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徽州古城,你到底“古”在哪里?(小插曲)
徽州古城----歙县。一个被岁月风尘掩盖的似乎有点平庸的小县城,当人山人海的游客涌向它曾经的附属--江西婺源,黟县西递宏村的时候,历史沉淀更悠远,地理位置更优越的它,却似乎委身为徽州旅行的舞台大背景或者跑龙套的路人甲。而只有当你吹口气,试图提取它的DNA,你才发现它华丽沧桑的前身。。。。。。
百度告诉我们--------
歙(Shè)县,隶属于安徽省黄山市,位于安徽省最南端,北倚黄山,东邻杭州,南接千岛湖,面积2122平方公里,辖28个乡镇,人口49万。
历史告诉我们-------
歙县是古徽州府治所在地,是徽州文化和国粹京剧的发源地,也是徽商、徽菜的主要发源地。文房四宝之徽墨、歙砚的主要产地为歙县,被授予“中国徽墨之都”、中国歙砚之乡”、“徽剧(徽班)之乡”、“中国徽文化之乡”、“中国牌坊之乡”荣誉称号。(这是明朝的徽州人口密度)
荣誉告诉我们-------
歙县于1986年被授予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的称号。歙县古城与云南丽江、山西平遥、四川阆中并称为中国保存最完好的四大古城。素有东南邹鲁“、徽商故里”、“文物之海”、“程朱故里”、”礼仪之邦“等美称。2014年歙县古徽州文化旅游区入选国家5A级文化景区。
现实告诉我们-------
一些客人兴冲冲地来到了古城,却经常甩给我这样的一个问题:徽州古城,到底古在哪里啊?
客人们携带了他们的美好向往,到了古城以后,往往有了一丝尴尬,人们说美人的脸蛋和身材决定了我是否想去了解她的思想,而她的 思想决定了我们是否会一票否决掉她的脸蛋和身材。 人们多么希望一下车就可以看见重峦叠嶂的徽派屋顶,可以穿梭在古风依旧的大街小巷,行走着的知书达理的徽州人就差一身古装。甚至于,在长长长长的街,可以遇见一位像丁香一样的姑娘。。。。。。。。
进了城门,穿过屹立四百余年的许国石坊,面对着一条熙熙攘攘的大街,客人会迷茫,为什么,这样的一条街,都是卖着一些“山寨产品”,衣头布脑的鸡零狗碎,旁边的小巷子里,苍蝇馆子,修鞋子,配钥匙,做大饼的。街上的挑着担子的农妇旁若无人的大声吆喝,城管们也只是装模作样的商量。
每当客人问起我:为什么街上商业气氛那么浓?我只能无奈的说:不是所有的古城都想着卖东西给游客啊?我们自己也要生活啊。。。我们才是生活着的古城啊!
太平天国混战对徽州的荼毒,文化大革命对文物的摧残。历史的车轮碾压了过往,却留下了尴尬的车辙。但是徽州古城独特的底蕴和顽固的气质,注定了它不会被泯灭。
地理上,它一直与杭州接壤,情感上,它一直逃离不了苏沪扬,这一切都注定了它不可能像是宏村西递的封闭小山村,被突如其来的盛名一脚踢开了尘封的大门,乡亲们懵懵懂懂之间就变身房东或者经营者。府城的人,无疑多了一丝淡定,他们往往都有着一些家底,见过一些市面,如果说北京人有“局气”,老徽州府人则有着山野世家的“堂气”,面对游客,他们热情不失大方,面对商业,他们不屑又带着一丝不解和落寞,祖荫给了他们庇护,教会他们读书做人,却不再赋予他们的先祖在商场上开疆辟土的兴趣和魄力。
现如今的黄山市,辖下的三区四县的人,歙县人往往是公认的最难琢磨的。古城大街上行走着的人好像彼此都认识,都有着同样的气质和表情:或者内敛隐忍,或者山野局促,以至于售票处的工作人员,练就火眼金睛可以一眼看出进入古城的是本地人还是外地游客。不止一位游客感触的告诉我:不在歙县问路,不知道歙县人这么古道热肠,恨不能自己就直接带你去!
徽州和丽江----两个城市的夜晚:
丽江,是人间你侬我侬的荷尔蒙,徽州,却只能是红袖添香的悄无声。
不知道时间的隧道将把古城带往何方,在不久的将来,也许徽州古城也会逐渐变了模样,老城人也开始努力与外面接轨。但是祖先留下的那份矜持和淡然,也许会让古城变得更加美好。徽州古城,我们的神和形也许都回不到了从前,要问徽州古城,到底古在哪里?------你古在人心!
ps:昨天发出了那篇文章,今天在后台收到了一位朋友的投诉。投诉我不该未经他人同意就使用了他人的肖像。在这里,我谨代表九月徽州客栈表示道歉,并且将图片模糊化后再度发出。至于这位朋友说的其他的方面,我表示商榷,比如叫卖声,游客会觉得很亲切,不会有唐突和冒犯之感。这是古城真实和生活的一部分,我觉得比大城市的汽车喇叭声要动听很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