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套方法用最简答的方式做出“飞蚊症”的诊疗思路

《内经》解读

肝通过其经脉与目相连,因此,肝脏精气通过其经脉上注于 目,以维持目(《内经》中又称“精明')'视万物,别白黑,审 短长'的功能。
正如《素问·五脏生成篇》所说:“肝受血而能 视。”
《灵枢·脉度》所说:“肝气通于目,肝和则目能辨五色 矣。”所以《素问·金匮真言论》说:“肝开窍于目由于肝与目 的这种密切关系,因而肝的功能是否正常,往往可以从目上反映出来。
如肝之阴血不足,则两目干涩,视物不清或夜盲;肝经风 热,则目赤痒痛;肝火上炎,则目赤肿痛,翳膜遮睛;肝阳上 亢,则头目眩晕;肝风内动,则可见目斜上视等。
泪从目出,肝开窍于目,所以肝主泪。在正常情况下,泪液的 分泌可起到濡养目睛、排除异物的作用。在病理情况下,可见泪 液分泌的异常,多为肝功能失常所致。如肝之阴血不足,可见两 目干涩;肝经风热,可见迎风流泪;肝经湿热,则见目胳增多等。
《灵枢·大惑论》说:“五脏六腑之精气,皆上注于目而为精。”强调目与五脏六腑都有关系,但就其脏腑的生理功能与临 床病理变化对目的影响上看,目与肝脏的关系最为密切。《素问 ·金匮真言论》明确指出:“肝开窍于目';《素问·阴阳应象大 论》则说:“肝主目”。这说明,眼睛要发挥正常的生理功能,必 '   赖肝脏精气以滋养,若肝之功能失常,可致多种目疾。肝与目之
所以有这种特殊关系,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
生理上,目赖肝以养
1.肝经系目
《灵枢·经脉》指出:“足厥阴之脉……属肝,络胆……连目 系,上出额。”何谓“目系”?《灵枢·大惑论》说:“裹撷筋骨血 气之精与脉并为系。” “目系',即指由脏腑之精气合并而成的一 条通道,它从眼睛发出后,'上属于脑,后出于项中”,这与西医 学所称的视神经、眼动脉非常接近。西医解剖学认为,视神经经 视网膜的视神经乳头开始,向后经视神经孔入颅,在垂体前方形 成视交叉,再向后延续为视束,终止于外侧膝状体。眼动脉经颈 动脉发出,经视神经孔入眶,其主要分支有视网膜动脉,在眼球 后方穿入视神经内,前至视神经乳头处,分为四支,营养视网 膜。视神经和眼动脉是眼的重要组成部分,古人已认识到它们与 肝经有相互络属的关系。如《东垣十书·瞳子散大篇》宣言: 枷 “足厥阴之脉连目系。''傅仁宇《审视瑶函》也认为:“五脏六腑 妫 之精华,皆为肝胆发源,内有脉道孔窍,皆上通于目而为光明。“
近人陈达夫在《中医眼科六经法要》中则指出:“肝经玄府通畅 ……五脏之精各展其用,就能分辨五色。”强调脏腑精微物质均 通过肝经玄府、脉道孔窍,上行濡于目,使起发挥别白黑、审短 长、辨五色之用。不仅如此,《陈达夫中医眼科临床经验》一书 对肝经与目的络属提出更宽泛的关系,认为“视神经和视网膜、 虹膜、睫状体以及晶状体悬韧带均属于中医学的足厥阴肝经”。尉迟静研究发现,十二经脉中,肝经的针传感较其他经之经穴敏 感,通过针剌经络敏感人的大敦穴以观察足厥阴肝经的微经络感 传,得知其感传能深入眼内,通达眼底,联系视神经,对眼球有 明显的影响进一步证实“肝经上 连目系'的科学性。
2. 肝血养目
肝藏血,目要发挥辨五色、审短长之用,需赖肝血以养,肝 通过其经脉与目的络属关系,将血上注于目,《素问·五脏生成 篇》所说“肝受血而能视',即是此意。需要指出的是,肝血养 目是建立在肝经系目的生理关系之上的,也就是说,肝血由肝经 上注于目。正如《河间六书》所说:“目得血而能视,其证足厥 阴之经络所生也。”《审视瑶函》也说;“真血者,即肝中升运滋 目经络之血也。”肝血充盈,则目得其养而视物精明,若年老体 衰,肝血不足,则会造成许多目疾。
3. 肝气通目
《灵枢·脉度》篇指出:“肝气通于目,肝和则目能辨五色 矣。”所谓“肝气”,指肝脏之精气,是肝脏之阴阳气血的总称。同上所述,这种功能也是建立在肝经系目的生理关系之上的,肝 脏功能正常即所谓“肝和',气血充足,则目就能发挥“辨五色' 的视觉功能,这是“肝开窍于目”的又一重要生理基础。
病理上,肝病致目疾
