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国藩:名师指路,不如自省开悟
文/hr弟
中国有句俗话叫: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行万里路,不如名师指路。
这两天通过看曾国藩与其弟弟曾国荃的故事,我倒觉得,名师指路,不如自省开悟。
曾国藩是家中长子,又科举成功,古来就有长兄如父的情节,所以让曾国藩在家中兄弟姐妹中更具权威。而他本人对这些弟弟们的教育、成长也都特别用心、严格,不厌其烦地给弟弟们讲道理、布置作业、批作文,而对于弟弟们的犯错、顶撞则特别的宽容与忍让,甚至反过来还要去道歉、宽慰。
也许很多人会觉得,有这样一位亦师亦友亦兄亦父的长辈,会是件很幸运的事情,可对于早年的曾国荃来说,并非如此,甚至觉得曾国藩这个哥哥有些啰嗦、磨叽,提意见、讲起道理时像个“唐僧”。所以,很多时候曾国荃有些瞧不起这位犹豫不决,谨小慎微的哥哥。
也正是由于曾国荃总是抱有这样的心态,所以对于曾国藩的用心教诲,也都当成了驴肝肺,再加自己总不悔改,不自省、不自知,走了很多的人生弯路。
1、不知反省,就会把自尊看得太重
曾国荃是曾国藩的九弟,比曾国藩小十三岁,在众多弟弟中,底子算是最好的,连曾国藩都夸其为“白眉”(意思最优秀),所以对于曾国荃的学习也抓的最紧,这就会导致很多时候会以居高临下的态势去批评曾国荃。所谓“爱之深,责之切”,可人都是喜欢听好话的,被批评心里总是不爽,但有些人能够隐忍、反思,然后总结、进步,曾国藩就是这样的人,通过每天的做“日课”反省自我,不断修正自己的言行,才得以成功。可曾国荃就不同,被批评两句,深感自尊心受到伤害,就抵触、逆反。甚至因为嫂嫂没有给倒新茶,觉得不被尊重,就不愿意跟哥哥嫂嫂一家一起吃饭、一起学习,搞冷战。
比尔·盖茨说过:在你没有成就以前,切勿过分强调自尊。这话对于很多人来讲,应该是很刺耳的,尤其是现在个人主义比较浓厚,提倡个性,这样的毒鸡汤是不被很多人接受的。但中国也有一句古话:严师出高徒。对于那些高成长性、高内驱力的人来说,可能更有借鉴意义。
2、不知反省,就会太把自己当回事
曾国荃的性格豪爽,做事耐烦,有蛮劲,尤其在带兵时,严格遵从曾国藩的教诲“结硬寨、打呆仗”,所以在军事上还是有所成就,成军不就就攻克吉安、安庆等城市。可正是被这些胜利冲昏了头脑,而不知道这些胜利的背后是多路军队人马在帮其打援,避免让其腹背受敌,得益于曾国藩在战术上对兄弟的私心、照顾。当曾国藩再次战术上私心安排其攻打南京城时,原本多路兵马并行的态势,可曾国荃立功心切,自视甚高,尽然完全不听从曾国藩的调度,孤军深入到南京城下。
面对中国第一大城墙,也是世界第一大城墙的南京城,曾国荃倔强到不肯轻易退兵,而是硬着头皮挺着。结果被李秀成的部队打得无还手之力,自己也中弹,差点就丢了性命。直到这时,曾国荃才肯承认自己一意孤行的行军错误,才紧急向曾国藩寻求援助。
现在看来,结局是好的,最终攻下了南京。但若没有曾国藩在外围不断的调度兵力、提供军饷,穷到只能喝粥的曾国荃也难攻克南京。
太把别人当回事,显得软弱;太不把别人当回事,显得傲慢;太把自己当回事,显得自大;太不把自己当回事,显得自卑。如何平衡,毛主席说得好:战略上要藐视敌人,战术上要重视敌人。
3、不知反省,就会被情绪左右
曾国荃性格中一大缺陷就是性子太急,容易激动。曾国藩曾经写信评价说:弟性爽快,不宜发之太骤。这就导致曾国荃遇事无法做长远考虑,容易被眼下的情绪所左右。
