矶崎新 | 88岁的2019普利兹克建筑奖得主,用100余件作品完成了战后重建
舶乐汇——您的设计生活指南
设计资源服务平台,优质意大利“进口家”生活方式
△2019普利兹克建筑奖得主(日本矶崎新)
2019普利兹克建筑奖于3月5日23点公布,
88岁的日本建筑大师矶崎新荣获桂冠,
他是第46位获得普利兹克奖的建筑奖得主
同时也是历史上第8位
荣获普立兹克建筑奖的日本得主!
注:普利兹克其他7位日本获奖者得主分别为,丹下健三(1987年)、槙文彦(1993年)、安藤忠雄(1995年)、妹岛和世与西泽立卫(2010年)、伊东丰雄(2013年)、坂茂(2014年)
文末另附历届所有获奖名单!
△Arata Isozaki_矶崎新(日本)
普利兹克建筑奖由美国芝加哥普利兹克家族通过旗下凯悦基金会于1979年创立,由建筑、商业、教育、出版和文化界广受赞誉的专业人士担任评委。每年评选—次,授予—位或多位做出杰出贡献的在世建筑师。该奖项由芝加哥的普利兹克家族成立,获奖者会收到10万美元的奖金、奖状以及铜质奖牌。
△普利兹克建筑奖章
自创立以来,普利兹克建筑奖像一架选拔建筑大师的机器,目光犀利,下手精准,获奖者绝大多数名副其实,影响深远。因此普利兹克建筑奖被誉为"建筑界的诺贝尔奖",是建筑界公认的至高无上的奖项。
△第41届普利兹克建筑奖评委会
评审团认为「他兼具对建筑历史和理论的深入了解,勇于拥抱前卫,从不满足于复制现状。」
“矶崎新是在西方文明仍主导影响东方文化的那个时代,第一位踏出海外、在国际间拥有建筑作品的日本建筑师,而这让他的建筑也被其全球公民的特质影响,创造出真正国际化的建筑!”——普利兹克建筑奖暨凯悦基金会主席Tom Pritzker
关于获奖得主
1931年,矶崎新出生于日本九州岛大分市,
正值第二次世界大战即将爆发。
毕业于东京大学工学部建筑系,
师从丹下健三先生,
同时也是日本代谢派运动的中心人物。
曾出版过一本书就叫《未建成:反建筑史》。
△丹下健三(1987年首位日本普利兹克建筑奖得主)
矶崎新不仅是一位多产的建筑师、城市规划师
更是致力于促进东西方对话的建筑学者,
重新诠释了东方对建筑领域的全球化影响。
矶崎新的建筑作品已经跨越60年,
超过100个已建成的作品遍布世界各地。
矶崎新曾获过的重要奖项:
日本建筑学会奖(1967、75年)
普利兹克建筑奖首届评审委员会成员之一(1979年)
英国皇家建筑学会(RIBA)金牌奖(1986年)
英国皇家艺术学院名誉会员(1994年)
意大利威尼斯建筑双年展金狮奖(1996年)
法国艺术及文学勋章军官勋位(1997年)
西班牙公民功勋大十字勋章(1997年)
美国艺术文学学院名誉会员(1998年)
意大利国家勋章(2007年)
佛罗伦萨双年展洛伦佐终身成就奖(2017年)
日本艺术院会员(2017年)
普利兹克建筑奖(2019年)
大师的建筑哲学
“一直以来,我认为最重要的事便是找到方法来挣脱困住自己的框架或美感意识。”——矶崎新
“当我刚刚开始了解这个世界的时候,我的家乡被烧毁了。一颗原子弹投放在广岛,所有的东西都被毁了,没有建筑,没有楼房,甚至没有城市…… 我在一切归零的废墟上长大。”他对建筑的认知,是归零的,这也就意味着,他要自己搭建一套体系。
矶崎新,从不被局限,勇于批判及前卫思考,或许最能诠释他的建筑哲学,也是其获奖的重要原因。他在2019获奖者公布视频中说道:“我与建筑的初次接触是核爆炸的爆心,建筑荡然无存,更无所谓城市。”
△此为官方视频截图,完整视频请看片头系。
视频中他还谈及到了童年对建筑的第一次认知,读到的第一本和建筑有关的书,求学时对建筑的理解。“我找不到任何建筑。这就是我建筑职业生涯的开端。30都多岁时开始思考建筑。
其建筑物组织形式的灵感来自与人体的类比,主要的实现方式是裸露混凝土,并通过天窗和窗户,让自然界的光明和黑暗直接进入其中。
中国作品
在矶崎新一直致力于东西方文化的对话,在他看来,建筑并不是你眼前的那一个东西,而是它背后所蕴含的传统文化,更值得一提的是,矶崎新很早就受到了中国文化的影响,留下了诸多作品。
矶崎新在中国的重要作品:
中央美术学院新美术馆(2003-2008,中国北京);
深圳文化中心(1998-2007,中国深圳);
上海交响乐团音乐厅(2008-2014,中国上海);
上海证大喜马拉雅中心(2009-2015,中国上海);
建川博物馆侵华日军馆(2004-2015,中国四川);
哈尔滨音乐厅(2009-2015,中国哈尔滨);
湖南省博物馆(2011-2017,中国长沙);
