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学伤寒】《伤寒论》条文解读 太阳病脉证40---41

《伤寒论》条文解读 太阳病脉证40---41

文/敏敏

第二章  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中篇

40 伤寒表不解,心下有水气,干呕,发热而咳,或渴,或利,或噎,或小便不利,少腹满,或喘者,小青龙汤主之。

这一条论外寒兼内饮的证治。

“伤寒表不解,心下有水气”是对外寒内饮的病理概括。文中除发热一症,其余都是内饮的症状,发热一症概括了伤寒的发热、恶寒、无汗等症。

出现了干呕、咳、渴、利、小便不利、少腹满、喘等症,这些都是内饮随气机升降,侵犯不同脏腑部位而出现的症状。内饮干胃则干呕,犯肺则咳,影响气化则渴,犯肠则利,阻滞气机则噎,水犯膀胱则小便不利、少腹满,水寒犯肺则喘。证候虽多,但都是水饮所致,用小青龙汤内消水饮、外散表寒。

这个与我们前头讲的那个桂枝去芍药加茯苓白朮汤,与那节有关系。那节我们讲了,里头要是有停水,你不去利水,表不解的,所以他「服桂枝汤,或下之,仍头项强痛,翕翕发热,无汗,心下满,微痛」,你们看看那节,再看这节呀,就知道由这上来的。

他说因为这个心下有水气,虽然发汗了,可是表不解,所以他开始是无汗的,不说了是伤寒嘛。这个他搁了个表不解干什么呢,他就是由于心下有水气,用一般单纯的发汗药发汗而表不解,就是用麻黄汤发汗而表不解。因为他没去水气,那么这个,不但表不解,由于这个发汗药的刺激,激动里水他就变症百出了。

「干呕」,那么在这个《玉函经》里头没有干呕,就是咳而发热,干呕事实上也行的,他里有水饮,逆于上他就干呕嘛。「发热而咳」,表不解他发热,里有痰饮冲逆于肺他就咳。「或渴」,这个里有水,看看你的水的代谢如何,如果小便不利,里头停水非渴不可。这个很好理解,由于小便不利,这个旧的水不去,新的水他不吸收,新的水不吸收,我们全身的组织都缺少水的营养,他就渴。后头咱们讲五苓散就有了。这个渴呀就是咱们书上说的水不化气,水停不化气,你光喝到里头他不解渴,甚至于消渴。

「或利」,或者这个水在里头,小便不走,水谷不别,就下利。「或噎」,这个气往上撞,再有水,水气冲逆,吃东西咽不下去,就噎。「或小便不利,少腹满」,那么就因为小便不利,心下才停水呀,或者也有这个征候;另外小便不利呢,少腹一定满。人的这个膀胱不就在这个少腹嘛,少腹就是小腹了,小便不利,膀胱里蓄水,这个小肚子就胀满。「或喘者」,那么这个喘,他一般麻黄汤里都有了,尤其在里头有痰饮,这个表不解,他都往上来,射于肺,不但咳而且还要喘啊。

上边这个一切的情况,主要的就是心下有水气。「发热而咳」,这是肯定的,这个应该用小青龙汤。那么底下这个「或」以下,或有或无,不必管他,都要用小青龙汤。咱们这个书呀,每个方剂后面要有这个「或」呀,他都给弄个加减方,这个不对的,所以我向来也不这么用。你们看到后头林亿也注了,这恐非仲景意。他弄的错了,你看我再找个说一下就知道,「若咳去半夏,加瓜蒌根三两」,这就是错的,他这个咳不是瓜蒌根治的,这个瓜蒌根治这个咳他必须是一个燥咳呀,是津液虚那么一种咳,这个水不化气的咳,他不行的。尤其他这个「小便不利,少腹满,去麻黄」更瞎闹了,根本这是一个解表的方剂呀,他是伤寒表不解,你去麻黄你解谁去?所以这个书后头加减方呀,每一个都是这样,不要信,用不着的。