病理情况下,肝的功能失常,往往可以反映于目,正如《中 医眼科六经法要》所说:“厥阴经脉之玄府闭塞,则肝气难以疏 通,目中就不调和,目中不和,则五脏之精颠倒浑乱,就不能辨 五色矣。''其病理证型,大致有以下几个方面:肝血虚,可致夜 盲或视物不明等,见于结膜、角膜干燥软化症、慢性葡萄膜炎后 期等病;肝肾阴虚,可致两目干涩、迎风流泪等症,见于远视、 流泪、慢性葡萄膜炎等病;肝火上炎,可致眼红肿痛等症,见于 急性结膜炎、急性角膜炎等病;肝阳上亢,可致头目眩晕等症, 见于急、慢性青光眼等病;肝经风热,可致目赤肿痛等症,见于 角膜炎、虹睫炎等病;肝经湿热,可致眦角糜烂等症,见于睑缘 炎等病;肝气郁结,可致眼部胀痛、视物模糊等症,可见于眼眶 神经痛、慢性青光眼等病(陕西中医1987年9期)。以上从病理 方面证明肝与目之特殊关系。
治疗上,调肝愈目疾
目为肝之窍,肝脏疾病常可累及于目,因而采用治疗肝脏的药物,可以治愈眼目疾患。古人受“肝开窍于目”理论的启发, 用动物肝治疗眼目疾患。如孙思邈《千金翼方》用猪肝治疗“眼 暮无所见”;李时珍《本草纲目》也多次提到用猪肝治疗“雀 目”。楼英在《医学纲目》中说:“先贤治目昏花,如羊肝丸,用 羊肝引黄连等药入肝,解肝中诸郁,盖肝主目,则目之玄府通利 而明矣现代研究资料证明,肝脏中含有丰富的维生素A,它 是眼必需的营养物质。这说明古人的治法是有科学道理的。
古代医家为治眼科疾病创制了不少治肝之方,如在《中医眼 科历代方剂汇编》一书中,光是注明“清肝”、“泻肝”、“疏肝”、 “洗肝”、'补肝'、'养肝'、“治肝”等名的方剂就与近三百首,
这些治肝之剂均是古代医家根据“肝开窍于目”的理论而设,在 临床上有较好的疗效。据相关资料报道,暴盲、眼底病、视神经 萎缩、白内障等病从肝治疗,有效率达90%以上。足证明肝与 目有密切的内在联系。
泪,具有清洁和滋养眼睛的作用,《内经》将它列为人体五 液之一,由于肝开窍于目,故眼泪属于肝之液。泪为水谷精微所 化,水谷入胃,其精微走于肝,化而为泪。马蒔说:“饮食入胃, 其精微之气有所化而为液者……在肝为泪。”张志聪进一步指出:“水谷入口,其味有五,津液各走其道,五脏受水谷之精,淖注 于外窍而化为五液……出于肝窍之目而为泪。''可见,泪为肝纳 水谷之精上注于目所成,“肝为泪”是“肝开窍于目”的具体体 现。因此,“肝开窍于目”的功能失常,就会导致泪液失常从而 出现相应的目疾,如肝阴血不足,目睛失濡,可致两目干涩,或 昏花流泪;肝经风热或肝火上炎,迫液外出于孔窍,可致羞明流 泪、红赤肿痛等症。
临床运用
(-)飞蚊症(右眼玻璃体病变)
白某某,女,18岁,1994年2月28日初诊。患者右眼前经常有蓝光闪动,目瞬动时蓝光随之亦动,并见头晕 目胀,情志不畅,总疑心遭人诽谤。两胁胀满,心烦少寐,大便 干结。眼科检査:右眼视力1.0,诊断为“右眼玻璃体病变”。舌边红,苔腻,脉弦。证属肝经湿热挟肝火上亢,治以清泻肝 火,利其湿热。
龙胆草10g,柴胡10g,黄苓10g,丹皮10g,梔子10g,通 草6g,泽泻20g,车前子12g,当归12g,赤芍15g,養香10g,'
佩兰log,半夏12g,竹茹12g,连翘log,夏枯草16g,草决明 12g,白冀藜10go水煎服。
服7剂,头晕目胀减轻,右眼前蓝光有时出现,精神状况较 前好转。原方加菊花10g,益母草15go
又服10剂,眼前蓝光消失,头不晕,睡眠正常。但两眼仍 微有胀感,上方再进3剂,诸症皆安。
诊疗思路
患者长期情怀不遂,肝气郁结不行,郁久化火,乘克 脾土,土虚不运,则湿邪内生,此火动生湿之病理变化。湿与热 合,随肝火上注于目,发为本证。
眼见蓝光闪动,为火动浮游之 象;头晕目胀,为肝火上攻之证。若肝火上扰心神,则心烦少 寐。舌脉所见,皆为肝火与湿热为患。故治应泻肝胆之火,清肝 经湿热。
方用龙胆泻肝汤清利肝经湿热;丹皮、夏枯草、草决 明、白荚藜、连翘清肝火、潜肝阳;佐以蕾香、佩兰、半夏、竹 茹化湿涤痰。全方清泻疏利并用,服之可使火气降,湿热除,目 无邪扰,则其疾自愈。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