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一个10年,什么样的品牌最吃香?


内容来源:2020年12月18日,由胖鲸主办的未来品牌大会。

分享嘉宾:杨立,BCG董事总经理,全球合伙人;BCG GAMMA 中国区负责人。

注:笔记侠作为合作方,经主办方和讲者审阅授权发布。
笔记达人 | 黄小华
责任编辑 | 智勇  审校 | 金木研  值班编辑 | 君莫笑
第 5410 篇深度好文:3945 字 | 10分钟阅读

品牌传播

笔记君邀您阅读前,先思考:

在市场飞速发展变化的大环境下,品牌如何进行品牌战略定位升级?品牌数字化转型如何布局?如何提升品牌价值并评估营销有效性?

基于目前企业品牌转型可能陷入的“困局”,我将从品牌升级定位、品牌数字化转型、品牌营销的有效性评估三个方面,与大家分享品牌常常走错的一些误区。

一、品牌升级定位

每当我与客户谈论品牌定位时,经常会出现以下场景:

我:你的品牌定位是什么?

客户:我是某类商品的领导者,我是某类商品的先驱,这就是我的品牌定位。

内外创始人刘小璐曾经分享过一个观点,她将品牌在消费者中的知名度定义成品牌在消费者心中的形象。这是十年前的说法,但是即使在现在,很多客户和我们讨论品牌时,仍然认为这是最直接、最有效的方法。

他们为什么会这样想?因为他们有一个基本的底层假设,即中国的消费者仍然非常傻,不能接受一些更精巧、独特、有意义的价值主张和定位。

但我们感到,这一时代已经过去,在当今的时代,真正能跟消费者产生共鸣的品牌,是跟他们共享消费观念与价值追求的品牌。

为什么这么说?我们看看日本和美国两个市场,现在已经有很多生活方式品牌,这些品牌究竟是什么时候开始崛起的?他们崛起的土壤何在?

回顾过去,美国的许多生活方式品牌在80年代兴起,而日本在90年代兴起。这些现象背后,具有很大的相似性,简单地说,就是收入水平的提高,小家庭化,生活节奏加快。

举个日本市场的例子:

① 收入水平提高

上世纪50年代到70年代,是日本的大规模消费的时期,消费者追求的是“大的就是好的”,就是买房买车,买大家电;上世纪70年代到90年代,日本经济出现了爆发式增长,中产阶层消费升级,他们开始买大牌子、名牌,包括奢侈品及豪宅。

但在上世纪90年代,日本人均 GDP达到2万美元以上,整个 GDP增长开始放缓时,消费者对消费的看法发生了较大改变,他们开始回归更为理性的消费主义,淡化品牌所代表的身份意义,而是寻找与本我有更多联系的品牌。

② 小家庭化

上世纪90年代,日本小家庭的比例上升到60%, 70-80年代大约是40%左右,独居的年轻人成了消费群体,他们有更多的自由来选择自己想要的东西。

③ 生活节奏加快

上世纪90年代日本女性就业率达到49%,原来只有20%左右。这种生活节奏加快,购物时间的缩短,形成了一个非常有趣的结果——大家更青睐一站式购物中心。

在美国市场上,也同样经历了三大因素推动:在80年代,小家庭在美国的比例上升到60%。此外,也出现了一站式购物,或购物时间缩短的现象。

当然,这背后的原因与日本有所不同,它更多地是受美国郊区化的驱动,因为郊区化把人从市中心搬出来,住在周边城市里,所以他们在周末,就可以有时间去市区一站式购物。但从总体上看,这三个因素非常契合。

反观中国,这三个因素也基本具备,即生活方式品牌兴起的土壤。

先说收入水平,中国去年已有12个城市人均 GDP超过2万美元,据 BCG消费数据库预测,到2025年,将会有46个城市将达到这一水平,中等收入群体将超过5亿人。

如果从高线城市消费者的发展来看,已经能够看到许多个性化精神认同的需求,比如二次元文化,在中国看似小众的文化因素,已经有3亿人。

再说小家庭化,2019年,三人及以下家庭的规模已经上升到了68%,大部分年轻人开始独立居住。生活节奏加快,我就不用多说了,大家都深有感受。

综合各种因素,我们相信在未来5-10年内,追求品牌价值主张与消费者内在精神契合的生活方式品牌将兴起。

我们已经可以看到市场上有一些小品牌,或者说新兴的品牌在不断地发展。有一些品牌追求的是“物尽其用”、“一物解一忧”、“乐趣”、“不断地惊喜”、“少一些将就,多一些讲究”。

这些价值主张和新的品牌的兴起,反过来要求我们,不再把品牌知名度,不再把品类老大,作为自己品牌定位唯一的定位点。

二、品牌的数字化转型

1.万场升级VS聚焦突破

一谈到数字化转型,我们常常听到一个词“万场升级”,就是客户什么都要做,拿出一张特别大的图,列出20-30个新的数字能力升级项目,打造各种平台,这是很危险的。

企业做数字化转型,就像高速公路上换轮胎,业务继续往前跑的过程中,你要完全改变运营模式,加入数字化的因素,所以转型本身就很危险。那么,大家想一想,如果你不仅在高速公路上换轮胎,还一下子把汽车里面的大部分零件都换掉了,这个车还能跑吗?

