泪目!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的他,第一件事就去拜见了恩师
11月28日,刚刚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的仝小林来到安徽芜湖、江苏南京两地,拜谢自己的中医恩师。
仝小林(左一)聆听两位恩师周仲瑛(右前二)与李济仁(右一)的教诲
91岁,88岁,63岁。
戳视频观看小花絮
阔别许久,2019年寒冬,三双中医人的大手紧紧握在一起,因激动而略带颤抖。
这三双手的主人,每一位都书写了中医药历史的篇章。周仲瑛、李济仁——两位首届国医大师;仝小林——中国科学院院士,打破了中医药界20年未产生中国科学院院士的纪录,也是继1955年萧龙友、承淡安、叶橘泉当选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64年后唯一一位以中医学为方向的中国科学院院士(1993年后,学部委员改称院士)。
这一握,凝聚了两代中医人思想的交汇;这一握,见证了两位高龄国医大师的惺惺相惜;这一握,饱含着中医前辈对后学的殷切期待。
促成此次握手的,是这位新晋院士对两位老师的无限感恩之情。
11月28日,在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6天后,仝小林回到母校,再度聆听两位老师的教诲。
1982年,仝小林从长春中医学院(现长春中医药大学)中医系本科毕业后,跟随李济仁在皖南医学院内经专业继续攻读硕士研究生,1985年,又经李济仁推荐,进入南京中医药大学跟随博士生导师邹云翔和周仲瑛继续学习。当年的“初生牛犊”,如今已长成“树木参天”,两位老师在高兴之余,也对仝小林提出了新的期待。
仝小林(右一)向恩师李济仁(左一)和师母张舜华(左二)献花
李济仁激动地说:“仝小林之所以能够在学术上取得累累硕果,有三个方面的原因。第一是“学”,就是善于学习老师学术思想中的精华;第二是“逆”,是拥有叛逆和质疑的精神,不生搬硬套老师的学术思想,而是有自己的创新、变通和思考;第三是“超”,意味着敢于青出于蓝而胜于蓝,超越自己的老师。”
周仲瑛对仝小林动情地说:“你突破了‘院士关’很不容易,过去对中医的争论和质疑很多,你评上院士,这是难能可贵的事情。如今天时地利、政通人和,你要继续发挥带头作用,在医学方面多加探索,在学术方面多加修养。后来者应该居上,你做到了,望你在新高度继续努力。”
这样的场景,让同行的仝小林院士的学生、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主任医师赵林华深深动容,她说:“这样的画面值得永远铭记,我看到了两代中医人的传承,感受到中医人对于传承创新发展的责任感。”
在一本珍藏已久的相册里,记录了学生时代仝小林与李济仁周游各地,拜谒李时珍、张仲景、华佗故里的照片。数十年前的场景历历在目,仿佛还在昨天。
20世纪80年代,仝小林(右一)与李济仁(左一)到蕲春拜谒李时珍
“师徒睽阔相逢,喜融融,何似燕雏归来暖巢中。
学子泪,恩师醉,话情浓。还叙当年耳语沐春风。”
仝小林写下《相见欢·师徒》一词,表达自己再见两位恩师的激动心情。
“还叙当年耳语沐春风”,正是对这次握手最温暖的概括。
仝小林,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医内科学家,
中医药传承与创新“百千万“人才工程岐黄学者,
中国中医科学院首席研究员
仝小林教授长期致力于中医药传承与创新研究,在现代中医诊疗体系和方药量效学科的构建等方面做出了扎实而卓越的贡献。在现代科学背景下,中医药发展面临巨大挑战。一是传统中医辨证论治如何与现代医学疾病诊断有效对接;二是传统中医强调诊疗个体化,但缺少群体化证据,疗效难被认可。仝小林聚焦提高中医疗效这一核心问题,以糖尿病为示范,构建了核心病机-分类-分期-分证的中医诊疗新体系,创制系列治法方药,研究成果形成首部《国际中医药糖尿病诊疗指南》和我国《糖尿病中医防治指南》,并被西医《中国 2 型糖尿病防治指南(2017版)》整体纳入。针对影响中医药疗效的关键因素——方药剂量,他构建了方药量效理论框架,为合理用药提供了剂量规范和科学依据,显著提高了急危重症疗效。
作为第一负责人主持国家自然基金重点项目,国家重大基础研究项目(“973”计划),国家科技部、中医药管理局中医科研行业专项,“十一五”科技攻关课题等国家级、省部级课题30余项。主持起草中医行业第一部专病指南《糖尿病中医防治指南》《糖尿病中医防治标准(草案)》《糖尿病中医药临床循证实践指南2016版》以及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第一部国际临床专病诊疗指南《国际中医药糖尿病诊疗指南》;主编《糖络杂病论》《方药量效学》《汤剂煎服法研究》《维新医集:仝小林中医新论》《重剂起沉疴》《疑难病中医治疗及研究》《SARS中医诊疗与研究》等多部医学著作。
……以下是广告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