遇见沁源

林小静

遇见沁源,是在庚子年的初秋,山西省生态环境厅和山西省作家协会联合组织“美丽中国 生态山西”采风活动,我随团一行,前往沁源。

出发前,接到一位朋友父亲去世的电话,匆匆前去吊唁,方知老人正是一位从沁源走出来的老革命。16岁入党,随部队东征西战,直至全国解放,留在太原。

老人去世时,给子女做了交待,要用自己年轻时的一张照片作为遗像,那是老人当年离开沁源时的一张照片,年轻、英俊、目光炯炯。这让每一名前来吊唁的友人,都不禁感慨起老人的沁源情结,并由此引伸话题,谈起抗日战争时期,持续两年半的沁源围困战,谈起在那场围困战中,不屈不挠的沁源人。

朋友告诉我,父亲由于身体原因,已有十多年没有回过沁源了,但生前却一直念着家乡、念着家乡的山山水水。九十多岁的高龄了,还梦想着有一天能回沁源看一看,哪怕是坐在轮椅上,抚摸一下灵空山下那挺拔的油松,深吸一口沁河岸畔那清洌洌的空气。因为老人在电视上,看到当年保护过他们的那座山,如今更青了;养育过他们的那条河,如今更绿了。所以,不免心动,不免有梦。

我也是带着这样的心动,踏上沁源之行的。因为在此之前,我对沁源的了解,仅局限于它在2018年之前,还是一个国家级的贫困县,而且,当地的煤炭生产占到了全县经济总量的90%。这样的一个县,怎会在短短的几年跻身于“百佳深呼吸小城”的行列?又凭借什么资本获得“中国天然氧吧”这张“国字号”名片?

沁源,顾名思义,是沁水的发源地所在,它地处山西的中南部,太岳山的东麓,古时候是冀州之城。从空中俯瞰,太岳山和沁河水,无疑是这片土地上最醒目的地标。而关于这两个地标,在当地还流传着一段神奇的佳话。

相传在很久以前,至于这个很久有多久,没有人能说清楚,大概就是盘古开天辟地之际吧,女娲创造的人类,一部分生活在如今的沁源一带。他们先是树叶裹身、摘食野果、居住洞穴、以猎为生,后来,在百谷之神后稷教稼的影响下,他们开始了春种、夏耘、秋收、冬藏的生活方式。有一年,当地发生旱灾,人们撒下去的黍和稷等农作物,一颗也没长出来,于是大家准备拖家带口离开当地,这时,迎面走来了一对年轻俊美的兄妹,这对兄妹劝大家留下来,并和大家一起生活。不久后的一天深夜,居住在洞穴里的人们,听到外面电闪雷鸣,地动山摇,不知天地间发生了什么大事。第二天一早,他们钻出洞穴,吃惊地看到四周隆起了一座高高的大山,山上,树木苍翠,百鸟争鸣;山下,一条大河清澈见底,泛着波浪从眼前缓缓流过。而那对兄妹,却不见了踪影。人们这才明白过来,这山这水,便是那对兄妹的化身,是为了将他们长久地挽留在此地。于是,大家为了感念这对兄妹的牺牲,便世世代代居住、生活在了沁源。据传,神农炎帝也曾在这里留下过得嘉禾播撒谷种的遗迹呢。

当然,这些都只是个美丽传说,但这个传说,无不传递着沁源人对太岳山的情,对沁河水的爱,对美好生活的盼。

沁源山多,弯道自然也多,都说湖北宜昌的山路有十八弯,我觉得沁源的山路并不比宜昌的少。走一程,便是弯,再一程,还是弯,不过这些弯路两旁,不像人们想象的那样遍地是石头、满目是黄土。而是郁郁葱葱的绿,远远近近皆是,蓝天白云下,浅绿、深绿、黛绿,环绕着,簇拥着,层层延展,延展层层,至远处,至天边,与苍穹相连。恍惚中,我们乘坐的汽车似乎不是行驶在黄土高原上,而是荡漾在浩瀚无穷的碧波上。

