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秦朝到清朝,从碑帖中看隶书的发展
1、秦朝隶书
秦朝隶书是由程邈所整理,叫做秦隶的也叫作古隶
过去一般相信隶书之由来为“奏事繁多,篆字难成,即令隶人佐书,曰隶字”。但指出“隶”字亦有“附属”的含意,可能意旨其为篆字之衍生。
秦隶出现后,却没有真迹遗留下来。
1975年底在湖北省云梦县城西睡虎地十一号秦墓出土了一千一百余枚竹简,字径很小,最大的不过二分,字型工整端秀,笔画浑厚。它的笔画肥、瘦、刚柔、纵横奔放,浑厚凝重,变化多姿,其点画有明显的起伏变化,特别是其中的'波势'已初具规模。这就是秦隶的墨迹。
1980年在四川省青川县城郊郝家坪发掘了一处战国土坑墓葬群,在众多的出土遗物中有两件木牍,一件残损严重,另一件却较完好,字迹清晰可辩。青川战国木牍比云梦秦简约早八十年,它的字体和秦简上的秦隶极为相似。这是我国目前所能见到的最早的隶书。
2、汉朝隶书
汉隶,汉代隶书的统称。东汉碑刻上的隶书 ,笔势生动,风格多样。汉代隶书很多很多,我在这里就列举两个例子。一个是《曹全碑》,一个是《张迁碑》。一刚一柔。
《曹全碑》
《张迁碑》
3、三国隶书
此碑名《王基碑》,三国时所立,现存洛阳关林,系先书丹后镌字。汉末至三国是隶书向楷书过渡的时期,此碑有明显的楷意,波磔装饰性强,整体华丽。
4、晋朝隶书
西晋时期,虽然楷书和行书已经逐步兴起,但在庄重严肃、正式规范的场合仍然实用隶书,尤其是在碑碣上仍以隶书为正体。可以看出这一时期隶书的整体风貌。它们不但具有大致相同的时代、地域、民族风格,而且它们各自在字形、结构、章法上又不乏个性特点。
《皇帝三临辟雍碑》
《郛休碑》
5、北齐朝隶书:古雅丽致
《陇东王感孝之颂》1
《陇东王感孝之颂》2
《陇东王感孝之颂》3
6、隋唐朝隶书
隋、唐时期隶书已是强弩之末,虽然墓志当中沿习传统写隶书,但很著名的隶书碑则为稀有。唐代更是楷书甚至行书入碑的多,但也有一些专长隶书的书家,不过其书体已无汉隶那样正宗,更少雄强和多变的时代气息。这当然是时代变化了,同时也是字体自身的发展规律的结果。从字体发展由繁到简便于书写的实用规律看,隶书写来毕竟费时费事,故已成古体,而行、草、楷书,特别是楷书如同隶书在汉代一样,在隋、唐之际已高度成熟。
《御史台精舍碑》1
《御史台精舍碑》2
《御史台精舍碑》3
7、宋朝隶书
宋朝的隶书,我个人认为比起隋唐的隶书更是进一步的衰败。
《宋译三箴圣教序》
南宋第一隶书,《山河堰落成记》
南宋第一隶书,《山河堰落成记》2
8、元代隶书
元初回溯书法家的概况是崇尚复古风,所以逐渐的隶书逐渐变少。
吴叡隶书《离骚》
萧 隶书《无逸》
9、明朝隶书
明朝的隶书就更少了,出名的就是文征明父子,徐兰等
徐兰隶书《谢安像赞》
文彭隶书《琵琶行》
10、清朝隶书
清朝的隶书,隶书史又一个高峰,可以与汉朝的隶书相抗衡。其中以清朝隶书四大家的最为精彩。
金农
郑簠
邓石如
伊秉绶
以上就是我对隶书发展的一些个人看法,有什么想说的,欢迎留言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