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师曾:如果没有他,齐白石或许真的只是一个小木匠

大多时候,一个人的功成名就背后都有贵人的助推,但往往成功者名气彰显之后,贵人也就被世人所遗忘了。就比如说齐白石的大师之名世人皆知,但助他腾达的贵人却经常不为人所知。

一九一七年,当齐白石拖着沉重的步伐第二次北上京城时,他绝对是彷徨而不知前路吉凶的。之所以选择再上京城,主要是因为老家兵事频频乱贼四起,迫不得已之下他接受了老友樊樊山的建议,打算到京城试试看卖画能否讨条生路。

齐白石

好在他京城有个叫郭葆生的老乡,在安顿好之前他寄居郭家,不久之后在法源寺找了个临时的安身之所,这才正式开始他在京城事业的开辟之旅。

想要卖画为生,首先就得找个寄卖字画的去处,琉璃厂当然是不二之选,齐白石在这里找了家南纸铺合作,挂上自己的一些字画和润格,这字画生意就算是开张了。

有人愿意挂售自己的字画,齐白石很高兴,期待着能时不时卖出一两幅。现实对于当时已经年过半百的齐白石而言,相当残酷,他的画不仅无人问津,还被琉璃厂的同仁们奚落是南方小木匠,整条街都笑他这个木匠也敢来这藏龙卧虎之地挂单卖画。

齐白石

这流言一传,他的画便越是无人问,即便偶有几人看中了他的画,一听别人嬉笑说这是乡里人画的俗品,就不愿意掏钱了,即便他一幅画低到只需区区一块也打动不了购画之人。

寄居寺院,一天两顿斋饭还时常接济不上,饿得面黄肌瘦的齐白石在京城的寒风中瑟瑟发抖,时间一长,连琉璃厂也懒得去转悠了,反正去了也是一场空,干脆缩在法源寺的小房间里苦思其他出路算了。

一日,躺在陋室郁闷的齐白石忽然听到院里有小沙弥叫唤,说有人要找“齐君”。法源寺的住客只有他姓齐,是何人会到这里来找不名一文的“齐君”呢?

齐白石懒懒地起身,推开门,就见小沙弥领着一个颇为精干的男子在门口。

陈师曾

来人自称是江西老表,姓陈名师曾,因在南纸店看到了他刻的印章,觉得刻章之人手法高明,特慕名到访。

陈师曾的到访怎能不令齐白石激动呢,在南纸店寄卖了这么久的字画印,总算遇到一个识货的人了!手足无措的齐白石赶紧把陈师曾迎了进来,齐白石此刻根本不知道,他迎进来的人,是一个能让自己未来飞上云端的贵人。

其实,这个自称江西老表的陈师曾,不仅仅是识货之人,还是一位真正的高人。他的祖父曾是光绪朝的湖南巡抚,父亲则是与谭嗣同齐名的维新四公子之一,到了他这代虽然已不如前辈辉煌,但在京城的文人圈中却也是谁都要卖几分面子的牛人。

齐白石绘画

难得遇到一个觉得自己的东西还行的人,齐白石把自己卖画遇到的困境统统吐槽给陈师曾听,抱怨说识货的人太少,实在不行还是回乡下做个木匠靠谱点,至少不会像这样等着饿死,说话间还拿出几幅自认为绝品的好画给陈师曾看。

要说这陈师曾也真是个高人,看了齐白石的画之后,他没有说客套话夸赞如何如何,也没有说太多虚伪之言来开解一肚子苦水的齐白石,只是在临走之前买了几枚章,写了首诗留给齐白石,诗曰:

曩于刻印知齐君,今复见画如篆文。束纸丛蚕写行脚,脚底山川生乱云。齐君印工而画拙,皆有妙处难区分。但恐世人不识画,能似不能非所闻。正如论书喜姿媚,无怪退之讥右军。画吾自画自合古,何必低首求同群。

齐白石绘画

江西老表走后,齐白石反复念着他留下的诗,越看越觉得诗中有深意,越看越明白陈师曾此访的目的——他是在告诉自己,虽然画还过得去,但想要在京城画圈讨口饭吃,就得要自创风格不能走媚俗的路子了。

一首诗,让郁闷的齐白石从此开窍,他一改此前的作画风格,没事就往这个江西老表家的“槐堂”跑,不断向他请教画事,陈师曾也时常关照一二替他介绍点字画主顾,齐白石总算是渐渐能靠卖画糊口度日了。

转眼三四年过去,此时齐白石已经在京城娶了房妾室,打算后半辈子就在这天子脚下安身立命了。一日,陈师曾又急匆匆地来寻他,说自己即将去往东瀛操办一个画展,叫他赶紧弄几幅拿得出手的画给他带过去,于是齐白石连忙准备了几幅山水画给了陈师曾。

齐白石绘画

没曾想,几个月后陈师曾两手空空地回来了——带过去的画一幅也没能带回来,全部卖给了东瀛人,而且一幅最高的卖了两百多块银币,最少的也卖了一百多银币,而当时齐白石在琉璃厂的润格仍然不过是一两块而已。

此趟画展,陈师曾不仅给齐白石带来了卖画的第一桶金,还让他瞬间成了国际名家,成为了齐白石腾飞的起始。后来齐白石感慨说,如果没有他,自己真的或许真的只是一个小木匠了。

不幸的是,一年之后,齐白石的大贵人却因一场小小的痢疾驾鹤西去,辞世时年仅四十七。成名后的齐白石听闻恩人故去的噩耗,痛哭三日,悼诗曰:

哭君归去太匆忙,朋友寥寥心亦伤。安得故人今日在,尊前拔剑杀齐璜。

意思就是:如果能换回陈师曾的名,白石我愿为他而死!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