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非文学,那个更难?
对中国孩子,文学阅读,非文学阅读哪个更难?或者说哪个跟母语孩子差别更大?
文学(literature)包括小说,诗歌,戏剧。除此之外,都算是非文学类(non-fiction)。
前几天一个家长朋友,"初心书房"的T妈跟我说起她朋友的孩子,在国外私校三年了,现在读初中,每年回国补英文(不是家长不懂英文焦虑,家长就是靠英文吃饭的)。T妈的原话是:
"朋友说:文学类的简单,主要是专业类文章难读,也是中国学生最短板,和国外精英学生拉开差距的原因。" (她说的专业文章是泛指非文学类的文章。)
初看觉得跟大家的感觉不一样,一般大家都会觉得文学类的比非文学类的更难。
恰好,同一天又有个群友在'汉通国际学业群'里说:“我屡次提醒我家孩儿读 non-fiction文章或书,我家孩儿说,最终还是文学类作品比 non-fiction难。”
到底哪个更难?
文学类阅读跟非文学类阅读方法不一样。我自己觉得,越往高学,非文学类可能越难一点。
文学类小说要分析人物,场景,叙事视角,情节,主题,各种修辞手法,等等。诗歌要分析声,韵,意象,修辞等等。母语孩子很早就开始文学分析训练,从《三只小猪》之类的绘本开始,就学习分析人物,场景。。。十年如一日下来,文学分析的方法驾轻就熟。
中国孩子,英文诗歌,戏剧阅读基本为零。小说阅读很多停留在搞懂字词句和文本理解层面。多数机构也更加注重并大力宣传文本理解,认为在没有搞通每句话之前学习文学分析是花拳绣腿。【我是持完全相反看法的,我认为整本小说不需要每个词每个句子都搞懂,但一定要一开始就从文学分析的角度去读一本小说,这种文学阅读的思维习惯,一开始就要培养。】
不过,文学分析,只要阅读原版书时有所关注,几本书下来,基本方法掌握起来并不是很难。当然,分析的好坏不论,那个跟方法不同,更多取决于阅历,知识背景等等因素。
非文学类的阅读则不一样。非文学类读物,尤其是涉及有争议的议题时,有高度的思辨性。英文论述文,乍看都有强大的理据支撑,但又绝不是皂白分明,其中会穿插对他人的论点或赞同,或反对,或部分赞同,或补充,或断章取义等等各种评判;对自己的论点,或举例,或对比,或分类,或描述,等等,都有严格的章法。
另外,英文是一种重"形和"的分析性语言,即英文更多借助词汇和句法表达语义。英文句子逻辑严谨,语法规则明晰,对数,性,格一致,指代一致等等的形式要求非常高,而且英文有强烈的时态感。所有这些在非文学类读物里体现的更充分。
如果说非文学类读物对中国孩子更难,和国外精英学生差距更大。我想有几个原因吧。
第一,我们文化没有思辨的传统,强调服从一家之言。不像西方好争善辩自古希腊就已臻化境,传承千年。而且西方好争善辩的传统通过他们课堂教育从小得以强化。我们的教育则严重阻碍思辨能力培养的,很多公校的标准答案可以到异一字则为错的地步。这个说起来很有点陈词滥调的感觉,但确实是很深层的原因。
第二,非文学类读物的句法,章法更严谨,对逻辑,转折,句子/段落凝聚感等等的要求更严格,因此对扎实的英文基础要求更高。
第三,非文学类读物读通容易,读透不易。如果只是读通,很容易觉得一篇文章言之有理,不会去质疑,去倾听不同的声音。读透需要很强的逻辑能力,更关键的,还要有很好的知识结构。国外课程设计,小学初中阶段宽而浅,高中以后上不封顶,对有能力的孩子可以弄得很深。而中国学校的课程设置,一路的窄而深,基础确实扎实,但知识结构是个硬伤。
第四,非文学类对师资的要求更高。能讲小说,诗歌的老师很多,从一本小说到另一本小说,分析讲解从方法论上没有区别。但能把非文学类各种文体分门别类讲解通,分析透,同时选则的阅读材料又能尽量兼顾不同领域不同主题,对老师的英文功底,阅读量,知识背景,和与时俱进不断自我学习的能力都有相当的要求。
因此,上面那位妈妈的观察,非文学类“是中国学生最短板,和国外精英学生拉开差距的原因," 是有一定道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