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理解书法的线条?
线条是书法的语言,其富有神奇的表现力和美感,线条不仅仅是书法的筋骨皮相,更是书家的精神气韵将所作之书激活,使之原神内蕴而华采外彰。
理解书法的线条,核心在于理解“线”是中国传统艺术最基本的构建元素,它以“气韵”为核心标准,以“生动”为最高境界。
比如,卫夫人《笔阵图》里面有这么句话,“横如千里阵云,撇如陆断犀象,弋如百钧弩发,竖如万岁枯藤,捺如崩浪雷奔,横折钩如劲弩筋节”。使用自然之物来比拟书法的线条,纯粹的书法线条在卫夫人描述中竟生出如此奇妙的意境来,竟然用如此开阔的眼界和胸怀来描述,有时候我们不得不赞叹古人的智慧。
赵佶在《宣和画谱·颜真卿》中提出:“后之俗学,乃求其形似之末,以谓蚕头燕尾,仅乃得之。”这就是我们经常会听到“蚕头燕尾”这个词的出处,它指的是隶书中横波起笔时,形如蚕头;横波收笔时,形如燕尾,或是用来分析颜真卿楷书用笔的特点;
范仲淹《祭石学士文》曰:“曼卿之笔,颜筋柳骨。”这是形容颜柳二人的书写风格像筋骨那
样挺劲有力,这是用人体的部位来比拟书法线条的生命力,“颜筋柳骨”还被收录为成语,可见其影响深远。
无论是卫夫人、赵佶,还是范仲淹等,他们都把书法线条这种内在的美加以外化,把抽象的造型艺术赋予其人格化的形象意味和情感,通过栩栩如生的形象比拟来告诉人们书法线条到底有多美。
纵观古今书法,我们通常将书法线条的风格归纳成三个美感:
一是阳刚之美,李世民《王羲之传论》曰:“惟在求其骨力,而形势自生耳。”所以集中体现在线条的骨力,强调了线条要有力度,才会显得生机勃勃,充满活力,最有代表性的是魏书,当然其他书体也有书风雄强的风格,是因为线条构成最具有雄强的基因。
例如,王铎的草书痛快沉着,有横扫千军之势,以雄强豪迈之书风主体,达到较高的艺术境
界。从实践上来看,力能扛鼎的书体风格一般多为魏书,学了魏书,写大字往往会比较得心应手。
二是阴柔之美,是一种清幽淡雅、恬静柔和的意境,如“钟王之迹,萧散简远,妙在笔墨之外”,书法线条上是取圆、藏、曲、润等,线条阴柔之美多见于尺椟、帖书当中。直观地
讲,就是古人来往书信中的小字多见妍秀之美,这里只是讲一侧面,而不是概括性地讲的。
三是中和之美,姜白石在《续书谱》中的这段话全面概括了笔法的中和之美,“用笔不欲太肥,肥则形浊;又不欲太瘦,瘦则形枯;不欲多露锋芒,露则意不持重;不欲深藏圭角,藏则体不精神;不欲上大下小,不欲左高右低,不欲前多后少”。这是书法线条的最高境界,历代多少书法家倾其一生所追求的,就是这个境界。
可以说,正是中国书法中线条的意象性特质,使得人们可以从中看到某种精神性,所谓“心线微妙”,用线表现外物比用色、用面表现物质更具有精神价值。
在中国书法家的手中,线条早已突破了物的外轮廓的单一定位,是一种经过人的心智洗练的独立艺术形式,旨在传达一种超越于墨象之外的不可言喻的情感。而古人对线条的钟爱绝非偶然,而是追求“元气淋漓,生机盎然”的审美情境的必然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