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记】甘肃的两所“985大学”

去年六月我第一次到甘肃,当飞机开始下降在兰州中川机场的时候,我眼下的是一群光秃秃的山峰,莫非这座大西北的省会城市是一个不毛之地。其实,兰州还是一座蛮现代化的城市。兰州是唯一黄河穿越市区中心而过的省会城市,这个古“丝绸之路”重镇也留下许多名胜古迹,它还入选全国十佳避暑旅游城市。有意思的是它的形状与甘肃一样,也是狭长的。

我每到一个城市都力图找出最能代表它的三样东西,对于兰州我觉得最有意思的是有“天下黄河第一桥”之称的中山桥,它位于兰州市城关区一座跨黄河铁桥,建于清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初名“兰州黄河铁桥”,后改称“中山桥”。全部建桥材料于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从德国走海运到天津,再由甘肃洋务总局从天津转运至兰州。建桥的工程师是美国人满宝本和德国人德罗,施工负责为人天津人刘永起。施工人员以德商聘来的69名洋工华匠为主。历时3年建成。造价白银三十万六千余两。

到了兰州不吃兰州牛肉面是说不过去的,朋友拉我一定要去品尝一下正宗的兰州牛肉面。吃过之后我弄懂了两点,第一点是为什么全国都叫兰州拉面,唯独兰州叫牛肉面,因为兰州都是拉面就没必要强调了。第二点是兰州牛肉面确实做得精细,服务员一定会问面要做成什么样子的,粗的细的还是宽的。据说有一条街上有四家面馆,水平都很高。其实兰州其他美食也不少,也很有特色。

黄河第一桥、兰州牛肉面,那么第三样最有代表性的东西是什么呢?兰州大学是甘肃省唯一的“985”大学,校园虽然很美但在全国来看也说不上独一无二吧?王老师说去甘南玩吧!去看看冯小刚电影《天下无贼》外景地的拉卜楞寺。王老师是我校的博士后,我戏称她为“王后”。我问王后有多远路,她说有两百多公里。啊!?她看到我一脸的惊诧便说在大西北走两百里路不算远。好吧,有“王后”亲自驾车咱还怕啥?只是王老师说要准备一件外套,我想大热天的有这必要吗?
    从兰州南下渐渐进入云雾缭绕的崇山峻岭,经过临夏回族自治州,我们来到甘南藏族自治州夏河县县城西郊凤岭山脚下,藏传佛教格鲁派六大寺院之一的拉卜楞寺。这里的气温要比兰州低10度,此时下起了小雨,气温竟降到10度以下,这我才想起王后嘱言不虚,幸好她给我备了一件毛衣。到了夏河县城已到中午,我们找了一家藏餐茶馆吃了一顿正宗的藏餐炒饭,味道蛮不错的。

拉卜楞为藏语“拉章”的转音,意为佛宫所在的地方。 寺庙始建于清康熙四十八年(1709年),有18座金碧辉煌的佛殿,万余间僧舍,鳞次栉比,金瓦红墙,气势非凡。拉卜楞寺有六大经堂,他们也叫扎仓(藏语意为学院)。我们参观了闻思学院经堂(又称大经堂,为全寺之中枢)和医学院经堂。导游是寺里的僧人,他告诉我们有一位去世的高僧还是班禅和达赖的老师呢。目前,拉卜楞寺保留有全国最好的藏传佛教教学体系,好比佛教界的“985大学”,来到这里瞬间产生一种想研究宗教的念头。如今的中国大学既忙碌又浮躁,如在暑期到青山环抱的名寺附近休养也是很好的调整,即使不为求神拜佛,修心养性、返朴反思也挺好的。

拉卜楞寺有两样东西吸引我,一是转金筒,这是藏传佛教转世的器物,拉卜楞寺的转金筒长廊十分气派;一是白马草,这是一种体现藏族人民智慧的建筑材料。寺庙外墙那些红色部分是用“白马草”浸了药水做的,千年不腐。既可以减轻墙体的负重,又能吸附外敌的弓箭。

小和尚还把我们带到一座装有空调的寺庙里观赏酥油花,这是用酥油作原料造出的各种佛像、人物、山水、亭台楼阁、飞禽走兽、花卉树木等艺术精品。酥油花散发出的独特的艺术芬芳吸引了中外画家、他们不顾高原反应,坚持要来青藏高原一睹酥油花这个由僧人创造出的独具东方特色的艺术瑰宝。酥油画要数塔尔寺的最有名。

在兰州另一大收获就是会见新友老友,藏族汉子妥老师、诗意电视人韩教授、优秀导游“王后”、帅气的李博士……“一带一路”启动了,兰州我还会再来的。

日前,获悉我的新书出版了,兰大韩亮教授即在微信上发来一段激情澎湃、如诗如画的文字,那炽热的情谊令我动容,遂附录如下:

暨大教授谭天老师的新著,暴风雨般滴出版了!

和谭老师真人见面,是在兰州通渭路的一个圆形的红色饭桌上 ,饭桌上是白酒,手抓羊肉,为了对付南方人口味的青菜......夹杂其中的传播学话语,我又怎能忘我半生不熟滴一只耳朵听着。

我和谭老师见面的媒介,是美女教授王君玲,她是东家,她主攻新媒体。
是她招呼大家坐在了通渭路的饭桌旁。
记得还有藏族老小伙妥超群,师大的李红李符号 ,君玲的研究生小李子

时间是去年的冬季吧!

此后,和谭老师更多的是在微信群里见面,聊天,期待......

就这样,春天的夜雨般,谭天谭老师迅雷般成为我生活中能够脱口而出的名字!
这样的缘分,原本未从期待。

第一次拜见谭老师是出于礼貌,出于他是我哥们刘涛的同事,刘涛刚去暨大,心中期待一些世俗的尕温暖。

回到兰州通渭路的饭桌上。
我懒于学习传播新知识,只是喜欢看谭老师的脸 手势 。

谭老师的脸,瘦而丰满,目光和我期待的不一样,对新见的我,采用了中规中矩的处理方式。

我送谭老师一个铜制的法铃。他仿佛甚是喜欢,第二天,就发到朋友圈。

暖柔的智慧的大慈大悲的新媒体啊,你是朋友来了有好酒,敌人来了有猎枪。

现在想想 那天通渭路的饭桌上,晚间九点半之后的一个统治般的新场景:新媒体平台。

不,媒介平台,开始浩浩荡荡,微风细雨,昼行夜更行,像特工,像门卫,像居委会,像朝阳群众,像古惑仔,像街道领袖,像朋友,像母亲,像年轻的恋人,像水滴之于江河,柔柔暖暖,纯纯欲动,于无声处,不见老版的刀光剑影,便新空气般,让人深呼吸。

谭老师,这会是一本让人深呼吸 心呼吸的关于新媒体的新书吗?

谭天教授的这部新著提出了“媒介平台”这样一个全新的概念,并首次对它进行了相当系统的探究,这无疑是近年来新媒体研究的可喜收获!尤为难得的是,作者不仅在理论上富于创建,在实践上更是以敏锐的眼光,务实的态度,恰当的方法予以深入解读,剖析,对于我们完整深度理解并运营新媒体,当有重要的启示。
长江特聘教授 中国传媒大学《现代传播》主编  胡智锋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