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伤寒悬解》太阴病——湿热

太阴十二

伤寒七八日,身黄如橘子色,小便不利,腹微满者,茵陈蒿汤主之。

1  伤寒七八日,表寒闭其里湿,经阳之热,不能外泄,则与里湿相抟,湿热瘀蒸,则身上发黄如桔子色。小便不利,湿无泄路,所以腹微满,茵陈蒿汤主之。

伤寒表闭,经热不泄,则热不外泄,小便不利,则湿无泄,表里俱不利,则湿热相合,必外蒸而身黄。胃为阳腑,表闭里壅,则湿热壅满,必湿热外蒸,而发身黄。茵陈蒿汤,泄其湿热。茵陈利尿而泻湿,大黄荡胃腑瘀热,栀子清泻膀胱水腑湿热,利其水道,通利小便。里湿得泄,表寒自解。

2 本条接上条,若小便自利者,不能发黄,对比本条,小便不利,身黄如橘子色。上条暴烦自利,日十余行,胃中腐秽下泄也,对比本条,胃中腐秽不能自利,湿热外蒸而身黄也。上条脾阳复而渐实,本条脾阳虚而湿盛,胃腑湿热而渐实,湿热外蒸,身黄如橘子色。

3 《金匮》黄疸十,黄家所得,从湿得之,一定之理。本条在太阴,太阴以湿土主令,故湿盛而外寒,则发黄色。湿为主邪,外寒为客,脏腑湿热,利而下泻,经阳外达,营郁之风,外泄表寒,表能自解。真不能自解者,观《金匮》黄疸则知,若脉浮者,又有桂枝加黄芪汤。具体解不解表,说的越多,越容易错,越容易跑偏。

4 湿热外蒸,则身发黄,皮毛外闭,热不外越,身也发黄。太阳表闭,则无汗出,小便不利,则水无泄路,汗尿不利,湿热外蒸,必身发黄。发汗与利小便,是泻湿两大法,汗出热越,则不致发黄,便利湿泄,也不致发黄。汗尿有一通利,则不致发黄,如阳明七十九,发热汗出者,此为热越,不能发黄。本条七八日身黄者,小便不利,则身发黄

论;本条身黄,小便不利,病在太阴,湿为主邪,外寒为客邪。实泻之后,客邪自解。

5 伤太阳之寒,而皮毛外闭,伤少阴之寒,而太阴湿盛,汗尿不利,则为身黄。伤内外之进,而见身黄杂病,故先师经典名著,名为《伤寒杂病论》。

太阴十三

伤寒,瘀热在里,身必发黄,麻黄连翘赤小豆汤主之。

1  黄家,从湿得之,此为一定之理。

2  太阳伤寒,皮毛外闭,则经阳热不泄。太阴病,则脏虚而湿盛。经阳内郁之热与脏虚之湿相合,则湿热内蒸,热不外越,身必发黄,麻黄,发太阳之表寒,以泄经热,小豆利小便,以泄脏湿,汗出表解,湿热外越,则身黄自退。表闭则肺郁,手太阴肺化足太阴之湿,杏仁利肺,以外达皮毛,内降逆行气,肺气敛降,自能雾化精气,精气不化,即为湿浊。

3 上条茵陈汤利下,泻脏腑之瘀热,以退身黄。本条麻豆汤发汗,解太阳表寒,泻经络之湿,以退身黄。汗尿不利而身黄,则表里之法而兼备。麻豆汤,发汗泻湿,此善治者治其皮毛也。

太阴十四

伤寒,身黄发热者,栀子柏皮汤主之。

瘀热在里,则身热而腹满,瘀热在表,则身黄而发热。栀子柏皮汤,甘草培土而补中气,栀子、柏皮,泻湿而清表热。

1  伤寒,身黄发热者,栀子柏皮汤,清膀胱湿热,通其水道,利其小便,泄湿则黄退。湿泄则营风外泄,表寒自解,营卫自和。营卫不和,则用桂枝汤和之。

2  伤寒外感,身黄发热者,里湿为主邪,外寒为客邪也。经阳伤寒,则见发热,此热与湿相合,湿热外蒸,则见发黄(此为经热)。胃为阳腑,湿盛胃热,湿热内壅,则传膀胱,膀胱湿热闭癃,梗涩不利,则小便不通,湿无泄路,湿热外蒸,则见发黄(此为腑热)。栀子柏皮汤,清泻膀胱之湿热,通达水道,湿泻则黄退。太阴十一,若小便自利者,则不能发黄,本条发黄,栀子柏皮汤者,就是通利小便,以泻湿也。

3 伤寒,身黄发热者,表寒闭其里湿也,发表寒湿里湿,是麻黄连翘小豆汤,发汗治黄。麻黄,开皮毛以泄湿,肺主治节,开皮毛也是通调水道,降气化水也。

而小便不利者,膀胱湿热不通也,水无泄路也,栀子柏皮汤,清热开闭癃,则利尿治黄。

腹胀满,口渴者,胃腑与膀胱之腑俱热也,茵陈蒿汤主之,则泻下治黄。

此以上三条提纲之总结也。

太阴十五

伤寒发汗己,身目为黄,所以然者,以寒湿在里不解故也。以为不可下也,当于寒湿中求之。

1 伤寒发汗已,身目为黄,所以然者,以是湿寒在里故也,湿寒里虚,不解故也。湿寒之阴黄,区别湿热之阳黄,湿寒里虚,不可下也,当用温法,是为寒湿中求之。就是扶阳,以退阴寒之黄。

