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电影《1942》的经典台词,看买保险的"认知半径"和"心理舒适区"
电影《1942》里面老爷说:"拴住,到了山西,你还跟我,别看我现在倒了,但是我知道怎么还能挣到钱,我还能起来,你大爷我还是东家。"
长工拴住说:"好啊东家,我到时候还给你当长工!"
你看,这一念之差,决定了10年后的你是穷人还是富人。所以,你的认知程度,很可能决定了你的人生高度!
而在选购保险的过程中,也存在着明显的认知问题。
在我们买保险的时候,必然要面对的一个问题就是:我买哪个公司产品?大公司还是小公司?
一般人的认知中,大公司是指国寿、平安、新华、泰康、太平、太平洋这老六家保险公司。至于其他的保险公司,但凡是没听过的,全是小公司。
某些大公司的业务员在展业的时候当客户问到,你们的产品不如XX家性价比高的时候,他们会说,"我们是大公司啊,理赔有保证。你买保险不就是为了能顺利理赔吗?"
仔细想一下这样的说法,就有点诛心了。
据《中国保险报》报道:
2019年上半年保险公司理赔报告显示,在理赔金额、理赔件数上有所增长,并呈现理赔获赔率高、理赔时效快等特点。
据现有数据来看,理赔时效最快为中国人寿,仅用0.58天,所有保险公司理赔时效分布在0.58天-2.55天之间。在新技术的加持下,小额赔付时效甚至可以更短,例如中意人寿的小额理赔时效为0.12天。在获赔率上,超97%的消费者可获赔,且大中小公司并无显著区别。
《中国保险报》理赔数据报道
上述数据来自《中国保险报》的官方报道,具备权威性。因此说中小公司的理赔服务不好,仅仅是一个臆测而已。
确实有些投保人只认品牌,甚至说"买保险,我只买某安、某寿的。"
即使有些小公司的产品性价比超级好,他们也不会选择。每个人作为独立的个体,都可以有自己的选择,这种观点也不能说就是错的。
但在绝大多数情况下,当我们面对大公司的品牌知名度,和小公司的产品性价比的时候,我们到底要怎么选呢?
关于大小公司的问题,很多保险自媒体号也都写过这些话题。内容基本上就是讲保险公司的《十大安全机制》,来强调国家对于保险公司的监管严格,不管保险公司大小,都不会倒闭。
还有一种角度,就是从中小保险公司的股东开始剖析,你认为的那些小公司,后面都有强大的股东支持,甚至一些外资股东,没个一百年保险业历史,都不好意思出来跟人打招呼。
这样讲法没什么不对,讲事实,摆道理,可以说服一部分人。
不过,不同声音的人也是大有人在的。
曾经有个朋友,关系很好,对我非常信任,知道我做了保险经纪人。但是她在找我咨询方案的时候,第一句话就说"你不要给我推荐那些没有听过的小公司!"
为什么会是这样呢?
今天,我想从心理学"认知"的角度,来探讨一下大公司、小公司的选择问题。
罗辑思维中有一期节目《怎样启动"增强回路"》,其中提到一个词"认知半径"。
认知指通过心理活动(如形成概念、知觉、判断或想象)获取知识。
认知半径,决定了你对某方面知识了解多少。
如果从心理学的角度上分析,客户对于大公司和小公司的纠结,多半来源于认知度不同。
俗话说,隔行如隔山,可能你在这一方面是专家,但是,在另外一方面就是小白了。比如,一个大律师在法庭上可以慷慨激昂的陈词,当他生病到了医院,却只能医生说什么他就乖乖地去做什么。
对于保险也是如此。
不管客户在其他行业内的专业知识有多强,可并不代表对于陌生的保险领域也一样熟悉。
如果客户是金融、经济、医学等等专业,接受起来还相对容易一点;对于所学专业不太相关,或者学习能力差的人来说,接受起来就很难了。
当我们对一个领域不懂,又有刚需的时候怎么办呢?
这时,你可以有两种选择。
心理安全区的原理在很多场合都有所体现,甚至在犯罪心理学中也有得到应用,比如罪犯的活动地点喜欢选择自己熟悉的地方附近,警方可以根据犯罪地点来锁定罪犯大致的居住范围。
通过心理安全区来锁定罪犯的活动范围
在保险领域其实也存在"心理安全区"的现象。
比如国寿、平安、新华、泰康等老六家的公司成立时间长,品牌老,自然而然的就给人一种安全感。
这些大公司就处在普通投保人的心理安全区内。
大公司,做了三十多年,应该不会倒闭吧?