我们小青龙汤常是用来治咳、治喘,无论小便利不利他都能治。所以他后头这个加减呀,不要信,也不要这么用,他根本是一个表不解为主的,我们用一般辨证来说呀,就是外有邪,就是感冒了,而内有饮,内里头有水饮,就是这么一个外邪内饮的病,他有外邪,你单纯发汗,激动了里饮,就造成有些或然的症状。不过还得看这个饮多饮少呀,人的身体强弱呀,他这个症状百出,不一定,尤其水饮这个病呀,他是最没有一定。你看底下有头晕呀、恶心呀、呕吐呀、心悸呀,水饮的这个证候多去了。所以不用管那些或然症,我们只要依证去水就行,那么有表证的当然宜小青龙汤。

小青龙汤这个方剂呀,他是以麻黄、桂枝来解表,其它的药都是一些温中去饮的这么一种药,像细辛、干姜、五味子、半夏,既也去饮也治咳。你看半夏去水,这个五味子也去水,咱们都知道五味子治咳了,他是一个去水的这种镇咳药,他有收敛作用。那么细辛、干姜都是温中去饮的药。那么里头去饮,你这个麻黄、桂枝才能发挥解表的作用。如果里头不去饮,那伤寒表不解,那你吃这种发汗药也不行,而且还很容易造成很多的坏病。所以这一篇呀和我们前头那个一样。

但是我们用这个方子要注意一点,它必须是偏于寒,尤其咱们说的饮呐,它必须是一种寒饮,起码这个病它得不渴,至于文章这个「或渴」呀,是由于误治造成的,我们给吃了麻黄汤了,他激动里饮,是有这些特殊情况。一般是不渴,因为里有水饮,所以它不渴,同时呢口舌也不会干的,要不然干姜、细辛、五味子、半夏这些药下去,不就太燥了,所以我们用这个方子要注意。

但是真正的老人这种痰喘,用这个方子的机会还是非常的多,他痰哪不是黄痰,是白痰而且是沫痰,这种情况之下,大概要有外感的这种痰饮的咳嗽和喘,用小青龙汤的机会不少,要有热象千万不要用。如果烦躁呢,用小青龙汤加石膏,这个药在《金匮要略》里就有了,我们方才大青龙汤不是不汗出而烦躁吗?那么小青龙汤要烦躁呢,一样加石膏。

小青龙汤方

麻黄(去节)三两,芍药三两,五味子半升,干姜三两,甘草(炙)三两,桂枝(去皮)三两,半夏(汤洗)半升,细辛三两。

上八味,以水一斗,先煮麻黄减二升,去上沫,内诸药,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若渴,去半夏,加栝楼根三两;若微利,去麻黄,加荛花,如一鸡子,熬(炒的意思)令赤色;若噎者,去麻黄,加附子一枚,炮;若小便不利,少腹满者,去麻黄,加茯苓四两;若喘,去麻黄,加杏仁半升,去皮尖。且荛花不治利,麻黄主喘,今此语反之,疑非仲景意。

臣亿等谨按:小青龙汤,大要治水。又按《本草》,荛花治十二水,若水去利则止也。又按《千金》,形肿者应内麻黄,乃内杏仁者,以麻黄发其阳故也。以此证之,岂非仲景意也。

小青龙汤是麻桂合方,去杏仁、姜、枣,加半夏、细辛、干姜、五味子组成。麻黄配桂枝发散表寒兼散内饮;半夏、细辛、干姜、五味子是仲景治疗寒饮内停致上焦咳喘的一组药,散见于寒饮犯肺引起的咳喘证,如射干麻黄汤等;半夏、细辛辛温化痰散饮,干姜、五味子一辛一酸,一散一收,散水饮不伤正;白芍合五味子酸敛,佐麻桂之燥而防伤阴之弊;甘草和中扶正,调和诸药。

