段俊平:《易经》告诉我们的100个人生智慧(1)找对人生位置

本文整理自著名国学专家、著名书法家、知名管理学者,京麓书院院长段俊平先生音频课程“《易经》告诉我们的100个人生智慧”。

《易经》是群经之首,是经典中的经典,是哲学源头,智慧结晶。但很多人说到《易经》只会联想到里面的算命摊。但这并非《易经》。

《易经》除了占卜功能外,也集哲学之大成。其实老百姓都生活在“易经”之中,只不过像孔子所说,“百姓日用而不知”罢了。

博大精深的《易经》可说是文化史上影响最深,流传最广的经典,以“易学”为核心的儒学、经学曾经是中华文化的主干,其包含的哲理、事理和物理令人叹为观止。几千年来,对中国文化的影响无与伦比。

可以说,一部易学史,就是一部中国文化史。我们要了解中国的历史文化,必须要懂点《易经》的知识。古老而灿烂的中华文化曾经为中国及世界文化的发展作出了卓越的贡献,毫不夸张地说,其中最辉煌的部分莫过于《易经》。“一阴一阳谓之道。”《易经》是中华文化的代表,阴阳文化奠定了中华文化独特的魅力。

《易经》不仅是一部伟大的科学巨著,也是一部伟大的哲学巨著,哲学是自然科学的灯塔;《易经》独特的思维模式,是自然科学的导源。《易经》更是一条智慧的长河,是中华文化几千年智慧的结晶,其中蕴藏着丰富的治国策略、处事哲理和做人的原则,可谓“一部《易经》治天下。”所以,对于这样的一座宝藏,我深感有必要拨开其神秘面纱,让大家了解《易经》,学点《易经》,用点《易经》的智慧。

当然很多人觉得《易经》很难学。《易经》到清朝时,研究《易经》的著作达到2000种,学透很难。那么如何学习《易经》?如何学习《易经》智慧?钻研《易经》,不必太拘泥卦象、系辞、彖辞,可以从中攫取一些智慧。将晦涩难懂的哲学运用于生活。京麓书院宗旨就是,把国学落实到“人间国学”,与百姓生活结合到一起。我们很多成语就来源于《易经》,比如“不三不四”“否极泰来”“乱七八糟”“积善之家必有余庆”“大有作为”等等。《易经》和我们的生活就是这么密切。

我们人生不论哪个阶段,都要认识自己,找准自己的位置。《易经》主要就是关于时间、空间的人生智慧。在不同时间段要做不同的事。也许你在这个时间你做对了,换个时间你就错了。相应的,同一件事,你在一个地方做对了,换个地方可能就错了。

人生的高贵与下贱,其实是一个“位置”的问题,到了某一个位置就“贵”,没到那个位置就“贱”。我们到寺庙里去看神像,就会有很多的感想,也可以从中懂得这个道理。

一堆泥巴,或一块石头,或一根木头,雕成菩萨像,然后在大庙里一摆,人人都去跪拜。它为什么那么贵?存乎位,在那个位置就贵了,很多事情都是如此,人,也是如此。

所以《易经》有句话叫“列贵贱者存乎位”,什么叫贵,什么叫贱,重点就在那一个“位”上,当位就好。有一句通俗的话说“福至心灵”,这个人福气好,他到了那个位子,自然就聪明了。一个人才,不分其时,就没有用;一件东西也是这样,不得其位,就无用。

比如一个美玉花瓶,摆到公共厕所里边用,谁也不会去多看一眼。它的用处完全一样,它的位置完全不同,因此就分出了贵贱。

时位恰当,就是得其时,得其位。有个成语叫“不三不四”。六爻的阴阳组合有六十四种,即六十四卦。人,生于天地之间,六爻中,初爻、二爻为地,第五、第六爻为天,中间第三、第四两爻为人。说不三不四,即不在“人”的位置上,不守中道,不仁不义。所以,位置非常的重要。

孔子曾多次拜访道家的老子。有一次,老子对孔子说:“君子乘时则驾,不得其时,则蓬莱以行。”什么意思?君子一定要在好的时间去奋斗发展,否则不能到达蓬莱仙境。孟子也说:“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说的是,如果时间和位置不属于你,最好不要动。这也说明要做和自己的时和位相匹配的事情。