千里沁河,始于沁源。在沁源,我们终于看到的了那条在这片土地上流淌了数千年,滋养了两岸无数百姓的“母亲河”——沁河。上世纪五十年代,郭兰英在《我的祖国》中唱到“一条大河波浪宽,风吹稻花香两岸,我家就在岸上住……”,脍炙人口的歌曲,传遍大江南北,而歌中的“一条大河”,对不同地域的人,皆有不同所指,对沁源人来说,这条波浪宽又宽的大河,无疑就是沁河。

沁河是黄河的一级支流,山西省的第二大河流,位置仅次于大名鼎鼎的汾河。在我国的版图上,流经山西、河南两省10个县市的这条河流,是沿途百姓赖以生存的河流。它的主要源头,在沁源的二郎神峡谷。另外还有聪子峪河、赤石桥河、狼尾河、柏子河等七个水流较旺的支流源头。2018年,以“绿色立县”的沁源县人民政府在二郎神峡谷源头立下了“沁河源头”的纪念碑,并在碑文中写道:“生态大县,因沁河而山明水秀;千年古县,保源泉而源远流长,为保护水源,特建亭立碑以记。”

好一个“保”字!

为了这个“保”字,为了流经沁源境内的98公里沁河水河畅、水清、岸绿,沁源县在近几年划定了生态保护红线,制定了生态修复方案,其中包括《沁河源头保护规划》和《沁河源头保护区涵养工程实施方案》。同时还划定了沁河源头保护区61平方公里,沁河源头生态功能区749平方公里,推进了上游湿地和植被恢复工程,加强了煤矿和非煤矿山企业生态恢复治理,实行了山水田林湖统筹规划,池渠沟塘路合理配套,恢复了河源生机。并建立起一支由367人组成的护河队伍,平均每公里河道就有4名护河人。这些人身兼巡河、管河、护河、治河的重任,让每一寸沁河水都得到看护,让每一寸沁河水都不被污染。试问,以这样的态度、力度,哪还有治不好的河,清不了的水!

邻水而居,择水而憩,这是自古以来人类亘古不变的生存选择。而因为水,历朝历代,河流上下游之间不乏争水之事,或两村、或两县、或两郡、或两省,或悲壮、或残酷。而在沁源,当地政府心里想的是如何交给百姓、交给下游一条清凌凌的河流,一条达到国家二类、甚至一类水质的河流。这个目标,他们不但在本县的百里沁河上做到了,而且也在与下游安泽县相交接的龙头村做到了。沁河在这里像个美丽端庄的女子一样,出沁源,入安泽,然后哗啦啦地欢唱着进入荀子的故里。

我们乘车逐水而行,河面时而宽阔,时而细长,时而绵缓,时而跌宕,但均清澈见底。据当地朋友介绍,近几年在当地政府的治理下,沁河水质明显提高,河中螃蟹、鱼类也逐渐多了起来,所以吸引了不少以鱼为生的鸟类。

这真是应了那句“生态好不好,只有鸟知道”的俗语。据了解,沁源当地目前共有褐马鸡、苍鹭等160多种鸟类。如果有人要问这160多种鸟类为何会不远千里、拖儿带女、呼朋唤友,从不同方向齐聚沁源,尔后建巢筑窝,啁啁啾啾,快乐生活,我想,只要你到沁源来走一走,看一看,答案便不解自知。

而这份答卷里,都离不开石碑上的那个“保”字,离不开沁源县政府所作出的种种努力。

循河源而上,我们不难发现,为沁河提供充沛水源的,是当地极高的森林覆盖率和植被覆盖率。据当地官方资料显示,在沁河所流经的2187平方公里的流域面积内,有220万亩的森林,120万亩的草地。这些森林和草地,不但让沁源犹如一颗镶嵌在黄土地上的绿宝石,璀璨熠熠,更保证了沁河源头一年四季水流不断。

