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誉为“四时神药”的茯苓,究竟“神”在哪里?

唐代大诗人李商隐有一首诗名叫《送阿龟归华》:
草堂归来背烟云,黄绶垂腰可奈何。
因汝华阳寻药物,碧松之下茯苓多。
李商隐的这首诗为我们道出了茯苓的出生之谜。
茯苓是一种真菌,个头很大,一个大的菌可达十多公斤,一般的常规个头也有1-2公斤。
茯苓作为一种真菌,是寄生在腐朽的松树根上,古人观察到这一现象,认为松树的灵气,在其死亡后,松树的灵气就伏结在了松树的根部,长出了茯苓,因此茯苓最早的名字叫“伏灵”。后来逐渐了解了茯苓这味药物,知道它是属于真菌类,就按照真菌类药材的命名,将“灵”改为了“苓”。后来又知道茯苓也是一种植物,所以就把“伏”加了一个草字头,改为了“茯”。
茯苓甘淡性平, 补而不腻,利而不峻,有“四时神药”的美称。因为茯苓不分四季,将茯苓与各种药物配伍,不管寒、温、风、湿诸疾,都能发挥其独特功效。
单就茯苓的功效来说,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茯苓具有利水渗湿的作用,湿气重的人可以煮茯苓水喝
一个人湿气重不重,从舌象上就能很清晰判断出来。
水湿重的人舌体一般都是胖大的,而且舌头边上有齿痕(大多数齿痕是因为舌体胖大被牙齿长期挤压而形成的),舌苔厚腻。
中医里讲“湿重如裹”,这种被包裹着的感觉就是身体对湿气的感受,好像穿着一件洗过没干的衬衫似的那么别扭,人的身体就会感觉酸软、无力、不愿意动弹。
湿气重的人,皮肤特别爱出油,头发也油。皮肤出油,本来是身体分泌油脂到皮肤,对皮肤滋润保护作用。但任何东西,都会过犹不及,油脂分泌多了,刚洗完脸,过不了多久就油光满面,也确实让人烦恼。
皮肤出油多还可以忍,大不了就自己勤快点,多清洁一下面部,也是一个解决办法。但是头发的发囊分泌的油脂多了,造成了脂溢性脱发,这个问题就太令人困扰了。
茯苓最大的作用就是渗水利湿。《淮南子》里有过记载,“千年之松,下有茯苓。”开篇我们也讲过,茯苓是抱着松树根生长的。老药工采收野生茯苓,会在松树林里重点关注有明显枯萎或衰败征象的松树,如果它周围的地面情况比较干燥,生长的杂草不多,有时还可见到不规则的裂隙(即龟裂纹),敲打或用脚踏此处地面,可觉察到有稍空洞的声响,一般下面就藏着可采挖的茯苓。为什么在这样的区域通常能采挖出茯苓呢?就是因为茯苓利水渗湿,茯苓生长的周围环境,湿气没有那么重。
《内经》讲:“浊阴出下窍”。身体里代谢不掉的水湿就是浊阴。浊阴本来应该顺着消化道往下走排出体外的,但是因为身体水液代谢出现问题,浊阴上泛就会导致脱发,类比于花盆的水浇多了,且花盆排水不畅,花盆里的植物就会烂根是一样一样的道理。
茯苓甘淡渗水利湿,可导水饮下行。水饮得去,清阳得升,则可使发茂根固。
