享受过程,发现全新的自己
我怎么从排斥跑步到享受跑步的。
“我们要有一双善于发现美的眼睛。”这句话,我把它刻在跑步上。对于跑步你如果想坚持下去,必须发现它那含蓄的,不同寻常的美。这个过程我是深有感触,先说说我之前对跑步的态度吧。
我小时很喜欢奔跑,在田野,乡间,无尽地撒野。那时,我一度认为自己是深林里迷路的精灵。后来,出了两场意外,导致腿一而再地骨折,我爸怕我再而三,就把我接到他那里上学。为了使我下肢变得强壮,抗击打能力强,他便每天凌晨五点半带着我跑步,这对于一位腿脚不便又需要大量睡眠的小学生来说,是个噩梦。在中国传统的教育模式中,大多数家长很少会问孩子喜欢什么,他们只知道做什么对孩子会更好,这样有时会引起孩子的反感。
上中学时,又被学校的老师推荐去另一座城市的体校。我那时为了逃避繁重的学习就去了,当时,体校是干什么的都不知道。平常,人们提到的体育生有两种:一种是普通中学里利用课余时间训练的体育特长生,一种是在体校里训练的运动员。我属于后者,“以培养高水平运动员,出优异运动成绩”为目标进行大负荷训练的传统训练模式。跑步时产生的那点内啡肽,也常被大负荷训练所带来的运动疲劳遮的一干二净。
后来,考上学后,在大学里,比较自由自在,无人强迫训练,学校里也很少人跑步,身体便有了惰性,尽情地享受着低级快乐,体重也便放肆起来。
不能让身材毁了我的青春年华,为了身体自尊感,便重新开始跑步。这时,我突然发现小时在田野奔跑的感觉又回来了,于是我看到了以前路上忽略的风景,感受到了以前遮挡住的愉悦,带着这份心态,我又继续跑下去。
于是,2014年我报了祁山山地户外挑战赛50公里组,这是我第一个50公里。对于一个一直在塑胶跑道上训练的运动员,山地赛是一个新鲜的事物。我喜欢挑战喜欢新鲜的事物。之前我跑过最远的也就是半程马拉松,是公路跑,而且赛前我每天训练量只有10公里,也不知道什么能量胶,盐丸,绷带,完全小白一个。到比赛那个早上时,看到别人的装备,再看看自己的——只有一个借来的水袋,却很不为然:“我有一颗奔跑的心啊。”
之前看过一篇关于村上春树的采访,他谈到艾伦·西利托的《长跑运动员的孤独》一书,很赞同“跑步帮助主人公找到了他的自我。在跑步中他找到了唯一能让他感到自由的那种状态”这个观点。这个状态在这次山地越野赛时尤为强烈。在山间,小溪边,公路上,就我一人奔跑,根据自己的体能能力来配速:上山时慢点,下山时快点。不定时超越或被超,再结伴而行一段距离,最终路还是靠自己去走的。对我印象最深刻的是约35公里处,因为参加比赛的人少,路途又长,所以愈往后,参赛者愈相隔的远。当时,我处在两山鞍部,两山不是很高,但很大,成钝三角形,所以鞍部也尤为广阔。我跑到鞍部中间时,回头看看,前无古人,后无来者,苍茫草地,一望无际,风很小,太阳在上方发白,触手可及。周围很安静,只听到自己沉重的呼吸声,身体很累,却很平静,一种无法言表的快乐溢出来,这时,我突然感到内啡肽的功效了,跑步如此好玩。那次比赛也拿到了我的最好成绩,第三名。
坚持跑步,系统训练很重要,以前不觉得,但今年的三亚马拉松却让我吃到了苦头。一直想跑全马,但因为年龄的原因一直没能报成。今年一过完二十生日,我就报了三亚的全马,还是首届。过年一直没怎么跑步,体重也增了不少,想趁着这个全马刷刷体重,没想到会出意外。比赛那天早晨没什么胃口,吃了一口面包,一个香蕉,喝了一杯水,就出发了。比赛前半个小时吃了一个能量胶,就开始跑了。我没计划要多长时间完赛,随着自己的体力跑。跑不久看到一群跑友跟着一位310的兔子,我便跟上了。跟着大概跑了10公里左右,身体很轻松,状态很好。这时,一位跑友从后面追上来,根据自己的配速向前跑,我便跟了上去。他的配速很好,都在四分二十左右,我想这样跟着说不定能跑到300。还是经验不足,到30公里时,我的腹部开始痛,胃部有点恶心。随后我把速度减慢,又过了5公里,但状况不但没减缓,反而越来越严重,股四头肌也开始抽搐。我又把速度减慢,但还不行。最后,我想先停下来缓缓再跑。到一个医疗点,我刚停下,就发现腿抽的更厉害,更加反胃。喷了一些云南白药,不敢多停,还剩7公里。那时,我很相信自己的身体,也不知道危险。到我到达终点的那一刻,身体耗能衰竭,一直呕吐,胃痉挛,腿抽筋。那是我跑步运动中第一次出现那种情况。所以,赛前的饮食,能量的补充也很重要。
跑步不能盲目地去跑,可以制定个计划,每个星期给自己一天或两天休息的时间。随着时间的推移,跑量的积累,逐渐你发现你的注意力不再只停留在身体疲劳的状态上,精神上的愉悦也慢慢丰满起来,生活也逐渐规律起来。我觉得心态决定跑步,晨曦中的世界,大汗淋漓后的舒畅,奔跑中的自我都可以在跑中发现。跑步,就是去享受它的过程,去发现一个陌生的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