我们有幸登上几座林场的瞭望塔。站在高高的塔顶,放眼望去,只见四周山峦连绵起伏,云蒸霞蔚。山坡上,由落叶松、杨树、桦树等树木组成的碧色之海在风中掀着波浪,如同一道绿色的丝绸,在大地上舞动,让人心旷神怡。

对于绿,相信大多数人都很喜欢,网上关于绿色的解释是,它代表清新、希望、安全、平静、舒适、生命、和平、宁静、自然、环保、成长、生机,青春。总之,寓意美好。我也喜欢绿,喜欢能带给大自然的那一抹抹绿色的树木。记得五六年前,我们系统有几名职工因为树木有可能影响到行车安全,于是不假思索,不管不顾地就把铁路旁的72棵柳树给就地卧倒了,上面领导知道后,要求严肃处理,并派我们报社作为反面典型去采访。当时我恰巧在那一区段采访其他新闻,总编就让我“顺道”去了解一下,我过去一看,往日好端端、绿盈盈的柳树,倒了一片,心里不禁替这些冤屈的柳树鸣不平,但仔细一问,有人的原因,也有制度的原因,于是回去连夜写了篇《72棵柳树被伐谁之过》的调查报告,写完后觉得还有些意犹未尽,又赶写了一篇《这种恣意妄为的行为该管一管》的评论。后来每每想起此事,我都把它归纳为自己对树的热爱,对绿的热爱。

沁源灵空山的绿,比其他地方都更胜一筹,植被也尤其丰富,所以此处也是我们采风团逗留时间相对较长、且近距离与当地自然环境紧密接触的一个地方。据说一千多年前,唐懿宗的儿子、威王李侃为了逃避乱世,在此削发为僧、创建道场,直至公元893年圆寂坐化。这也让灵空山多了些神秘色彩。

灵空山以油松为主,间或有落叶松。刚一走进去,便听到松涛阵阵,凉风习习,松木的清香,也扑鼻而来,令人有一种说不出的舒畅愉悦。并由此联想到,酒不醉人人自醉,花不迷人人自迷大概就是这种感觉吧。

沿步道而上,林中云雾缭绕,泉水叮咚,溪水潺潺,再加上各种清脆的鸟鸣,和成群猕猴在树上跃来跃去的声音,组成了一曲天籁之音。恍惚中,我们犹如闯入了仙境。

“仙境”中,目之所及处,全是绿色。绿色之下,是厚厚的松针,踩在上面,松软极了。松针再往下,长着一朵朵蘑菇,这些可爱的小精灵,或撑开花伞,亭亭玉立地站在那里;或羞羞答答,探头探脑地望着这个世界,吸引着南来北往游客的目光,也收获着男男女女的惊喜之声。我们弯腰腑拾,触手可得。随行的一位当地文友说,这几年,灵空山和周边山上的森林得到保护,覆盖面积增大,生态得以改善,漫山遍野到处都可见到蘑菇,木耳等山珍以及名贵药材,当地农民闲下来的时候,便上山采摘,只此一项,就能增加不少收入。我们听后,用手使劲拍着步道旁的一棵棵油松,连声感叹,这岂止是一棵树、一片林、一座山啊,这分明就是当地百姓的聚宝盆呀!

而这“聚宝盆”,都是当地政府带着百姓从绿水青山中“挣出来”的。

因为有了松涛、有了溪水、有了鸟鸣,有了大小猕猴的一路跟随,和那可爱娇嫩的蘑菇,我们的采风多了几许生趣。采风团的一位老师,平时老成持重,但此刻,却也按捺不住心中的欢喜,在树丛中,像个翩翩少年,轻巧地采摘起这些来自大自然的馈赠,转眼功夫,便摘了一大捧蘑菇。他说,今天中午有口福了,带回饭店让店家给清炒一下。果然,午餐的饭桌上,多了一道新鲜蘑菇,吃起来,味道真是不一般的鲜美。