咸丰十年,英法联军打到北京城外,朝廷命曾国藩派湘军前去“勤王”,曾国藩已经准备“拖”字决,不想去了。但以防万一,还是写信让曾国荃做好准备,万一真要去,不至于措手不及。对于这种低概率事件,曾国荃一听立马就爆了,若真去“勤王”,那前期围困安庆的工作就都白做了,自己立功的机会就没了。于是,写信给曾国藩,信中把朝廷下至大臣,上至皇帝骂了个遍。曾国藩看信后吓得立马把信都烧了,赶紧写信训斥了曾国荃一翻。
曾国荃并没有从这次事件中吸取教训,同样的事情,在围困南京时又再次发生。正当曾国荃围困南京,久攻不下之时,曾国藩来信希望他能够去支援上海,而且曾国藩非常希望自己的弟弟能够去,毕竟上海当时是税收最高的地方,可以供应更多的军饷,又能够与外国人打交道,接触到新式思想、设备。可是曾国荃又跟上次围困安庆时一样,又只看重眼前的攻城立功机会,严辞拒绝了曾国藩的美意。而后,反倒成就了湘军另一人物李鸿章。若不是曾国荃不知反省,遇事容易情绪失控,只图眼前利益,没有长远思维,就没有洋务运动领军人物李鸿章。
顶了个大脑袋,可很多人都是情绪的奴隶,遇事被情绪左右,按惯性做事,失去了基本的判断能力。
4、不知反省,就会容易得罪人
朝廷为了奖励曾国荃的军功,给了一个浙江巡抚的空头衔,但也还是有机会单独向朝廷汇报。为此,曾国藩没少用心,多次写信教导弟弟应该如何写奏折,可是曾国荃哪里是会听意见的主。正好有次以恭亲王为首的总理衙门向英国购买军舰,结果被英国佬给坑了。朝廷让各封疆大吏给意见,曾国藩、李鸿章等人回信时都绝口不提浪费巨资的事情,可是曾国荃却担心朝廷浪费巨资,出了个主意,让舰艇来巡逻海上。这道奏折一上去,彻底得罪了总理衙门一大班人,事后曾国藩写信指出其错误,分析其中利弊,曾国荃还固执己见,死不认错。至到朝廷也打了其一耳光,批复其这么不会说话,以后不要单独奏报朝廷,这时才明白自己错在哪里。
可惜,不知反省的人,就不会是有好记性的人,吃一堑是不长智的。同样的事情,在其到湖北担任巡抚时,又再次发生。曾国荃看不惯旗人总督官文,觉得其即庸且贪,妨碍自己建功立业,于是在权力斗争中,准备弹劾官文。曾国藩认为现在弹劾可能获胜,但会得罪很多人,对于以后是不利的,于是多次写信劝说,但都无济于事,根本无法阻止曾国荃弹劾行动。事后,朝廷虽然免去官文总督职务,可也只是调回北京,没有其他处罚。反倒曾国荃在官文走后,战事不利,被官文的势力一再批斗,最终只能灰溜溜地告假回乡。此事造成的后果不仅仅是曾国荃自己被打回原形,更重要的是以曾国藩为首的整个湘军集团开始被朝廷打压,因为朝廷不会相信弹劾官文是曾国荃的个人行为,而是代表了他们兄弟的行为,甚至是整个湘军集团的行为。
都说“知人者智,自知者明”,与曾国荃相比,曾国藩不仅知人善任,而且很有自知之明,所以才会有所成就。
而曾国荃在曾国藩的一再教导下没有进步,反倒在曾国藩死后,一次次的反思,翻看与兄弟的往来书信、兄长向朝廷发的奏折,才有所开悟,也才学会了“和光同尘”。所以在其出山后,才能够坐稳两江总督、两广总督,达到人生功业的高峰。
苏格拉底说:不经过反思的生活,是不值得过得。
我们的孔老夫子也说:吾日三省吾身。
所以反躬自省对于个人的成长太重要了,才会有人说:师傅引进门,修行看个人。想要成长借鉴前人经验外,就得靠自己的自省开悟,切莫不知反省,执迷不悟。
hr弟阅读《曾国藩的正面与侧面》有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