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大学子的「双面人生」,是什么让他对亲人痛下杀手?

就在上周,北大弑母案的犯罪嫌疑人吴谢宇一审被判处死刑。

这个案子中有两个醒目的标签——“北大”和“弑母”。

北大代表他本是国内最高学府的学生,名副其实的高材生

弑母则是挑战社会底线,违背伦理纲常的疯狂行为。

当这两个标签结合在一起时,不禁让人哗然,这个人的背后有什么样故事?

01

吴谢宇,一个标准的“别人家的孩子”学习成绩优异,待人和善,老师和同学都很喜欢他。

吴谢宇的母亲谢天琴是福州县城当地的一名中学历史老师, 父亲吴志坚是国企领导。

16岁时父亲因肝癌晚期去世留下他和母亲两人,据吴谢宇讲述从父亲离世以后,母亲便开始郁郁寡欢。

图源自腾讯新闻

为了“解脱”母亲,2015年7月趁谢天琴回家弯腰换鞋时,他用哑铃砸向母亲结束了她的生命,并多次购买塑料布和活性炭将尸体层层包裹,之后他便逃出生天

2016年警方接到报案发现谢天琴的尸体,吴谢宇被列为犯罪嫌疑人,开始全国搜捕,2019年在重庆机场落网。

图片来源央视网微博

事发后所有人都想不到平时善解人意的吴谢宇居然会做这种泯灭人性的事。

在记者采访曾经教过吴谢宇的老师时,老师评价他各方面都很好,要说唯一的缺点就是没有缺点。

所谓“人无完人”吴谢宇之所以能够在别人面前展现完美的形象和他本身超常的智力与父母教养模式有很大关系。

02

庭审时吴谢宇说自己智力超群,他通过观察就可以看透一个人的心理,知道他的想法。

在了解之后会发现,这其实和他母亲的性格有一定关系。

邻居对谢天琴的印象比较沉默寡言,所以吴谢宇想要得到母亲的认可,他只能去“猜”母亲想要什么,长此以往锻炼了他察言观色的能力。

其次发展心理学将父母教养方式分为民主型,纵容型,疏忽型,控制型。

民主型

此类父母对孩子要求高,对孩子需求反应也高,这种教养模式是最理想的方式。

在这种家庭中长大的孩子在儿童期有较高水平的自尊和自我控制能力,人际关系和谐。

疏忽型

此类父母对孩子要求低甚至没有要求,但对孩子的需求反应也很低。

在这种家庭中长大的孩子在依恋行为,认知和情绪社会交往等方面存在缺陷。

纵容型

此类父母对孩子要求低,但对孩子的需求反应很高,也就是我们俗话说的“溺爱”。

在这种家庭中长大的孩子容易冲动,叛逆,自我控制能力差。

控制型

此类父母对孩子要求高,但对孩子的需求却是反应很低。

在这种家庭中长大的孩子会存在焦虑、退缩和抑郁的特征且伴随一定的攻击性。

吴谢宇的父母教养方式就是偏向于控制型,母亲对他的学业有着很高的要求,据知情者透露连吴谢宇交什么样的朋友母亲都要干预。

但她没有看到吴谢宇的需求,所以他只能通过“讨好”顺应母亲的要求去换得她对自己的关注

这样也导致了吴谢宇形成了讨好型性格,他给自己营造了一个善解人意的学霸这样的“完美人设”,但其实这都是他演出来的。

03

犯罪心理学家李玫瑾认为吴谢宇弑母的真实动机是渴望出国,为筹钱杀人,她认为吴谢宇是精致的利己者,内心没有灵魂

是啊,他早在讨好别人中失去了自我,麻木的活着。

当他开始有需求时激发了他不再想要讨好别人的内在,遭到反噬突破了他作为人的底线,为满足自己的私心做出有悖人伦的事。

为了满足自己,他不惜弑母,还和亲戚撒谎骗了140多万挥霍,或许这时他才活出了真的自我。

网上爆出吴谢宇在酒吧“陪酒”时期的照片

美国心理学家H.凯利、S.E.阿希等人提出“晕轮效应”是指人们在交往认知中,对方的某个特别突出的特点、品质就会掩盖人们对对方的其他品质和特点的正确了解。

在现实中,我们总是觉得成绩好的孩子各种品质都会好,对名校出身的人也有很好的印象。

但知人知面不知心,成绩并不是衡量一个人的唯一标准。

学校教育可以让孩子有一个好成绩,家庭教育可以让孩子有一个完整的人格

这两个环境分担的是不同任务,若在家庭教育中也只是看到孩子的成绩而不注重培养孩子的人格,最终就会导致孩子的人格缺陷,性格偏激

案子持续到现在,福州中院一审判决吴谢宇死刑。

从天才到罪犯,不适当的家庭教养方式让吴谢宇形成了扭曲的性格,为达目的丧失人性,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

父母之爱子女,则为之计深远,在教育孩子时不应该只在乎成绩,还要正确的去引导,助他们形成良好的人格,做一个真正的“人”

本文图片皆来源网络

编辑| Push妈

(本文为三明治妈妈原创,转载请联系作者授权)

即刻将“三明治妈妈”设为星标

每周推文准时分享

我们不见不散~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