已故著名中医大家岳美中先生就仅用一味茯苓饮治愈一个年轻小伙子的脱发。
一名徐姓男子,21岁,患有发秃症,头顶上如胡桃大圆圈,连结成片,渐成光秃。见者多说此病难以痊愈,故其心中懊恼,忧郁寡欢。岳老切其脉濡,观其舌白,诊无其他痛苦。便处一味茯苓饮,即茯苓500-1000g,为细末,每服6g,白开水冲服,一日2次。并嘱咐患者要坚持服用一个比较长的时期,以发根生出为度。约服用2月有余,来复诊时发已丛生,基本痊愈。岳老并追忆其父10余岁时亦患发秃,脱去三五片,当时即曾经投以一味茯苓饮,3月后生发。(本段内容摘自:岳美中医学文集,陈可冀,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5: 428)
治疗水饮上犯的脱发,把茯苓煮水喝也是可以的,每次煮水用到30-50克,每天煮一壶,代茶饮。
需要特别说明的是,脱发是临床中较为常见的一种病证,中医认为本病可由血热生风、血虚风燥、湿热上蒸、肾精亏虚、气血亏虚、心脾两虚等原因所致,茯苓饮之针对水饮上泛导致的脱发有效,其他类型的脱发还需要辨证治疗。
2、茯苓的第二个功效是健脾
我们现在运动少,很少走路,而且体力劳动也减少了,所以整个身体的机能就没有以前那么强健了,脾阳也就不那么强健了。
现代人吃寒凉的东西特别多。古代没有冰箱,冰镇的饮料只有皇宫的地窖才有储存,老百姓是喝不到的,那时候老百姓喝点井水就是最凉的东西了。现代人接触冷东西的机会特别多,这些都容易直接伤到我们脾胃的阳气。
现代人吃得太好,各种肥甘厚味,远远超出了身体的需要,脾的运化功能负担太重,时间久了,脾也不堪重负,伤了脾阳,脾开始罢工了。
按照中医理论,脾主运化,脾虚则运化水谷和水液的功能降低,水湿就会内生。所以治疗脾虚证时,往往都要配伍祛湿的药。
客观的说,茯苓健脾的作用不及人参、白术这样的强,但是茯苓既能健脾又能渗水利湿的功效,配上茯苓平和的药性,就可以比较长期的用来健脾祛湿,调理身体。
用前面已经介绍过的方法,打粉吃或者煮水喝,都是可以的。
3、茯苓还有宁心安神的功效
我们人的五脏,分别居住着各自的神,称为五脏神,“心、肝、脾、肺、肾”分别各自对应的神是“神、魂、魄、意、志”。
心神不安了,就会表现出心悸,就是自己都能感觉都自己心脏在跳动了,而这种感觉不是因为剧烈运动或者惊吓产生的。除了心悸,失眠、多梦、健忘、心烦等症状都属于心神不安的范畴。
心神不安的原因有很多,不管是心气虚、心血虚,茯苓通过增加脾的运化功能,增强气血的化生,加之茯苓本身的宁心安神功能,实现标本兼治。
我们开篇讲过,茯苓是寄生在松树根上的。绝大多数茯苓就是寄生在松树根旁边,有少数茯苓“抱木而生者”,即松根从茯苓中间穿过的,这种茯苓称为“茯神”。
前人认为茯神宁心安神的效果比普通的茯苓好,这是前人传下来的一种说法,是不是真好,还需要研究。
(0)

