衲读094|没有了貂蝉,王允只是一个变态的犟老头

《三国》剧照:王允、董卓和貂蝉
在《后汉书》中,巧设连环计诛杀董卓的王允王司徒,只是一个性格偏执变态的犟老头。也许,是因为没有了貂蝉。
“三国”之中,一切的屈辱和一切的罪恶都由貂蝉负担了,那些算计、争斗、厮杀,那些鲜血、眼泪、死亡,都是其他英雄的道具。她成就了王允和吕布,也毁灭了王允和吕布,历史是由人民创造的,最后,接受欢呼和拥戴的是英雄,人民躺在血泊之中。
而真实的历史中,董卓还在、吕布还在、王允还在、袁绍还在、曹操还在,李傕和郭汜也都还在,却独独没有了貂蝉。
于是,还原历史的原貌,各自来忍受自己的屈辱,认领自己的罪恶吧。
王允为何不肯赦免李傕和郭汜
“三国”里面,董卓被杀,王允掌握了朝政,凉州军面临清算。董卓手下四将李傕、郭汜、张济、樊稠,请求朝廷赦免他们时,王允坚决拒绝了。王允说:卓之跋扈,皆此四人助之。今虽大赦天下,独不赦此四人。
于是,李傕、郭汜带领本已逃亡的凉州军造反,攻入长安,吕布匆匆而逃,王允为平息李、郭二人的叛乱,从城门上跳下摔死。
这些都是“三国”里的故事,《后汉书·王允传》中对这一过程也有详细的叙述,和“三国”略有出入。
真实的历史中,王允确实是和吕布勾结,利用吕布刺杀了董卓,事后,王允一开始是打算赦免董卓部下的,包括李、郭、张、樊,吕布也一直在劝王允这样做,但后来,王允却觉得颁布赦免令多此一举了。他说:这些人本来就没有罪啊,只不过是跟随他们的主子罢了,现在要是把他们称为罪犯再进行赦免,就好像他们原来是有罪一样,这样对他们反而不好。
王允这样说有他的道理,但凉州军的将领不这样想:你王允现在说我们没罪,但以后随时可能再来找歪,我们宁可现在被认为有罪,但有了一纸赦免书,可以保证以后不再找我们的麻烦。
真正将李傕等人逼上造反之路的,并不是赦免书,而是因为王允要解散凉州军。
从王允的角度来考虑,他想这样做也没错。凉州军原来是董卓的,现在恶首被除掉了,凉州军没有了约束,在陕陇一带流蹿,成为一个很不稳定的因素,随时可能再生事端。
有人建议把凉州军重新整编,交给凉州出身的皇甫嵩(皇甫规的侄子)统领,王允也不同意。因为王允觉得,以袁绍为首的关东军才是自己人,凉州军和关东士人隔着一层,不可信任。如果真把凉州军交给皇甫嵩,去镇守险要的陕陇之地,可能会让以袁绍为首的关东军不满。这样一来,天下又会乱了。
王允试探性地把“解散凉州军”的计划抛出来,却在民间传变了样,凉州军里纷纷传说“王允要杀光所有凉州人”。谣言也有是例证的,不然不会那么容易让人相信。证据是:像蔡邕那么有身份有学问的高级官员,因为董太师的死叹息了一声,就被王允杀掉了,那我们这些董太师的兵将,是帮董太师出过大气力的,那还不被千刀万剐啊?