大公司,客户那么多,应该不会拒赔吧?
老张家的那谁在XX人寿做的,全家的保险都是在他那买的……
三人成虎,众口铄金,这种自我心理暗示,再加上大公司业务员们的宣传,让大家自然而然的觉得,大公司应该是很不错的,愿意为了享受到更好的服务而多花钱,所谓"贵有贵的道理"。
比如30岁男性,50万保额,相近的保险责任,20年交费:大公司年交保费15000左右,小公司则10000块钱左右。
大公司保费每年多了30%-50%,不算少了。如果一旦发生重疾,理赔到的金额是一样的。每年多交的那些保费,可以说是为了心理的安全感买单了。
这样的选择也无所谓对错,不管是哪家公司的产品,只要如实做好健康告知,未来的理赔都不会有问题。
有保险,肯定要比没有好。
如果我们家人生病了,虽然我们知道网上百度一下病情也不会让我们成为医生,也不能代替去医院看病,但是我们都习惯去网上搜索一下,了解一下疾病的基本原理和治疗手段,对于认识病情还是有很大帮助的。
遇到不懂,搜索一下
学习基本知识,买保险也适用。可能你学一下保险的基本原理,看一下保险法中对于保险公司设立、经营、监管的规定,并不能让你成为保险专家,但是,对于你选择保险服务人员、选择保险产品却有着莫大的帮助。
通过对一些保险基础知识的学习之后,再去选择产品,就会着眼于自身需求、家庭的经济状况来选择可以让自己利益最大化的产品。
同样是上面那个例子:30岁男性,50万保额,同样的保险责任,20年交费,大公司年交保费15000左右,小公司的年交保费10000块钱左右。
每年省下的5000块钱,20年就是10万块,这就是对你学习的奖励。
那么,我们最需要学习什么呢?
明确自己的保险需求:人的生命周期不同,所面临的风险就不同,明确自己的保险需求,知道想解决什么问题,对症下药,才能把钱花在刀刃上。
重疾的理赔标准:重疾的理赔可分为确诊即赔、达到约定状态才赔、以及实施约定手术才赔。了解重疾的理赔标准,明白重疾的作用,合理配置足额保额、全家风险无死角转移,让家庭的财富保障更加牢固。
健康告知的重要性:健康告知,是造成很多案子拒赔的重要原因。认真阅读并填写健康告知,把有可能发生的理赔纠纷消灭于无形,让你的保险真正"保险"。
保险公司的十大安全机制:《保险法》中对于保险公司的成立、运营、解散、合并都有着明确的法律规定。保险公司内部也有着完善的运营机制。即使保险公司因为某些原因经营不善,最后也会有国家兜底,写进合同的利益不会受到一分一毫的损失。
以上,只是一些概括的、基础方面的知识,通过网络、公众号等都可以学习到。
建议大家可以关注 "银保监微课堂",账号主体是银保监会,发布的消息内容都是绝对权威的。
买保险,买的是什么?
有些人会说,当然是买的保障了!
对,确实是买的保障。
相对于保险公司来说,我们是"客户",就要关注客户需要关注的问题。比如,我的健康状况是否符合这款产品的健康告知、这款产品能否解决的我的问题,在同类产品之中是不是性价比最高的、是不是花少的钱买到了最高的保额等等。
那么保险公司大不大、每年盈利多少,是保险公司股东需要关注的问题,和客户并没有什么关系,买保险切记不要被一些不相干的东西迷惑了眼睛。
有句话叫做"不忘初心,方得始终。"保险也是一样,我们始终要明白自己想解决的问题是什么,再看选的保险是不是能解决自己的问题?
但不得不承认,每个人的学习和成长经历是不同的,"认知半径"自然也是大相径庭,非要让所有人都去学习保险基础知识也是不现实的一件事情。
有的人即使有机会接触到比较客观专业的服务人员,也可能因为自身的判断和信任问题而失之交臂,且非常容易被一些"话术"所迷惑。越是没有心理上的安全感,越会停留在心理舒适区内。
对于习惯于呆在心理舒适区的人群,购买大公司的保险产品可能会更适合,因为这样才能不突破他的心理舒适区,自己会更安心。
在对于保险公司的认知上,你是否又存在自己的心理舒适区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