在灵空山的北峰,我们看到了这座山上最具标志的一颗参天大树,那也是在此地已经生长了800多年的油松之王。这棵生在在山顶岩石中的油松,不知何年何月,从主干的胸部派生出九个粗壮笔直的枝干,这些枝干吸天地灵气,齐刷刷直向云霄生长,茂盛无比,远远看去,如同九杆迎风招展的旗帜,于是因此而得名“九杆旗”。如今,这株入选上海大世界吉尼斯之最的油松,树冠已有350平方米,树高也近50米,胸径已然超过了1米5,极为少见。而在它的旁边,浩瀚的油松海洋,也正在壮大着、壮大着。

离开灵空山,我们驱车前往花坡。花坡是沁源当地一处面积较大的自然草甸,海拔在1800米至2500米之间,绵延有上万亩,也是华北境内极为罕见的一处典型亚高山草甸。

走近花坡,先是被她的名字所吸引。据说花坡之名,是唐王李世民一次路经此地,看到漫山遍野的花草茂盛,于是脱口赞道:“好一个花坡!”自此,沁源这片与蓝天白云最接近的地方,有了一个美丽的名字,并世世代代传了下来。

花坡之名,名副其实,我们到达的时候,草甸上正盛开着五颜六色的花朵,据说有120多种。这120多种花卉把一望无际的绿色草甸,染的像一块锦绣地毯。地毯之上,牧草鲜美,牛羊成群,不少游客用采来的野花编出一顶顶花环,戴在头上,或徜徉、或嬉闹、或奔跑。据当地朋友介绍,花坡植被被管理的如此之盛、如此之美,得益于这几年县政府的高度重视,如今,花坡不但减少了水土的流失,还成为了省内外游客前来观光旅游的首选,带动了当地的旅游业发展,增加了当地的经济收入。

在花坡下,我们遇到一老农正在田里耕作,上前一看,全是有机蔬菜,有西红柿、苤蓝、豆角、黄瓜、红萝卜等,见我们过来,老农停下锄头。我们问他此地可有雾霾?老农就像陶翁笔下桃花源中的村民不知有汉,无论魏晋一样,哈哈一笑,说我们这里有山、有水,唯独没有雾霾。说这话时,老农脸上洋溢着满满的自豪和幸福。顺着他的田地往远处眺望,满眼都是看不尽的林木婆娑,听不够的河水潺潺,真是一副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田园风光画。

我望着老农脸上的笑容,想起余秋雨先生在贵州西江千户苗寨留下的那句“以美丽回答一切”的话。我想,如果要在沁源立一块石碑,那上面应该刻上“用绿水青山回答一切”。

在沁源采风结束返程的那天早上,我早早起床,推开窗户,再一次深深地呼吸小城的空气。这时,我发现酒店的楼下,竟有一个比我起得还早的花农,正在街边摆放自己的花卉。我顾不上收拾,一口气跑到楼下,跑到街边,和这位朴实的花农攀谈起来。他说,他姓张,老家是河南的,曾经去过很多地方,最后选择留在沁源。我问为何会独独选择这里。他说,这里山好、水好、空气好!最后,还幽默地告诉我,生活在这里,幸福指数高!

哦,这就是沁源,一个拥有河的源头、林的海洋、花的世界、药的王国,鸟的天堂的生态沁源,一个深受百姓喜爱、安居乐业的幸福沁源。

返程的路途中,车窗外那大片的绿,再一次涌进我们的眼帘,那是沁源县政府带领当地百姓,一步一个脚印地打造出的绿色沁源、生态沁源。而这样的生态环境,也是一场围绕绿水青山打响的红色革命,相信,有着红色基因、不屈不挠的沁源人,一定能把这山、这水保护得更好,一定能让这山、这水成为子孙后代的金山银山。

大美沁源,一定能做到。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