业余球友练好反手技术的三把金钥匙

速度和高度

想把球打上台,必须制造弧线,可以分解为向前的速度和向上的高度。

举个反手拉下旋的例子,业余者一个突出毛病就是,拉下旋球时,拼命往上拉而不敢往前,导致球拉下网了还在心虚“呀,下旋这么强啊?”,其实是缺少了向前的速度。更深的意思是,击打不够。

向上的高度呢?主要由击打的时机和手腕动作的完整度来决定,前者的意思是心中要计算球与网的相对高度,最好是在球略低于网的时候击打,这样好控制球,略微制造点弧线就够用了。后者的意思是摩擦,手腕动作做完整了,摩擦就充分了,能制造出好的弧线。

总结,目标是给球以合适的速度和高度,方法是根据球与网的相对高度来击打,以及通过手腕的完整动作来制造摩擦。
击打和摩擦

为什么讲拨球会说到摩擦?因为拨球中带上少量的摩擦也不为错,反而还更适合业余接发球的需要。

引用马老师的文章《无处不在的撞击》中的内容---业余爱好者千万不要把撞击与旋转(摩擦)对立起来看,而要统一起来,因为撞击有助于更快、更好的建立手上的感觉。

我们常说反手拉球,肘部支出的重大意义在于让出击球的空间,身体的蹬转和腰腹的张挺是提供一个击球的惯性,而没有一上来就说摩擦的。

按照反手拉球的“┌”理论,拍形从内扣状态到伸直与手臂成直线,这个过程是击打的主要过程,就是“往前顶一点”,要靠手指手背。然后,手腕(及前臂)的完整动作就是“往右去摩擦”,必须做完整,感觉画出了一个四分之一圆。

总结,目标是击打与摩擦相统一,方法是手指手背“往前顶一点”,手腕(及前臂)“往右去摩擦”。
手背(手指)和手腕(前臂)

根据马老师的文章精神,此时后面3个手指和手背发力的一体化非常重要,拇指是起摩擦调节作用。

后面3个手指和手背的发力,最主要的作用还是击打,传导出身体的力量。而拇指确实能调节高低和落点,但是想完全靠拇指来制造摩擦是比较困难,因为拇指短啊,运动距离很短啊。

但是,拇指有个了不起的作用,就是它能够摩住球,于是再通过手腕和前臂的动作来延长摩擦时间。在这样比较稳定和放松的发力机制下,我们就能做到用板头触球,发力会更好。

特此补充一句,反手拨球有个很精辟的话,引用来解释前臂动作非常好---“用腰把前臂推出去”。

总结,目标是手背与手腕相协调,方法是3个手指和手背的发力,手腕做出延长动作。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