41 伤寒,心下有水气,咳而微喘,发热不渴。服汤已渴者,此寒去欲解也。小青龙汤主之。

这条是承上补出小青龙汤证的主症及与药后表里双解的机转。

本条是倒装句。“小青龙汤主之”应接在“发热不渴”下。

“心下有水气”与上条一样,“咳而微喘”上条是“或咳”“或喘”,亦一致。本条是“发热不渴”,上条是“发热而渴”,可见咳喘是主症,发热是表证。

言外之意,恶寒、无汗、头痛也应在其中,都是必见之症,出现的“渴”是或见之症,如果主症具备,无或见之渴症,小青龙汤用之当然。

药后出现口渴,仲景解释为“寒去欲解也”。这里的寒有两重意思,一是指表寒欲去,二是指寒饮欲去。为什么药后口渴是寒去欲解的征象呢?上条的“或渴”是水气不化,津液不滋。这条“不渴”是水气尚未影响气化。而药后水邪已去,胃阳渐复,欲引水自救。这时不须药物治疗即可自愈,或者少少与水饮之即可,仲景再出本条以防误诊误治。

这一节就说明小青龙汤的应用,主要的证候是不渴。那么表证没有汗,就太阳病病型上来讲,它是伤寒。「心下有水气」,就是有水,古人把水呀也叫水气,咱们《金匮要略》里面的水肿,他就叫水气病。这个是这样的,津液在仲景的书里常叫做阳气,因为这个水它能化气,所以津液他也叫做阳气,后面有,慢慢的讲到那再说吧,现在说多了让人更胡涂。

他说「伤寒,心下有水气」的病,出现了「咳而微喘」,为什么呢,因为伤寒表不解呀,他有外邪里头再有饮,这个外邪激动里饮,它就咳逆微喘,这是很常见的病。「发热」因为有表证了。里头有水饮,所以它「不渴」。「服汤已渴者」,服汤已就是吃了小青龙汤。这小青龙汤是外解表而内去饮,表解了饮去了,它就要渴了,因为小青龙汤是热药啊,饮没有了,他就感觉胃中干,他要渴的。

这个渴是服小青龙汤之后,一个效验的表现,就是服药有效了,他会渴。所以它底下注解的几句话,「此寒去欲解也」。这个「寒」指寒饮,这个水气去了,这个病要好了。所以这个「小青龙汤主之」啊,应该在「发热不渴」之后。应该是「伤寒,心下有水气,咳而微喘,发热不渴,小青龙汤主之」,不是吃完药渴了,寒去欲解,再小青龙汤主之,这是一个叉句,完整来说是「伤寒,心下有水气,咳而微喘,发热不渴者,小青龙汤主之,服汤已,渴」,吃完小青龙汤了,这人渴了,这是服药有效之验了,那寒气欲解也,它是这么一个文章。

前头这几节是由麻黄汤开始,讲的大青龙汤、小青龙汤,那个柴胡汤啊是讲麻黄汤传入半表半里的时候,它叉这么一节,它主要讲的还是解表剂。他由桂枝汤讲到葛根汤,然后麻黄汤、大青龙汤、小青龙汤,这都是解表剂。你像葛根黄芩黄连甘草汤那也是解表。那么下面,在解表两个主要方剂就是麻黄汤和桂枝汤,他主要要分析这两个方剂的应用。

(引之胡希恕、倪海厦、胡要所伤寒论讲座)

张馨匀,一个爱好文字

中医的女子

《伤寒论》条文解读 太阳病脉证1~3

《伤寒论》条文解读 太阳病脉证4~6

《伤寒论》条文解读 太阳病脉证7~10

《伤寒论》条文解读 太阳病脉证11

《伤寒论》条文解读 太阳病脉证12~13

《伤寒论》条文解读 太阳病脉证14~15

《伤寒论》条文解读 太阳病脉证16~19

《伤寒论》条文解读 太阳病脉证20~22
《伤寒论》条文解读 太阳病脉证23~25
《伤寒论》条文解读 太阳病脉证26---28
《伤寒论》条文解读 太阳病脉证29---30
《伤寒论》条文解读 太阳病脉证31---32
《伤寒论》条文解读 太阳病脉证33---34
《伤寒论》条文解读 太阳病脉证35---37
更多精彩推荐,请关注我们
把时间交给阅读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