凉州军顿时同仇敌忾起来,拒绝解散军队。正如“三国”里贾诩对李傕说的那样,如果凉州军被解散,即便像李傕这样的大将,只需要一个小小的亭长就可以把他抓住,到时候关东军可以像捻死一只蚂蚁一样,把凉州军一个个地捻死。
李傕振臂一呼,凉州军人抱成一团,又杀进了长安城。吕布虽有匹夫之勇,但凉州军天下无敌,他统领的士兵根本不是凉州军的对手,只得落荒而逃。而王允,这时候并没有像“三国”中说的那样跳城楼自杀,他留在长安城中,被凉州军监控了起来。
这个自以为已经掌控了一切的人,其实早已经失去一切,因为他的刚愎自用,因为他的薄情寡恩,甚至因为他总是板着脸没有一丝温情,到最后没有一个人同情他、帮助他。若干天后,李傕解除了左冯翊和右扶风两太守的权力,剪除了王允的最后一点羽翼,然后将王允诛杀于狱中。
王允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老衲前面说的这些,对《三国演义》不熟的人可能会一头雾水。我们不妨从头来讲讲王允的故事,同时探讨一下,究竟是为了什么,会让他如此偏执,如此倔强,引发了一场比董卓之乱更大的祸乱。
王允是太原人,家世并不十分显赫,但他祖上几代人都在州郡一级官府里面做过事,也算是个官宦世家,在地方上有一定势力,交游也比较广泛。在王允十九岁的时候,就像他的祖辈一样,他进入到郡里为吏,开始了他的官场生涯。
一进入官场,王允就表现出他强势和极端的性格,有两件事可为例证。
一件事是,当地有一个叫赵津的小黄门,因为在中央有一个太监做靠山,所以横行乡里,鱼肉百姓。王允也不管靠山不靠山的,没有请示也没有汇报,马上把这个赵津抓起来杀了。赵津的靠山当然不干了,打狗也得看主人面啊,这不是明摆着铲人的脸么?这个太监到桓帝那里告了一状,桓帝震怒。皇帝才不管你是下面哪个小吏干的,这笔账都算到了太守身上,结果,太守被抓进监狱里处死了。
愤怒青年王允害死了太守,他内心里非常过意不去,但他的补偿办法是,将太守的灵柩送回老家并为太守服丧三年。服丧三年是一个什么概念?那是儿子对去世父母的礼制,对一般人是不必这样的,这种逾越礼制的行为,并没有被世人非议,反而为他带来了好名声。
另一件是,王允“服丧”三年之后,又回到老家,再次到郡里任职。新任太守叫王球,想安排一个叫路佛的关系户到太守府里当差,但王允以路佛名声不好为由,坚持不给路佛办理入职手续。王球气得不行,心想,你把我的前任害死了,现在又跑来和我作对,你这是几个意思?
正当王球准备收拾王允的时候,并州刺史邓盛跑来插了一杠子,邓盛对王球说:怎么,你看王允不顺眼,好吧,王允我拿去用了,你不用管了。
总之,这个浑身是刺的王允,成了一个专门坑上级的愣头青。偏偏在东汉末年,这种行事不计后果只图名声的行为很受欢迎,王允因此混得了不错的名声,终于在公元184年(中平元年),已经47岁的王允被选拔进入中央,出任侍御史,又转任豫州刺史,去对付黄巾军。
在跟着皇甫嵩混了一点战功之后,年纪已经不小的王允又惹出了一件祸事。这次,他把祸惹到天上去了。
话说,在镇压黄巾军的时候,王允在黄巾军的营帐里,发现了大太监张让的门客写给黄巾军的书信,王允以此认定张让与黄巾军有勾结,图谋不轨。于是写了一封检举信,送到了汉灵帝那里。
张让是谁?张让是“十常侍”之首,被汉灵帝尊为“父”的人。王允跑到皇帝那里告状,说你的“父”通敌,要推翻你,证据是你的“父”的家奴给敌人写了一封信。皇帝会信吗?