《易经》把人当做一个物体,只是个有生命的物体。所以,每个人都有一个最佳位置。

有些人适合在水边住,有些人适合山边住,有些人适合南方发展,有些人则适合北方。就像《淮南子》里说,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

就想上面我们所说,一个爻(就好比一个人)处在不正不中的位置,它的结果肯定不好。这在《易经》当中俯首皆是。

比如恒卦,它下面的三个爻,分别叫初六、九二和九三。《易经》在分析这三个爻时,全部人格化。说初六是阴爻,顶头有一个九四,阴阳相吸,处在最下方的初六,当然想一心上进,去与上面的九四会合。但中间隔着两个爻——九二和九三,在这样的情况下,如果初六不顾一切往上,强求与九四合作,即使动机正确,用心纯正,也有凶险,前进不会有利。

这一爻的“象”说:初六在开始的位置,开始就要深入,所以凶险。求变是对的,无可厚非。但凡事都要循序渐进,心太急,不顾一切地追求,会有凶险发生。

相反,九二本身是阳爻,处在一个阴爻的位置上,属于位置不当,或者说不正,本来是要后悔的。但由于三个爻,它处在中间,又不急于求动求变,所以后悔就消除了。

所以,很多时候“进不如静”,北京大觉寺就有“动静等观”的匾额。动和静,想好了,循序渐进再去做。

再说恒卦,九三,是阳爻又处在阳位,位置正当,本来没有什么后悔的。正因为它正当,又正位,所以有恃无恐,过于刚强,而且与上面最高位的阴爻又相应,这样,它一心上进,不安于原有的位置,不能坚守固有的道德,也许会因此而蒙受羞辱。即使你的动机纯正,也难免受辱。这说明在求变之中,要坚持“自立立人”的大原则。不可出卖自己,不可出卖道德。

在《论语》的《子路篇》中,记载着孔子的论述:“不恒其德,或承之羞。”当是由此引用。不坚守道德,就得承受羞辱。不适合跨越式追求,你就会受到羞辱。

比如职场中,汇报就要向直接上级,而不是上级的上级,你的位置决定了不能越级。在找位置过程中,一定要变,人生不变就没有前途,但是在变的过程中,要循序渐进。在择业中,要全面分析,认识你自己,我是谁,我的优势是什么,我未来要到哪里去,我应该选择什么,如此找到自己合适的位置。一旦找准了,要动静等观。掌握时间和空间的哲学。

找准位置之前,先要认识自己。

讲个故事:古刹里新来了一个小和尚,他积极主动地去见方丈,殷勤诚恳地说:“我新来乍到,先干些什么呢?请方丈指教。”方丈微微一笑,对小和尚说:“你先认识和熟悉一下寺里的众僧吧。”第二天,小和尚又来见方丈,殷勤诚恳地说:“寺里的众僧我都认识了,下边该去干些什么呢?”方丈微微一笑,说:“肯定还有遗漏,接着去了解、去认识吧。”三天过后,小和尚再次来见方丈,蛮有把握地说:“寺里的所有僧侣我都认识了。”方丈微微一笑,因势利导地说:“还有一人,你没认识,而且这个人对你特别重要。”

小和尚满腹狐疑地走出方丈的禅房,一个人一个人地寻问着、一间屋一间屋地寻找着。在阳光里、在月光下,他一遍一遍地琢磨、一遍一遍地寻思着。不知过了多少天,一头雾水的小和尚,在一口水井里忽然看到自己的身影,他豁然顿悟了,赶忙跑去见老方丈……

老方丈就是要他认识他自己。怎样真正地认识自己,给自己找到发挥主观能动性的位置?这就是人生课题。这就在于认识你自己。如果不能认识你自己,就会找错自己的位置。

西方哲学说要认识你自己,东方《易经》智慧说要找对自己的位置,把握时间和空间。找对位置非常重要,不认识自己一定找错位置。选对道路以后,努力耕耘,必有收获。把握好节奏,不同路也会殊途同归。

这就是《易经》告诉我们的第一个智慧,一定要找准人生位置,认识、分析好自己。不要浪费自己人生的时光。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