所以,我们认为在做营销或者品牌数字化转型的时候,很重要的一点是聚焦,做差异化的竞争,以达到集中性的战役突破。

2.消费者数字化战略

企业做消费者数字化战略,首先要确定愿景和目标,明确到底想做什么?它能为你创造什么样的商业价值?

以此为指引,确定需要做什么样的应用场景,搞清楚数字化在业务的哪个环节发生效用。再规划数据平台,规划整个组织能力和工作方式的调整。

所以,企业在数字化转型初期,数字化战略和应用场景的次序之分很重要。

上面这个图,纵坐标是品类渗透,上面的代表每家每户使用的产品,下面的代表少数人使用或购买的产品,比如珠宝或者奢侈品;

横坐标是互动需求,即消费者在购买这个品类时,究竟愿意花费多少精力去了解它,比如买奢侈酒,我们愿意花很多时间去了解它是如何制造出来的,但你要买一瓶洗衣液,你愿意花半个小时或一个小时来研究它的变化吗?

产品的不同,决定消费者互动的不同,对互动的需求较低的品类,给它很多专业的品类知识,未必是最好的方式,更多的是一些喜闻乐见,比较容易产生共鸣的东西,比如一些热点话题,一些游戏性的互动,让消费者与你发生链接。

相反,对交互性需求较高的品类,消费者有兴趣去了解品类和品牌背后的故事,我们就要在沟通时,把重点放在那些能够给消费者带来快乐的沟通上。

同样,在品类渗透方面,对品类渗透已经很高的品类,比如可乐、水,最重要的就是保证有广泛的接触,如果达到这样的触达程度,我可能会同时在许多不同的平台上发布。这个时候,对于品牌数字化来说,在不同的数字化平台上进行投放,就成了非常关键的问题。

相反,如果是品类渗透率非常低的品牌,则最关键的就是找对人、找准人,找到对它感兴趣的人,在非常精确的平台上,通过精确的信息跟他交流。这很大程度上决定你在数字化上的发力点及差异性。

另外,即便同一品类,品牌的不同发展阶段和发展目标也会决定你发力的差异性。

① 巩固型

占据市场主导地位,关注效率优化,进行品牌营销时,以投资回报为导向。

② 成长型

发展加速,关注新客户的获取,探索新兴/战略性触点意愿更强,比如 O2O,或社区等新兴平台。

③ 抢夺型

小品牌/新品牌,目标非常明确,就是要抢竞争对手份额,要向漏斗的上方移动,关注的是有效转化,他们更加侧重社交零售,或者直接面对消费者的渠道,既能与用户沟通,又能马上驱动转化。

其实,数字化升级和转型有很多不同的方法,前提是企业对品牌所处发展阶段要有清晰的剖析。

从广告投放的策略、种子用户的获取、目标用户的运营,具象到交付平台的深耕和二次触达的转化,系列动作都是环环相扣,根据实际情况调整节奏和战略。

所以,品牌方要选对自己的战役,而不要盲目“万场升级”。找准数字化的突破方向,发挥业务价值,是企业在市场变化中要不断思考升级的目标。

三、品牌营销的有效性评估

相信大家都很熟悉AIPL漏斗模型,从上到下,认知、兴趣、购买、忠诚。以前,AIPL模型对品牌营销的有效性评估起到了很大帮助。

但是在新的时代,特别是中国市场正处于社交发展活跃而又快速的阶段,我们觉得还需要增加一个新的评估维度,我们称之为 DeEP品牌资产模型。

DeEP品牌资产模型评价的独特性就是聚焦人群,聚焦品牌人群的评价。众所周知,今天每一位顾客都将成为我们的品牌代言人,去年我们与腾讯开展合作,发现73%的顾客在不同的社交平台上会与熟人分享和互动。

每个品牌的顾客都成了品牌资产的一部分,他们有没有很好地、统一正确地传达出品牌的内涵,品牌的精神,品牌的定义?事实上,品牌除了 AIPL外,还需要非常严格的管理。

DeEP品牌资产模型有三个圈:

最里面这个圈叫热爱,代表的是品牌忠诚粉,即他们真正热爱品牌,愿意帮助品牌做大传播的那个群体;

中间这个圈叫探寻,他不会主动传播品牌,但他积极与品牌互动,他在品牌停留的时间比较长,已经添加了商品并购买,经常会在公众号或者平台上与品牌互动;

最外面这圈叫发现,他们刚刚对品牌有一些认识,并有点兴趣的一群人。

在未来,对于品牌来说就是要运转这三个圈,怎么把整个圈变大,怎么把最里面这个圈变大,才是把品牌做好的关键。

首先,将这个圈整体做大,就是扩大我的目标人群,寻找更多喜欢你这个品牌的人;其次扩大内部圈,从内部推动整个品牌资产的增长。最终实现品效合一,通过消费者的自动运转,真正实现转化和品效双向提升。

我的分享就到这里,谢谢!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