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大团队领衔,发现迄今最遥远的天体丨环球科学要闻
将环球科学设为星标
周一至周五
第一时间掌握
最新鲜的全球科技资讯
· 天文学 ·
北大团队领衔,发现迄今最遥远的天体
近日,综合对天体GN-z11观测数据的分析,北京大学领衔的团队证实该星系为人类目前发现的最遥远天体,同时团队还捕捉到了来自该星系持续数分钟的爆发信号,疑似与星系中的伽马射线暴有关。根据哈勃太空望远镜的数据显示,GN-z11的宇宙学红移可能为11左右,一般认为,在下一代望远镜运行之前,很难对该星系的红移进行测量。然而研究团队用凯克望远镜,对GN-z11进行深度光谱观测,基于光谱分析证实其准确红移为10.957,为134亿光年外的星系,为目前人类通过光谱证认的最遥远的天体。同时,在红外波段检测到其一次短于3分钟的爆发,推测其来自GN-z11的一次伽马射线暴,为伴随伽马射线暴的紫外辐射。以上成果为研究宇宙极早期天体打开了一扇窗口,也表明现有大型天文设备有能力探测到部分早期星系的光谱。两项研究成果已经发布在《自然·天文学》杂志上。
· 航天 ·
“隼鸟2号”送回样本中含有沙状小行星尘
图片来源:JAXA
12月6日,日本小行星探测器隼鸟2号向地球发射的小型回收舱着陆于澳大利亚南部沙漠地带,回收舱中装载了小行星“龙宫”的样本。在检查样本后,日本宇宙航空研究开发机构(JAXA)放出了一张照片,显示样本盒外壳中有一层炭黑色物质。科学家已确认该沙状黑色物质来自小行星“龙宫”。JAXA表示,将继续分析样本,并将其中一半与NASA和其他国际航天航空组织分享。探测器“隼鸟2号”将继续执行它的任务,预计在2031年左右抵达编号为1998KY26的小行星,进行不采样检测。
· 新冠肺炎 ·
和新冠肺炎危重症遗传关联的基因
据近期发表于《自然》的一项研究,研究人员对英国重症监护室的2244名COVID-19危重症患者进行了全基因组关联研究。通过将患者的遗传组成与对照组的基因组进行对比,他们确定了在危重症患者中更常见的8个遗传序列,其中5个在另外的队列中得到了重复(包括一个已知的基因座)。这些序列与参与炎症过程以及身体对病毒入侵反应的基因有关。进一步计算机分析显示,这些序列参与了COVID-19引发的危重症,并发现了其他候选基因,比如TYK2和CCR2,这些基因会编码促炎症蛋白。基于这一研究,作者认为,能加强干扰素信号传导、靶向有害炎症通路,以及/或能抑制肺部单核细胞激活和浸润的药物,或有助于治疗COVID-19的危重症。
· 演化 ·
全球变暖比生物演化的速度更快
· 新技术 ·
X射线显微镜分辨率达7纳米级别
软X射线显微镜(X-ray microscopy)使用低能X射线对物体进行纳米精度的成像,帮助科学家理解了很多分子级别的物体性质。此前,科学家已预见软X射线显微镜能达到个位数的纳米精度。近日,据《光学》上的一项研究,研究人员可通过改进折射镜和样本校准,优化现有软X射线显微镜的成像精度。由于不依赖特殊部件,该优化方式可以迅速利用于实际研究。例如在这项研究中,科学家就对5到20纳米的铁粒子进行了成像,观察并记录了这些粒子的磁场方向。
· 考古学 ·
陆生动物或每2700万年经历一次灭绝事件
据《历史生物学》杂志上的一项最新分析研究,包括两栖动物、爬行动物、哺乳动物和鸟类在内的陆栖动物,每2700万年就会发生一次大规模灭绝事件,且这一周期与此前科学家所称海洋生物大灭绝的周期相吻合。这项新研究还发现,这些大灭绝事件与小行星撞击地球和毁灭性的火山喷发——洪流玄武岩(大规模玄武岩浆在短时间内喷出到地表上来,100万年内喷出10万立方公里以上)发生的周期一致,后者为物种灭绝的发生提供了潜在原因。
· 神经科学 ·
记忆力和大脑连接强度互相影响
人类儿童在4岁前几乎不能形成长期记忆,而从4岁起,大脑逐渐巩固记忆网络,赋予儿童形成长期记忆的能力。发表于《神经科学杂志》的一项新研究发现,在记忆网络巩固初期,记忆能力可预测未来大脑功能连接(functional connectivity)的强度,反之,早期大脑的功能连接强度可预测未来的记忆能力。研究者跟踪测量了四岁和六岁儿童三年间的记忆能力和静息脑活动。他们先让孩子们记忆一件事,并在一周后评估该记忆,并询问孩子是从何处得到该记忆的(即“来源记忆”)。海马体和其他记忆脑区之间的功能连接强度可通过同步活动测得。与6岁儿童相比,4岁儿童的来源记忆力能预测其之后的脑区间功能连接强度;而在6岁儿童中,功能连接强度则更能预测其之后的来源记忆力。也就是说,记忆网络巩固初期、晚期的儿童,其记忆强度和功能连接强度之间的交互不同。
· 新冠疫情 ·
封面图来源:pixaba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