相关推荐

  • 此一味药大剂量服用,可治脂溢性脱发、斑秃

    此一味药大剂量服用,可治脂溢性脱发.斑秃 本公众号遵循"摆事实,讲道理"原则,如果你觉得有道理,请点关注.分享或点在看! 此味药材,叫茯苓,生于松树地下,为"松之精汁流注 ...

  • 合作基地建设8:茯苓

    写在前面 茯苓是药用部位丰富的一家,都可以凑一桌麻将了,还是家搭子(贵州话,形容一家人打麻将). 茯苓也是我们需要长期采购的品种之一,有货源或基地的小伙伴可以在留言区提供联系方式,我们联系后互相了解并 ...

  • 【古方四神汤,自家厨房就能做的祛湿方】湿...

    湿气重有什么特点?老中医教你简单自查: 1.脸上油腻腻的,不清爽. 2.时常感觉疲惫,越睡越困.   3.容易腹泻,大便不成形,容易黏马桶,总有排不干净的感觉. 4.早上起床以后脑袋昏沉沉的,好像裹了 ...

  • “四时神药”有茯苓

    茯苓味甘.淡,性平,具有利水渗湿.益脾和胃.宁心安神之功用,为"四时神药",因为它的功效非常广泛,不分四季,将它与各种药物配伍,不管寒.温.风.湿诸疾,都能发挥其独特功效. 茯苓是 ...

  • 茯苓,长在松根上的真菌药

    湖南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眼科主任医师张健□谢清华 茯苓,又名松腴.不死面,是一种寄生于松树根下的腐生真菌.<神农本草经>将其列为上品,说它久服有"安魂养神.不饥延年" ...

  • 湿气分外湿与内湿,吃对一味“四时神药”,外湿除风寒,内湿健脾胃!

    夏季湿热邪气重,看看你有没有这样的表现:头晕.血色淡.浑身没劲.甚至还有面色萎黄.腹胀消化不好等情况.如果你有两点以上就需要注意了,这很可能就是湿气重的表现. 对于祛湿有一味中药十分厉害,它被视为&q ...

  • 被誉为“四时神药”的茯苓,究竟神在哪里?

    草堂归来背烟云,黄绶垂腰可奈何. 因汝华阳寻药物,碧松之下茯苓多. 李商隐的这首诗为我们道出了茯苓的出生之谜. 正如诗中所描述的那样,茯苓寄生于松树的根上,为一种真菌,药用部位为干燥菌核.早在西汉的& ...

  • ​被誉为“四时神药”的茯苓,究竟神在哪里?

    '草堂归来背烟云,黄绶垂腰可奈何.因汝华阳寻药物,碧松之下茯苓多.'李商隐的这首诗为我们道出了茯苓的出生之谜.  正如诗中所描述的那样,茯苓寄生于松树的根上,为一种真菌,药用部位为干燥菌核.早在西汉的 ...

  • UC头条:被誉为“四时神药”的茯苓,究竟神在哪里?

    点击加载图片 曾经有研究者把能够搜集到的中医方剂做过统计,结果发现,历代的中医方子里,用的最多的一味中药就是茯苓. 茯苓性味平和,药食两用,把茯苓加工成粉末,可以做成茯苓糕.茯苓馄饨.茯苓饼等,都是很 ...

  • 被誉为“四时神药”的茯苓,还有4种不为人知的妙用,不妨了解下

    茯苓,又叫茯菟,为担子纲菌,多孔科植物,是一种滋补佳品.茯苓在我国有悠久的历史,早在2000多年前<淮南子>就有"千年之松,下有茯苓"的记载. 关于茯苓,你可能没听说过 ...

  • 健脾祛湿安神伍,“四时神药”数茯苓

    享泰极 中医思维十 今天 茯苓味甘.淡,性平,入药具有利水渗湿.益脾和胃.宁心安神之功用.古人称其为"四时神药",因为它的功效非常广泛,不分四季,将它与各种药物配伍,不管寒.温.风 ...

  • 湿气分外湿和内湿:健脾祛湿,安神伍,“四时神药”数茯苓!

      茯苓味甘.淡,性平,入药具有利水渗湿.益脾和胃.宁心安神之功用.古人称其为"四时神药",因为它的功效非常广泛,不分四季,将它与各种药物配伍,不管寒.温.风.湿诸疾,都能发挥其独 ...

  • UC头条:健脾祛湿安神伍, “四时神药”数茯苓

    茯苓味甘.淡,性平,入药具有利水渗湿.益脾和胃.宁心安神之功用.古人称其为"四时神药",因为它的功效非常广泛,不分四季,将它与各种药物配伍,不管寒.温.风.湿诸疾,都能发挥其独特功 ...

  • 古人称茯苓为“四时神药”,因为它功效非常...

    古人称茯苓为"四时神药",因为它功效非常广泛,不分四季,将它与各种药物配伍,不管寒.温.风.湿诸疾,都能发挥其独特功效.茯苓味甘.淡.性平,入药具有利水渗湿.益脾和胃.宁心安神之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