1
中央美术学院设计学院
(2003-2008,北京)
中央美术学院艺术博物馆是ARATA ISOZAKI在北京的第一部作品,也是他在中国设计的第一个博物馆。他追求博物馆设计的自由与超越,优于以往的艺术作品,思想更自由。
2
深圳文化中心
(1998-2007,深圳)
深圳音乐厅坐落在深圳市福田中心区,由享誉国际建筑界的日本著名建筑大师矶崎新先生主持设计。北靠风光秀美的莲花山,南临深圳市政府,建筑面积约41,423平方米。
其建筑造型优雅独特,外墙采用“黄红青白黑”五色,蕴含象征中国传统五行的理念,充分融汇出东西方的文化韵味。
照片©贾方建筑摄影工作室
3
上海交响乐团音乐厅
(2014,上海)
上海交响乐团音乐厅出自矶崎新和日本建筑声学专家丰田泰久之手。
粘土砖、灰砖、瓦片等元素构筑了上海交响乐团音乐厅朴实无华的外立面。令人称奇的是,上交厅是国内第一个建在弹簧上的“全浮建筑”。
除了实用,上交厅的设计还兼顾美学。主厅宏伟、演艺厅精致,有着“葡萄园式”或“鞋盒造型”的称谓。
照片部分由Chen Hao提供
4
上海证大喜马拉雅中心
(2009-2015,上海)
矶崎新创作的世界第一个异形林结构 诞生在上海喜玛拉雅中心,被宣传为“21世纪中国的建筑杰作”。
5
哈尔滨音乐厅
(2009-2015,哈尔滨)
6
四川建川博物馆侵华日军馆
(2004-2015,中国四川)
7
湖南美术馆
(2011-2017,中国四川)
早期日本作品
矶崎新的早期职业生涯开始于日本的战后重建工作,第一个项目就在他的家乡——位于九州岛上的大分县。这些作品凸显了矶崎新的“成长型建筑”理论。——城市规划不应该保持静止,而要着眼于成长和进化。
矶崎新早期在日本的重要作品:
大分县立图书馆(1962-1966,日本大分)
群马县立近代美术馆(1971-1974,日本群马)
北九州市立美术馆(1972-1974,日本福冈)
筑波中心大厦(1979-1983,日本茨城县)
水户艺术馆(1986-1990,日本茨城县)
美浓陶瓷公园(1996-2002,日本岐阜县)
奈良百年纪念馆(1992-1998,日本奈良)
日本京都音乐厅(2011-2013,日本宫城县)
1
大分县立图书馆
(1962-1966,大分)
大分县立图书馆(后更名为大分艺术广场)
混凝的土运用及量体比例的配置,
有着粗旷主义的况味。
照片由Yasuhiro Ishimoto提供,
草图由矶崎新工作室提供
2
群马县立近代美术馆
(1971-1974,群马)
群马县立近代美术馆,
是矶崎新设计的第一个博物馆项目。
它由一系列立方体组成,
包括一个矩形的主干和突出的两翼。
纯白立面及简洁的几何形式设计,
又带着国际现代主义的风格。
照片由Yasuhiro Ishimoto提供
3
北九州中央图书馆
(1972-1974,福冈)
其灵感来自1785年的法国国家图书馆,
矶崎新用预制混凝土材料,
实现了对新古典主义拱形天花板的现代诠释。
该建筑有两个大型桶状拱顶,
先并驾齐驱,后分道扬镳,
与排列在外墙上的矩形窗户形成鲜明对比。
照片由FUJITSUKA Mitsumasa提供
草图由矶崎新工作室提供
4
筑波中心大厦
(1979-1983,筑波)
该大厦位于日本战后首批新兴城市之一筑波市,
带着后现代主义的风格元素,
设计亮点是一个下沉广场,
同时唤起人们对“废墟”和“重建”的记忆。
照片由Yasuhiro Ishimoto提供
草图由矶崎新工作室提供
5
水户艺术馆
(1986-1990,水户)
水户艺术馆(Art Tower Mito)
是为了纪念水户市成立一百周年而建,
以Constantin Brancusi的作品“无穷圆柱”为灵感,
由56个不同方向的三角形面板组成这座螺旋塔,
其内包括了剧院、演出大厅和当代艺术画廊三种空间机能。
照片由Yasuhiro Ishimoto提供
6
奈良百年纪念馆
(1998,奈良)
照片由Hisao Suzuki提供
7
美浓陶瓷公园
(1996-2002,岐阜)
陶瓷公园美浓
逐渐下沉的空间设计,
回应周围山谷地景,
成为地景的一部份。
照片由Hisao Suzuki提供
8
日本京都音乐厅
(2011-2013,日本京都)
矶崎新与艺术家Anish Kapoo
r共同开发了充气结构的诺瓦方舟(Ark Nova),
作为卢塞恩夏季音乐节的举办场所。
照片由Iwan Baan提供
草图由矶崎新工作室提供
国际作品
