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文观止:领略古代文人的山水情怀
古文观止:领略古代文人的山水情怀
文/大象
“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这是《古文观止》选篇《醉翁亭记》中芬芳醉人的名句,从古到今人们津津乐道,传诵不绝。世间的风光,在于我们眼前的景物,我们曾经亲临的江河湖海、城市风景、田园风光,也在于远方未曾涉足的高原草地、大漠孤烟,更在于我们返璞归真迷恋青山绿水的美好情怀。
读《古文观止》,在先秦吹来的缕缕清风里品赏一篇篇古雅古香的散文佳构,让我们领略文人骚客笔下的山水画境,体味他们乐山乐水而抒发的真情实感,那是一种如饮琼浆玉液般的精神享受。古代文学家们给山野河溪、楼阁亭台赋予灵慧的笔墨——流芳百世的经典诗文,一处处景观便荟聚馨风瑞气,然后,我们为之倾心仰慕,为之踏行探访。
我们不是古人,却与古人一样有着深挚的山水情怀。
《桃花源记》所述武陵人“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看到这里“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向我们描绘了一幅环境优美、平安无扰、幸福宜居而又与世隔绝的康平画卷。可这种理想的世外桃源在当时现实中是不存在的,只不过是作者艺术展现的虚无境界,对黑暗现实不满和美好生活憧憬的精神寄托。这山清水秀、绿地蓝天的优美环境诚然是我们今天所倍加珍惜的,而那清平社会、小康生活以至共同富裕,正是我们一代代人为之共同奋斗,并且在新时代新发展的中国正逐步变为现实的愿望。
《滕王阁序》是王勃途径“襟三江而带五湖,控蛮荆而引瓯越”的洪州新府(今江西南昌)而作的千古美文,描绘滕王阁雄伟壮丽的景象,状写宴会高雅而宏大的气势,抒发自己漂流异地的感慨情怀。“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成为此文绝妙之笔;通篇有如“渔舟唱晚,响穷彭蠡之滨;雁阵惊寒,声断衡阳之浦”的意境,抒发了作者愤懑不平、怀才不遇、请缨报国的情怀和勇往直前的决心。少年王勃这篇名垂不朽之作,如同他那“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的诗句,有理由成为我们每当在命运多舛、身处冏境、颠沛流离之时自励进取的慰藉和动力,而他为后人惊叹的文思才情与剑心勇气,也应当成为今天我们少年读书写作、勉人励己的典范。
范仲淹《岳阳楼记》描写岳阳楼所在洞庭湖,“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面对如此景象,像他这样的迁客骚人,“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难免悲从中来、忧患忧思。眼前的山水大观,犹如他宽广的胸怀。他此时此地“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而后由衷发出“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肺腑誓言。一腔忧国忧民的情志,让无数有识之士为之共鸣,为之鞭策。在顺境或逆境中,有多少人能真正做到宠辱不惊?有多少人真正“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欧阳修的《醉翁亭记》格调清丽,富有诗情画意,作者把自己的心灵沉浸到闲适、恬淡的乐山乐水的情境里,获得了一种平衡、和谐的感受,表现出作者与民同乐、乐民之乐的无私胸怀。想来,这种和乐和谐氛围,也正是我们孜孜以求的境界——对幸福美好生活的向往啊。
王安石在《游褒禅山记》中说:“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路途平坦而靠近的地方,前往游览的人便多;危险而距远的地方,前往游览的人就少。他意思是说,遥远而艰难险阻的风光,有坚强意志的人才能到达,才能领略到瑰丽迷人的大自然的真谛。一个人如此,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也是如此,要实现远大的目标,到达理想中最美的境地,需要克服种种困难,砥砺前行,需要付出比平常想象更为艰辛的努力。
古文观止,情怀不止。我们游历祖国的大好河山,总喜欢循着古人先贤的踪迹而去,正是因为有了无数贤辈的佳篇名句,有了他们融入山水的独特情怀,许多风景名胜才积淀深厚的历史文化,我们寄托于美丽山水的精神才焕发出绚烂的理想光芒。
作者简介
大象,原名陆志峰,广西大新县人。毕业于广西民族大学,曾任相思湖文学社社长,相思湖作家群成员,广西作家协会会员、广西诗词学会会员、广西写作学会会员。网络签约作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