后区罗拉隔距偏紧,就要适当降低粗纱捻系数,以适应细纱的后区牵伸工艺。
3.7 细纱加压形式及专件器材
(1)细纱加压较重时,可以适应更大的粗纱捻系数,所以一般情况下使用气动摇架加压时,粗纱捻系数可比使用弹簧摇架时偏大掌握。
(2)使用加长上销、压力棒隔距块、新型下销等专件器材时,由于主牵伸区摩擦力界的范围扩展、强度增大,会使牵伸力骤增,所以粗纱捻系数要适当偏小掌握。
3.8 细纱纺纱形式
(1)赛络纺的粗纱定量相对偏轻,粗纱的退绕喂入路线较长、阻力增大,而且赛络纺的加捻三角区与普通环锭纺相比具有一定的特殊性,因此粗纱捻系数要尽量偏大掌握。
(2)细纱吊锭安装位置较高、吊锭灵活性较差时,粗纱捻系数要偏大掌握,以减少意外伸长和粗纱上断现象。
适当的粗纱捻系数有利于改善纱条紧密度,提高条干水平、改善纱线毛羽,选择粗纱捻系数时,要兼顾纤维长度整齐度、粗纱定量、细纱牵伸形式、摩擦力界的强度等方面因素,一般原则是在细纱不吐硬头的前提下尽量偏大掌握。
四、结 语
棉纺企业在生产中遇到技术问题,要通过工艺基础理论分析,找到问题的关键因素,从而采取相对应的技术措施,就一定能够有效解决问题,提升产品质量。
作者:徐学尹 中国纱线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