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自律,正在毁掉你的孩子!三大妙招教你培养一个自觉孩子(家长必读)
👆点击收听👆
孩子不听话,上学磨磨蹭蹭,写作业拖拖拉拉,看起电视没完没了,垃圾食品一吃再吃……
不知你在养育孩子的过程中,是否也遇到过类似的情况,是否也因此大伤脑筋、多方求助,却依然没有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
时间久了,甚至会感到焦虑,对孩子的未来担心......
那么如何改掉孩子的这些坏习惯,做一个不焦虑的家长呢?
其实,孩子之所以有这些坏习惯,是因为他们不够自律,那么怎样才能培养孩子的自律呢?
这就要从控制感说起了。
控制感,就是指人对周围环境的信念控制能力,就是个体所拥有的“一切尽在我把握之中”的主观感受。
如果一个孩子拥有较高水平的控制能力,他就相信自己有处理问题的能力,这样所有的问题都在他的掌控之中。
他就会潜移默化的控制自己,做到自律。
一个有较强控制感的孩子,晚上因为看电视耽搁了写作业。
但是他相信自己第二天可以早起完成作业,他会觉得写好作业这个事儿在自己掌控之中,他有能力完成。
当他因为第二天早起写作业,可能耽误了睡眠,进而导致白天上课的状态不好,他就会意识到自己这样做是不对的。
以后再想看电视时他就会控制自己,做到自律。
其实,自律最强调的就是,自己听自己的话,自己守自己的规矩,而这种“自己说了算”的感受就源于较高水平的控制感。
那么,如何让孩子拥有高水平的控制感呢?
首先,就是要给孩子选择的权利,把我们希望孩子去做的事儿,列出几个选项,让他们自己去选择,而不是命令。
比如,吃过晚饭后,你希望孩子先写作业,而孩子则想先看电视。通常情况下,做家长的会说“你必须先写作业,因为学习才是重要的……”
对一些年龄稍大的孩子,有些家长可能会借此开始长篇大论:
给孩子说学习如何重要,应该如何努力,学到什么程度,考出怎样的成绩,甚至还会用一些更优秀的孩子来做对比。
其实,这种做法几乎是没有效果的,不停地絮叨只会让孩子厌烦、逆反,伤害亲子关系。
严重了会让孩子厌学、沉迷游戏,甚至做出诸如离家出走这类更出格的事儿,因为他们在生活中得不到肯定,就需要别的方式来填补精神上的空缺。
那么,家长应该如何做呢?
可以尝试这样去做:吃过晚饭后,你可以心平气和地问孩子:“你是想自己写作业,还是希望爸爸妈妈陪着呢?”
如果孩子这时就进行了选择,那是极好的,因为不管怎么选他都要先写作业,但孩子心里的感受和之前的命令“必须先写作业”是不一样的,这样他就有了一种控制感,他就会觉得生活是他自己的。
如果孩子执意先看电视,家长可以尝试这样和孩子说:
“你是希望现在看电视,只能看二十分钟,还是写完作业后看半个小时呢?”
孩子在思考之后,可能会觉得多看十分钟更好,就会去先写作业。
即便他选择了先看电视,因为提前规定了时间,相信孩子因为是自己的选择,也一定会说到做到的。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应该多给孩子这种选择的机会,时间久了,孩子就会拥有高水平的控制感,因为他们觉得生活在自己的掌控之中,也会有一种成就感,从而便会越来越自律。
第二,需要注意的一点就是,在让孩子进行选择时,也要适当给孩子以约束。
在一些寻常的小事上,比如上学要穿哪件衣服,去学校要走哪条路,周末是去看电影还是去游乐场……诸如此类的问题,就完全放手,给孩子自由选择的权利。
但遇到一些原则性问题,家长则必须让孩子有边界感,知道哪些事儿是不能选择的。
比如,孩子只吃肉不吃水果青菜,十几岁的孩子想抽烟……诸如此类有明确是非标准的事儿上,家长必须给孩子以约束。
当孩子觉得生活在自己的掌控之中,他们体验过“自己说了算”的感受,便会越来越自律,越自律控制感就会越强。
就像前文说到的,控制水平越高,压力就会越小,孩子的大脑就会始终处于一种良性运转之中,孩子的生活也就会处于一种良性向前的状态。
他们知道自己应该做什么,并且会自觉、主动去做,这样,做家长的也会轻松很多。
最后,控制感的养成也需要一个过程,家长们千万不要觉得今天让孩子去选择了,可是没有效果。
孩子性格、习惯的养成是一个漫长的过程,怎么可能一下子就要求他们改变呢?
如果你的孩子尚小,那就从现在开始给他们自由选择的权利,培养控制感,养成良好的自律;
如果孩子坏习惯已经养成,那么就从现在开始,慢慢引导孩子去选择,不急不躁,慢慢陪孩子去改变,去成长。
一个孩子对周围环境的掌控能力越强,控制水平越高,那么他的自律性也就越强,而控制感与自律又是互相促进的。
做家长的应该尝试放手,让孩子自己去做,给他们自由选择的机会,在选择的过程中孩子的控制感会越来越强,也就会更加自律,这样我们家长也不会太焦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