逆火效应:把自己骗得妥妥的!

01 你注意过吗?

在开始之前,先来想这样一个问题吧。

把钱放在银行,安全吗?

这是很多人没有想过的一件事情。

从某一方面来说,把钱放在银行很安全;

从另外一方面来说,这绝对不安全。

但是,绝大多数的人都认为放在银行很安全。当你告诉对方还有通货膨胀时,对方更加坚持自己的看法。

脑海中立刻冒出一句,“总有刁民想害朕”!

现在,回过头再来想这样一个问题。当他人说你的错误时,你会怎么办呢?

除去那些职位权力之外的因素,很多人最真实的想法是“我的才是对的。”

你原本是想说服对方,结果却是让对方更加坚定了自己的想法。

产生了相反的效果。

为什么会这样呢?在社会心理学中,社会心理学家们做了这样一个有趣的实验。

刚开始编撰出大量的假新闻发布,说伊拉克政府有大规模杀伤性武器。

一段时间后,这些人又给出了大量的真新闻,也就是伊拉克政府至今未有大规模杀伤性武器。

然后,做调查,让民众表达自己的观点。

结果显示,大部分的民众都坚持相信第一条假新闻,即使在看到真新闻之后。

于是,心理学家们得出这样一个结论。

“当遇上与自身信念抵触的观点或证据时,除非其足以完全摧毁原信念,否则人们会忽略或反驳它们,甚至原信念反而会更加坚定。”

这个结论被称为“逆火效应”

神经科学家研究发现,被证明是错的,和身体的疼痛感,处于大脑的同一区域。

也就是说,当你在说对方错误的时候,对方已经关掉了倾听的通道,因为条件反射,怕疼,就要避免疼痛。

反驳错误实际上会加强人人们原有的想法。他们会觉得自己被打了一样。

所以,你会发现身边那些高情商的人说话就是让你听着很舒服。

因为对方不会告诉你是错的,而是和你说怎么做才是对的。

在这里,是不是有一条重点了,

当你试图说服某人时,不要告诉对方什么是错的,而是告知对方怎么做才是对的。

因为,人的情感敏感度远远快于逻辑思维的表达。

否则,你越证明一个人错了,他们就越坚信自己的正确。

你原本想要对方和错误背道而驰,却无意间成全了对方的固执己见。

因为,你的观点,触及乃至威胁到了对方原有的信念。

而一个人的行动,都源于他自己原有的信念。

02   小心你自己

既然逆火效应会带来这么多的问题,我们得知道它是如何产生的。

前面我们讲到,当遇到与自身信念想抵触的观点或论据时,除非其能够完全摧毁原信念,否则不但不能说服对方,还会使得对方的原信念更加坚定。

我们注意到这里面有一个词,“信念”。

这就表明,逆火效应包含两部分,“原信念的形成”以及“原信念的加强”。

先来看原信念的形成。

原信念的形成有两个方面,内隐记忆和真相幻觉。

说起内隐记忆,也就是我们最初在环境中所接触到的信息源。

举个例子,我是南方人,来到北方求学,室友们都说飞哥你是不是很能吃辣,但其实我不太能吃辣。

同样的,都说北方的妹子粗狂,那我看我们班的女孩子说话声音很是纤细。

为什么呢?这就是地域性的隔绝导致了每个人在自己所处的环境中有了自己对外界的一套认知。

再来问一个问题,大家想过我们每天接触到的信息都来自哪里吗?

可能有人说是社会。社会太广了,能不能更具体一些?

答案是肯定的,我想有的朋友脑海中已经有了答案。

是的,我们的信息来源无外乎是学校、网络、父母以及朋友同事。

但需要知道的是,学校上面有教育部,网络上面有工信部,父母上面有上一代人,朋友同事就不用说了,和我们的信息源都是大同小异的。

因此,我们看到的、听到的,都是经过筛选,让我们知道的。

历史上战争最激烈的是什么战争?

