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上最好的时尚店Colette关门了 实体买手店末日来临?
过去二十年间,在巴黎圣路易斯大街的Colette时尚买手店,你可以淘到各种小众香氛、金属饰品和独立唱片,也可以买到Supersmile这种难得一见的化妆品专业品牌,也不会错过很多诸如与PLAYcomme des garcons等著名潮牌合作的限量版独家T恤。
但在12月20日后,你可能再也无法体会到这种购物体验了。据悉,曾是全球时尚人士朝圣地的巴黎Colette实体买手店,已经正式关店了。
Colette就位于这个公寓里
在Colette营业的最后一周,这家买手店的顾客依然络绎不绝。店内摆满了艺术家和品牌与Colette的最后一次联名产品,Colette还特意更换了橱窗内容,滚动播放过去20年所有橱窗照片合成的画面,并在最后打上一句标语“Colette的过去很棒”。
这一轻松的场景,与今年夏天刚宣布年底闭店消息时造成的时尚圈“震荡”完全是两幅画面。当时Gucci还专门刊登了讣告,仿佛买手店的末日已然来临。
这家拥有20年历史,全球最潮,曾是全世界最有名的买手店之一,也是第一个“玩概念”的先锋。它的闭店着实让人惋惜,但我们除了说再见还能从中学到什么?
12月19日,这个橱窗被拆除
无法复制的Colette蓝
许多时尚人士去Colette朝圣时,未必会买什么东西,他们可能会去地下一层的水吧喝上一瓶水。Colette的水吧提供来自世界各地100种左右口感好、包装别致还具有历史故事感的饮用水,蓝色波点的空间设计足以媲美川久保玲和草间弥生。Colette作为时尚潮流之地,这个原本只作为附属于商店的餐厅也变成了潮流的一种。
这就是Colette的无法复制之处,它并不只是把时尚圈的几个大品牌或潮牌罗列在店中。从开辟一个ipod音乐欣赏区,到陈列家居用品,再到设置画廊艺术空间,Colette是在复刻整个巴黎的时尚生活方式,从而也开创了“生活方式集合店”的运营模式。
“蓝”是Colette的标志
Colette不会区分品牌档次、划分品牌区域,也不会设置价格门槛,那些滑稽、非主流的小物品与LV这种一线大牌混合搭配,一周更换一次陈列。创始人 Colette Roussaux 和女儿 Sarah Andelman凭借“心血来潮和直觉”,打造一种庞杂却有趣,但难以统一概括的店面风格,尽可能涵盖不同的品味与审美。
不过Colette却越来越私有化,其出色的店面布置吸引了不同级别的艺术家,他们希望把“仅此一件”的限量设计放在Colette售卖,这就引发了联名的热潮。最先入场的是爱马仕这样的奢侈大牌以及著名的品牌设计师,随后就扩展到运动鞋、配饰、壁纸、宜家购物袋甚至iMessage的表情包等,逐渐就形成了只有在Colette才能买到的Colette限量款。
效果极佳的联名也成了Colette向外发声的方式,它逐渐成为Colette的核心价值所在,也促使创始人 Colette和女儿Sarah从品鉴力极佳的买手,转变成了提供创意策划的设计界人士。
无法复制是一把双刃剑
Colette的成功,离不开创始人 Colette和女儿 Sarah的独特个人品味与辛苦经营。创始人 Colette在解释选择闭店的原因时,自称已到退休年龄,掌管店铺的精力有限。一个三层楼高,总面积约750平方米的独立商店,内有110名在职雇员,但所有商品的陈列,以及联名款式的创作都依靠Colette和Sarah去决定,维持店铺的运转确实需要花费很大心力。
Colette的灵魂人物
这种类似于家族式的经营模式,其实也是许多欧洲时尚大牌发家的重要模式,但Colette稍显不同的是,她们就像在单兵打仗,容易陷入“成也萧何败萧何”的局面。坚持不开分店保持特立独行是一方面,但更多地是由于这种无法复制的运营模式其实并不易于普及。
Business of Fashion(时装商业评论)的中国区执行编辑主管Queennie Yang道破了这种诡异的矛盾感:“坚持不开分店,也没有其他自营业务的单点模式,在如今的市场中风险颇高。但其独特的品味却又难以复制,即便复制了之后,其本身的价值又被再度稀释,有着传说中的买手店们走进了一个悖论。”
资深时装评论人唐霜也表示,说Colette“倒闭”是不妥的,对于它关门这件事,应该讨论的点不是实体店的存亡,而是模式无法复制的精品买手店需要注入极大的精力,却并不像品牌那样,可以获得实体之外的续存附加价值,因此一旦灵魂人物退休离职,精品买手店也就消亡了。
“限量联名”概念确实是Colette发明的,但联名的蝴蝶效应也彻底改变了Colette的经营模式,联名款在Colette内已占据头等位置,原本那些档次不高价格不贵的新奇玩意更难觅踪影。但买手店仅仅依靠联名生存是不可能的,必须保持独立生存的能力,如何在保持自我与容纳创新之间保持平衡,是精品买手店需要考虑的地方。
Colette是闭店了,但还有很多可爱的店在等着我们
也许很多时尚弄潮儿对最传统的“纯买手制”的百货式买手店已不屑一顾,认为时尚离不开百货是保守主义的看法,如今街头就是潮流,需要更多像Colette一样的极具个性的买手店。
但百货式买手店的生存能力非常顽强,这些私人店铺的所有者不仅是时尚爱好者,且很大一部分都拥有行业资源,她们不仅促使老佛爷、连卡佛百货完成向买手制百货的转变,也靠自身对品牌的独特认知和审美倾向给商品带来溢价,从而与集团式的买手店形成互补,在买手市场形成各占鳌头的局面。
创办于1970年的布朗斯百货是英国乃至全球最享有盛誉的买手店之一,创始人Joan Burstein同样把许多优秀的设计师与品牌引入了英国市场,并在其运营的买手店进行设计展示,许多新锐创意通过百货依然能触达人群。
小众、区域性、单品类的运营模式,是许多买手店的准则,这正是应了咱们中国那句老话“船小好调头”。而类似于Colette这样集合式的买手店也不是没有,意大利版《Vogue》杂志的前编辑Carla Sozzani与她的妹妹,现任《Vogue》杂志主编的Franca Sozzani联合开办的10 Corso Como概念店就是一个例子,唯一不同的是这个买手店走的是国际化经营的路线。
作为巴黎地标性的经典概念买手店的Colette可能是一个传奇,但它的闭店也不意味着实体买手店的前景一片惨淡,更不意味着买手店的末日已经到来,毕竟买手店是体现年轻人创意与活力的地方,此消彼长再正常不过,最重要的是找到如何存续的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