汉灵帝起初是相信了的,还把张让骂了一顿,注意,仅仅是骂了一顿,张让为此痛哭流涕向皇帝认错。但后来皇帝一想,这事不对呀,又不是张让写的信,只是张让的门客写的,凭什么要让张让担这个通敌的罪名?这个事后来就不了了之。
皇帝不管这个事了,但张让却记在了心里。张让的能量多大啊,一人之下万人之上,你让我出丑,那我就让你丢命。第二年,张让随便找了个理由,就把这个不识相的豫州刺史王允给逮了起来。
刚好碰到了大赦,王允被放了出来,居然又重新去做了刺史(这是多剽悍的人生啊),更让人没有想到的是,他恢复刺史之位才十天,又被抓了起来送到了廷尉(这是多么牛叉的人生啊)。能让王允创造这一系列奇迹的,当然是张让了。
廷尉,这个地方不多说了,你知道的。听说王允再次入狱,司徒杨赐马上跑来慰问并劝告他:你已经被张让两次抓进了监狱,他们太狠了,你搞不过他们的,希望你能保全你的清白。
“保全清白”是一句官场术语,汉朝的官员是最懂的。所谓保全清白,就是作为朝廷命官,是不应该进监狱特别是不该被用刑的,为了保持尊严,最好是自杀算了。
与此同时,他的一些手下,也按惯例为他准备好了毒药,劝他喝下去,以免遭刑讯。这时候的王允就和西汉的王嘉一样,将毒药摔在地上,说:如果我有罪,那就用罪名来处罚我,我是不会自杀的。
王允被关进了廷尉的监狱,幸亏大将军何进、太尉袁隗和司徒杨赐一起给他求情,才逃过一死。这一年的冬天,又是全国大赦,别的人都放了出去,独独只有王允不被赦免。到了第二年,三公又一起给王允求情,皇帝才同意把他放了出来。
王允虽然表面上获得了自由,但张让还是不肯放过他,王允为了保命,于是改名换姓,在河内和陈留等地躲了起来。
三年之后,汉灵帝死了,王允才敢回到京城洛阳。大将军何军准备杀掉曾经迫害过王允的十常侍,邀请王允一起参加。等到何进身死,太监们被诛,董卓进京掌权,汉献帝上位,这时候的王允已经凭着过去所受的苦难作为晋身之阶,成为司徒,并兼任尚书令。
再往后,故事就为我们所熟悉了,王司徒忍辱负重,与忠心的大臣一起,成功地离间董卓和吕布的关系,借刀杀人除掉了董卓。我们可以想像得到,作为生性刚直的王允,这种忍辱负重是多么扭曲他的性格,董卓掌权的这几年里,王允从一个极端走向了另一个极端。
除掉董卓后的王允,终于完全释放了他的灵魂,在偏激的路上越走越远。这时候的他,名义上是一人(皇帝)之下万人之上,但实际上成了天下权力最大的人,没有之一。他做任何事都可以毫无顾忌了,所有的人和事都要为他让路,他否决了赦免李傕、郭汜的意见(谁让你们当年不肯赦免我呢),他傲视天下再也不用装出笑脸来拍他人的马屁(你们这些没用的东西在我眼中屁都不算),他坚持要解散凉州军只是为了不得罪袁家(当年袁隗的救命之恩令他没齿难忘),他宁可留在长安被抓也不愿意和吕布一起逃亡(吕布算什么,一个家奴,一个剑客,怎能和我并列)。
初平三年(公元192年),王允亡,终年仅仅五十六岁。
真的有貂蝉这个人吗?
