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长是需要有听不懂的课的

成长是需要有听不懂的课的

进入第四天的主题培训,这一天的培训与前面三天都不一样了。前面每一天下午都是活动式的课堂,老师们讨论呀、活动呀,兴趣盎然。今天是讲授型的课堂,不知道是什么样的状态。

上午是市教育局组织的网络直播课,可是不知道什么问题,断断续续,经常播放不了。奇怪的是,昨天上午温州市的12万人的直播课流畅得很,而且每一个老师分享完之后,我还可以按暂停键。哈哈,结果错过了一位老师的分享。原来暂停键按下的时候,直播还是在继续的。

直播课不行,那我们斗胆改变了课程,播放了《功夫梦》的电影。这部电影,我在暑期一开始时看的,也是关于教育主题的。没想到这部电影却引起了老师们的孩子感兴趣,因为时间关系我们没有播放完,几个孩子一次次跑来要求继续看。

如果,我们每一年的暑期师德培训,能够让老师们像孩子们看电影一样的热情,那说明我们的课程设计已经达到了电影的水平了。这是我们需要思考的问题。

下午,我们邀请的是我们的老朋友匡双林老师。他来学校好几次了,讲课这是第二次。他这次讲《红楼梦》,结果把老师们讲得一愣一愣的,有的老师直接就被讲晕倒了。还好,还有一部分老师跟我一样,虽然听不懂但是听起来很爽。甚至,还有一部分老师一边查百度,一边听笔记,又一边在手机上搜索各种各样的书单。

匡老师从为什么阅读,阅读的分类,以及红楼梦的创作的分析等几个角度给我们分享了一场极具挑战而又富有深度内涵的精神大餐。对我而言,这是一次文本解读的范例。平时,我们的课堂教学,有没有这样的文本解读?没有,我们更加关注的是技巧,包括许多名师也是如此。

我们经常被一些技巧的东西迷惑了,还乐此不疲。但真正进入文本解读,就会发现原来这么有趣,原来这个世界是这样的。我在读《童话人格》时是深有体会的;我在听魏智渊老师的讲座时是深有体会;今天,我们在听匡双林老师的分享时,更是深有体会的。

课后,几个老师围着匡老师谈论了很久。关于教师专业成长,他总结了几个“一”。一是要拜一名名师,但未必就真的见真人,可以找名师的课堂实录来模仿学习;一是要有一名学科大家,比如语文老师可以去找叶圣陶老师,去读他的书;一是要有一名教育理论大家,比如可以迷恋苏霍姆林斯基;一是还要有一本看家护院的书,比如匡老师就把《红楼梦》当成了自己的故乡。

这样的观点虽然不怎么新鲜了,但是在这样的闲聊中,老师们听来一定会更加珍惜和用心。我看潘丰洁老师还拿出手机赶紧把几个“一”记录下来了,陆壹老师一听到匡老师讲一本书,立马就搜索下单。

当初,为什么要设计这样的课程呢?虽然与我理想中有一点误差,但是并不妨碍达成某一种认识。我们就是希望通过匡老师的课,让老师们明白当老师是需要不断学习的。我们就是希望让大家看到,在我们身边就有这样与我们完全不一样的老师存在。他们的研究和实践,可以成为我们一种方向。

这堂课的确难为了一部分老师,真是听不懂完全可以理解。但是,我们在成长的过程中就是需要有这样的听不懂的课,只有听不懂你才会反思自己。就像读书一样,就是需要有几本你读不懂的书,然而你却把它啃下来了。当我们经历了一次的不懂,当下一次见面的时候,就会有了一回生二回熟的感觉。

还记得前年的师德培训,匡老师的课是大家听得懂而且还很有趣。结果这次听不懂了。我相信他下一次来的时候,你又会听懂了。

老师们,听不懂也没事。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