回答二战绝对没问题。

不管是一战二战了,反正挑起事端的德国是逃不掉的。

希特勒的粉丝不计其数。

看过相关影片的朋友或许记忆深刻,就连那些七八岁,十几岁的孩子都非常地崇拜他,不怕死,以扛着枪炮、炸药去和敌人拼命为自己的无上荣光。

希特勒的背后有一个政治大佬,当时的教育部部长,戈培尔。

他直接控制并污染了信息源。通过含蓄、间接地方式向个体发出信息,而个体无意识地接受了这种信息,从而做出一定的心里或行为反应。

后来,研究者将其称之为“戈培尔效应”

戈培尔效应有以下特点。

· 排他性。只承认一种理论绝对正确。

· 循环论证。从一个简单的真理开始,循环论证。

· 倾向相信利益承诺。相信某种理论能带来巨大的收益,欲望就会难以抑制,不由自主地接受他人信息。

· 思维定势化。把观点简化成口号化的句式。

· 仪式化。把一些抽象的思想具象化、便于形成图腾崇拜,而且仪式的庄严感能够给受洗对象形成服从的压力。

· 重复性。被施洗者心悦诚服地接受观点、意见、提议以及任何请求。

正如特朗普团队喊出的一系列口号, 你会发现,基本上都能和戈培尔效应对上号。

戈培尔效应又造成了人们的“真相幻觉效应”(当错误的信息被多次重复后,人们更容易认为该信息为真。)

所以,以上这些潜移默化的信息影响甚至是重新塑造了人们的原始观念。从而形成了人们的内隐记忆。

最后,人们对事情有着刻板印象、过度概括以及带有极强的个人偏见。

03 小心你的背后

那这些信念又是怎样得到加强的呢?

这里介绍几个辩论的诡计。

1)诉诸权威,

2)诉诸传统(大众),

3)沉默的螺旋,

4)确认偏误

诉诸权威和诉诸传统的例子,如:

· 别人都去买房,所以我买房(诉诸大众)。

· 我妈说,这个男朋友没有房不值得嫁,所以我不嫁。(诉诸权威)

除此之外,一些人在论证自己提出的某个观点时,也不管对或不对,就提出某某名人的观点。

有问题吗?可能有问题。因为引用者没有考虑到当时的整体环境,有哪些先决条件。

例如,引用彼得林奇谈怎么投资的话,林奇建议把钱都用来买股票,而不要给那些基金经理这样那样的手续费。

这或许对林奇来说没啥问题,但是不清楚他生平的人就去盲目听从就会出现大问题。

林奇周末都出去公司加班,旅游还计划着一路去拜访客户。每天六点起床,学习,研究各大公司的财务报告等等。更要紧的是,他几十年如一日这样高强度工作。

所以,对于某些“权威”的观点、做法,辩证地看待总归是没有错的。

同样的,对于那些人说的,“我吃过的盐比你吃过的米都多”,类似这样的话,也得注意一下。因为那不一定都对。

那什么是沉默的螺旋呢?

如果人们觉得自己的观点是公众中的少数派,他们将不愿意传播自己的看法;而如果他们觉得自己的看法与多数人一致,他们会勇敢的说出来。

例如,网上某些明星的粉丝,精彩的互怼。

最后,确认偏误,是指个人选择性地会议,搜集有利细节,忽略不利或矛盾的资讯来支持自己已有的想法或假设的趋势。

也就是说,你所看到的,只是你想听到的和客观事实之间很少的交叉点。这也是很多认知科学家以及心理学家告诫人们的,“警惕那些媒体”。

既然逆火效应的影响如此之大,有没有什么办法减少一点呢?

答案是有的。

· 扩大自己的视野,警惕“回声室效应”。

· 警惕“诉诸权威”,“诉诸大众”的言论。

· 警惕观察者偏误,即你期待什么,你的观察结果就是什么。

· 培养区分观点陈述与事实陈述的能力

· 沉默的螺旋。关注那些“不在场的东西”。

总而言之,言而总之。生活中,批判性思维,无处不在。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