1980年代后,矶崎新展现出超越所处时代的全球视野,有力促进了东西方之间的交流对话。美国洛杉矶当代艺术博物馆是矶崎新的第一个海外项目,他凭借此项目一举成为国际建筑界的领军人物。
成名后的国际化重要作品包括:
洛杉矶当代艺术博物馆(1981-1986,美国洛杉矶);
圣乔治宫体育馆(1983-1990,西班牙巴塞罗那);
迪士尼总部大楼(1987-1990,美国佛罗里达);
多穆斯博物馆(1993-1995,西班牙拉科鲁尼亚 );
冰球馆Pala Alpitour(2002-2005,意大利都灵);
安联大厦(2003-2014,意大利米兰);
卡塔尔国家会议中心(2004-2011,卡塔尔多哈);
1
洛杉矶当代艺术博物馆
(1981-1986,美国)
洛杉矶当代艺术博物馆(Mola)
是矶崎新第一个国际项目,
运用红色砂岩作为建筑立面材质,
有着桶形拱顶的图书馆和镀铜的金字塔,
是对拱顶形式的设计研究。
照片由Yasuhiro Ishimoto提供
渲染图由矶崎新工作室提供
2
圣乔治宫体育馆
(1983-1990,西班牙)
圣乔治宫体育馆,
专为1992年巴塞罗那奥运会而设计,
是目前巴赛隆纳最大的室内体育场。
巨大圆顶及凸面窗户,
加以立面流线型的前檐,
构筑了稳定却又兼顾轻盈的视觉美感。
照片由Hisao Suzuki提供
草图由矶崎新工作室提供
3
多穆斯博物馆
(1993-1995,西班牙)
照片由Hisao Suzuki提供
4
迪士尼总部大楼
(1983-1991,美国佛罗里达州)
5
冰球馆
(2002-2005,意大利都灵)
为2006年都灵冬奥会设计的冰球馆
(2014 年更名为Pala Alpitour)
照片由Alessandra Chemollo提供
6
米兰安联大厦
(2003-2014,意大利)
安联塔是意大利最高的摩天大楼之一,
也是米兰市的新地标。
50层高的建筑狭窄的地形强调其垂直性。
照片由Alessandra Chemollo提供
7
卡塔尔国家会议中心
(2004-2011,卡塔尔多哈)
照片由Hisao Suzuki提供
附:历届普利兹克获奖得主(1979-2019)
1979年,第1届,菲利普·约翰逊(美国)
1980年,第2届,路易斯·巴拉甘( 墨西哥)
1981年,第3届, 詹姆斯·斯特林(英国)
1982年,第4届, 凯文·洛奇(美国)
1983年,第5届,贝聿铭(美国)
1984年,第6届,理查德·迈耶(美国)
1985年,第7届,汉斯·霍莱因(奥地利)
1986年,第8届,戈特弗里德·玻姆(德国)
1987年,第9届,丹下健三(日本)
1988年,第10届, 奥斯卡·尼迈耶(巴西)
1988年,第10届, 戈登·邦夏(美国)
1989年,第11届,弗兰克·盖里(美国)
1990年,第12届,阿尔多·罗西(意大利)
1991年,第13届,罗伯特·文丘里(美国)
1992年,第14届,阿尔瓦罗·西扎(葡萄牙)
1993年,第15届,槙文彦(日本)
1994年 ,第16届,克里斯蒂安·德·波特赞姆巴克(法国)
1995年, 第17届,安藤忠雄(日本)
1996年,第18届,拉斐尔·莫内欧(西班牙)
1997年,第19届,斯维勒·费恩(挪威)
1998年,第20届,伦佐·皮亚诺(意大利)
1999年,第21届,诺曼·福斯特爵士(英国)
2000年,第22届,雷姆·库哈斯(荷兰)
2001年,第23届,雅克·赫尔佐格和皮埃尔·德·梅隆(瑞士)
2002年,第24届,格伦·马库特( 澳大利亚)
2003年,第25届,约翰·伍重(丹麦)
2005年,第27届,汤姆·梅恩(美国)
2006年,第28届,保罗·门德斯·达·洛查(巴西)
2007年,第29届,理查德·罗杰斯(英国)
2008年,第30届,让·努维尔(法国)
2009年,第31届,彼得·卒姆托(瑞士)
2010年,第32届,妹岛和世 和西泽立卫(日本)
2011年,第33届,艾德瓦尔多·苏托·德·莫拉(葡萄牙)
2012年,第34届,王澍(中国)
2013年,第35届,伊东丰雄(日本)
2014年,第36届,坂茂(日本)
2015年,第37届,弗雷·奥托(德国)
2016年,第38届,杭德罗·阿拉维纳(智利)
2017年,第39届,拉斐尔·阿兰达、卡莫·皮格姆和拉蒙·比拉尔塔(西班牙)
2018年第40届 巴克里希纳·多西(印度)
/
END
(更多文章可在公众号精选菜单栏中查阅)
分享品牌精彩丨传播设计价值
版权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