2 上三条,皆为湿热之黄,本条又补湿寒之黄。黄有湿热与湿寒之分,其病理治法不同,勿以湿寒之黄而为湿热论治。

论;汗后阳泄,湿盛木郁,木主五色,入土为黄,此可以茯苓四逆汤,真武四逆附子汤等,依理温之。重点,于寒湿中求之。

太阴十六

太阴中风,四肢烦疼,阳微阴涩而长者,为欲愈。

  太阳中风,而传太阴,是谓太阴中风。脾主四肢,脾病不能行气于四肢,气血壅塞,故四肢烦疼。寸微则阳不上格,尺涩则阴不下盛,脾阳续复,脉渐舒长,是为欲愈也。

论;太阳中风者,风泄卫气也。营弱里虚,而传太阴,即为太阴中风也。卫败失敛,血弱气尽,则阳微而阴涩也,气血因虚壅塞,故四肢烦疼也。阳微阴涩而长者,阳气渐复,此为欲愈也。阳微阴涩者,是阴阳俱虚之义,渐长者是肝脉之长,知阳气渐复之象,为欲愈。

论;《金匮》卷二,五脏风寒十五,脾中风者,是脾家湿热之义。注意区别此中风。

  或是太阳中风,而传太阴,是为太阴中风。太阴里虚,故阳微阴涩,脏病未成,阳气渐复之义。 

太阴十七

太阴病,欲解时,从亥至丑上。

亥、子、丑,太阴得令之时,故解于此。

1 借时令之旺,以解病愈。

购书,请加好友  (微商与广告——勿扰)

点击在看,感谢分享,读黄元御,学古中医

自学中医,只读黄师,不走弯路,快速入门

自学仲景,只读黄师,四圣一脉,医家准绳

(0)

相关推荐

  • 卷四156,订正伤寒论注阳明病篇

    此为瘀热在里,身必发黄,茵陈蒿汤主之.    注 阳明病发热汗出者,此为热越,小便若利,大便因     硬,不能发黄也.但头汗出身无汗,是阳明之热不     得外越,而上蒸也.小便不利,湿蓄膀胱也:渴 ...

  • 卷四148,订正伤寒论注阳明病篇

        主,而不专取乎攻下有如此者. 茵陈蒿汤方    茵陈蒿六两    栀子(擘)十四枚    大黄(去皮)二两    右三味,以水一斗二升,先煮茵陈,减六升,纳二味,    煮取三升,去滓,分三服 ...

  • UC头条:10.茵陈蒿汤(张仲景方)

    [处方]茵陈六两,大黄二两(酒浸),栀子十四枚(炒). [适应]治伤寒阳明病,但头汗出,腹满口渴,二便不利,湿热发黄,脉沉实者. [功效]泻湿热. [方义]本方茵陈为君,发汗利水,以泄湿热,为治黄主药 ...

  • 《伤寒悬解》阳明腑病——湿热

    阳明七十六 阳明病,面合赤色,不可攻之,必发热,色黄,小便不利也. 1 阳明病,面合赤色,此为表闭里虚也.表寒外束,郁其经热不降,故面见赤色,此可解表,不可攻里.以面合赤色,是经热而非腑热,腑热外发, ...

  • 实话伤寒:太阴病

    日期:2021年01月11日 感悟:古老医学进入现代医学体系的唯一理由就是治病有效,若非如此,那就是欺骗. <伤寒论>太阴病篇幅最短,条文八条,方三首,是<伤寒论>六经病中条文 ...

  • 《伤寒悬解》太阳坏病入太阴去路之五苓散证

    昨在发的图不清晰,今天附上两张清晰的大图 太阳坏病入太阴去路二十一章 太阴以湿土主令,阴盛之人,病在太阳,表郁则湿动,然不经误治,则胃阳未亏,湿气之作,犹俟渐成.及夫汗下温针,阳亡阴旺,湿邪勃兴,土败 ...

  • 《伤寒悬解》少阳下篇之坏病——小建中汤

    卷九少阳下篇 少阳经下篇十六章 柴胡 少阳坏病 少阳在半表半里之间,故宜小柴胡,半表半里治之.而半表之阳盛,则小柴胡之黄芩不足以清表阳,而人参反益半表之热,服柴胡汤已,渴者,属阳明是也.半里之阴盛,则 ...

  • 【中医】伤寒悬解【二】

    特别提示 本篇内容仅限于中医临床医师辨证论治使用,禁止非医护人员采用,若因私自采用出现的任何后果,与本平台无关. <篇名>伤寒悬解 书名:伤寒悬解 作者:黄元御 朝代:清 年份:公元164 ...

  • 【中医】伤寒悬解【一】

    伤寒悬解原文阅读版[一] 特别提示 本篇内容仅限于中医临床医师辨证论治使用,禁止非医护人员采用,若因私自采用出现的任何后果,与本平台无关. <篇名>伤寒悬解 书名:伤寒悬解 作者:黄元御 ...

  • 蔡长福讲伤寒:论“湿热”

    导读:蔡长福,男,安徽淮南人,生于1946年,从医四十余年,现行医于安徽马鞍山市.师承民间中医并潜心钻研经典,博涉经史百家,学验俱富,治病慎思明辨,在学术思想 上,崇古而不泥古,在临床实践上擅用经方, ...

  • 伤寒阳明证与湿热阳明证异同论

    明医公开课第493期 中医打造个人品牌的助推器 伤寒阳明证与湿热阳明证异同论 阳明居中主土,万物所归,无所复传,邪至其经,悉化为热,由寒伤于表传及于里,而成阳明证者,名曰伤寒阳明证:由风热伤表传变,而 ...

  • 《伤寒悬解》太阳上篇——开头理论

    伤寒悬解卷三 太阳上篇五十三章 太阳本病 1 太阳以寒水主令,太阳主皮毛,统领六经者:太阳在表,皮毛伤闭,六经相传,一日一经,六经传变,六日之内,不内入脏腑者,总统于太阳一经,解以太阳之法,表解则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