“三国”的故事中,因为有了貂蝉,血色中带来了一丝温柔,那些赤裸裸的宫廷谋杀,也变得温婉而缠绵。罗贯中用了两首诗词来描写这位四大美女之一的“闭月”。
词云:
原是昭阳宫里人,惊鸿宛转掌中身,只疑飞过洞庭春。
按彻梁州莲步稳,好花风袅一枝新,画堂香暖不胜春。
诗曰:
红牙摧拍燕飞忙,一片行云到画堂。
眉黛促成游子恨,脸容初断故人肠。
榆钱不买千金笑,柳带何须百宝妆。
舞罢隔帘偷目送,不知谁是楚襄王。
那么,真有貂蝉这个人吗?答案是否定的。在“沉鱼(西施)、落雁(王昭君)、闭月(貂蝉)、羞花(杨玉环)”四美里,貂蝉和西施一样,没有在正史中留下记载,所有关于她的信息,都是来自传说、小说、戏剧……
关于貂蝉的出身,民间有这样的说法:其人本姓霍,无名,山西忻州人,与名将关羽为同乡。自幼人才出众,聪敏过人,因而被选入汉宫,任管理宫中头饰、冠冕的女官,故称‘貂蝉’(官名)。
《三国演义》中的貂蝉,先是王允府上的一个歌女,在她十六岁那年的某天,见王允整日为董卓的事情愁眉不展寝食难安,于是在院中牡丹亭旁焚香拜月,为王允祈福,被王允认作义女,先是许给吕布,再送给董卓,美人计里扣离间计,终于让吕布杀掉了董卓。
现在较为流行的一种观点认为,历史上其实并无貂蝉其人,貂蝉的形象完全是后人虚构出来的,而且这种说法也得到了三国史和《三国演义》研究界多数学者的共识。因为在《三国志》、《后汉书》这样的史书当中并没有提到貂蝉的字眼,只有区区一句话还有些许貂蝉的影子,即“布与卓侍婢私通,恐事发觉,心不自安”。在《三国志·魏书·吕布张邈臧洪传》的全篇中连名姓都没有,只是称其为“卓侍婢”。也没有交代容貌、身家、来历等信息,更是没有交代与吕布、董卓之间的决裂有何关系。
“长安兵变”之后,这位绝世美女的下落也同样成为了一个谜团,让人捉摸不定,更多的人仍在关心着貂蝉其后的命运。不过可惜的是,作者罗贯中也没有把她的结局交代清楚就草草了事了。只是在第十九回“下邳城曹操鏖兵,白门楼吕布殒命”中,吕布将要败亡之前,貂蝉有过短暂的出场,劝诫吕布“将军与妾作主,勿轻身自出”。吕布放弃了陈宫的计策,被擒身亡。原本那个深明大义、侠肝义胆的貂蝉似乎随着连年的征战已经被磨去了原有的棱角,变得碌碌无为,儿女情长了。吕布死后,罗贯中没有再向读者介绍貂蝉此后何去何从,也许是被好色的曹操金屋藏娇,也许是同吕布一样被处死。罗贯中的这一疏忽竟成了一个让后人不解的千古谜案。
在民间,关于美女貂蝉的下落存在着“惨死”和“善终”两大系列。
“惨死”系列里面有三种不同的版本,第一个版本是昆剧《斩貂》中描述吕布在白门楼被曹操斩首,他的妻子貂蝉被张飞转送给了关羽,但关羽拒绝接受这位带有污点的女子,恐其水性杨花、朝三暮四,唯有一死才能保全其名节,于是乘夜传唤貂蝉入帐,拔剑痛斩美人于灯下。第二个版本出自明剧《关公与貂蝉》,剧中貂蝉向关羽痛诉内心的冤屈,并详细讲述了自己施展美人计为汉室锄奸的经历,以此赢得了关羽的爱慕与景仰。但是关羽最终决定为复兴汉室而献身,貂蝉也只好怀着满腔柔情自刎,以死来证明自身的政治贞操。第三个版本讲述的是貂蝉在关羽的庇护下逃走,削发为尼,但曹操派人追捕。为了不使关羽等人难做,貂蝉毅然拔剑身亡,一缕幽怨的香魂,随着国家大义而去。
“善终”系列也同样有三个版本。第一个版本是貂蝉最终出家为尼,并以佚名的方式写下了杂剧《锦云堂暗定连环计》,以此向世人表明自己的政治贡献,最终在尼姑庵里寿终正寝。第二个版本则是说关羽没有贪恋女色,而是护送貂蝉回到其故乡木耳村。貂蝉则是一直守节未嫁,最终被乡人建庙祭奠。第三个版本称貂蝉被关羽纳为小妾,并送往成都定居,但是关羽却没有想到自己最后竟是兵败身死,而可怜的貂蝉从此流落于蜀中,成了一名村妇而已。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