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文阅读-抚州颜鲁公祠堂记(曾巩)

赠司徒鲁郡颜公,讳真卿,事唐为太子太师,与其从父兄杲卿皆有大节以死,至今虽小夫妇,人皆知公之为烈也。

初,公以忤杨国忠,斥为平原太守。策安禄山必反,为之备。禄山既举兵,以常山太守杲卿伐其后。贼之不能直窥潼关,以公与杲卿挠其势也。

在肃宗时,数正言,宰相不悦,斥去之。又为御史唐曼所构,连辄斥。李辅国迁太上皇居西宫,公首率百官请问起居,又辄斥。代宗时,与元载争论是非,载欲有所拥蔽,公极论之,又辄斥。杨炎、卢杞既相德宗,益恶公所为,连斥之。犹不满意。李希烈陷汝州,杞既以公使希烈。希烈初惭其言,后卒缢公以死。是时公年七十七矣。

天宝之际,久不见兵,禄山既反,天下莫不振动,公独以区区平原,遂折其锋。四方闻之,争奋而起。唐卒以振者,公为之倡也。当公之开土门,同日归公者十七郡,得兵二十余万。由此观之,苟顺且诚,天下从之矣。

自此至公殁,垂三十年,小人继续任政,天下日入于弊,大盗继起,天子辄出避之。唐之在朝臣,多畏怯观望,能于其间一忤于世,失所而不自悔,寡矣!至于再三忤于世,失所而不自悔者,盖未有也!若至于起且仆,以至于七八,送死而不自悔者,则天下一人而已,若公是也。

公之学问文章,往往杂于神仙浮屠之说,不皆合于理。及其奋然自立,能至于此者,皆天性然也。故公之能处其死,不足以观公之大。何则?及至于势穷,义有不得不死,虽中人可免焉,况公之自信也欤?维历忤大奸,颠跌撼顿,至于七八,而终始不以死生祸福为秋毫顾虑,非笃于道者不能如此,此足以见公之大也。夫世之治乱不同,而士之去就亦异。若伯夷之清,伊尹之任,孔子之时,彼各有义。夫既自比于古之任者矣,乃欲眷顾回隐以市于世,其可乎?故孔子恶鄙夫不可以事君,而多杀身以成仁者。若公,非孔子所谓仁者欤?

今天于至和三年,尚书都官郎中知抚州聂君厚载、尚书屯田员外郎通判抚州林君慥,相与慕公之烈,以公之尝为此邦也,遂为堂而祠之。既成,二君过予之家,而告之曰:“愿有述。”夫公之赫赫不可盖者,固不系夫祠之有无。盖人之向往之不足者,非祠则无以致其志也。闻其烈,足以感人,况拜其祠而亲炙之者欤!今州县之政,非法令所及者,世不复议。二君独能追公之节,尊而事之,以风示当世,为法令之所不及,是可谓有志者也。

译文

被追赠为司徒的鲁郡颜公,名真卿,在唐朝为太子太师,和他的堂兄杲卿,都为保持崇高的节气而死。直到今天,即使是平民百姓也都知道颜公的忠烈。

当初,颜公因为触犯杨国忠被贬为平原太守,他预计安禄山必反,为这事做了准备。安禄山叛乱后,他和常山太守颜杲卿攻打贼军的后方,贼军之所以不能长驱直入潼关,就是因为颜公与杲卿阻挡了他们的势头。

肃宗在位时,颜公屡次直谏,宰相不高兴,颜公被贬离开朝廷。颜公又被御史唐旻陷害,一连几次遭到贬斥。李辅国逼太上皇迁往西宫居住,颜公首先带领百官请安问候起居,又当即遭到贬斥。唐代宗时,颜公同元载争论是非,元载想蒙蔽皇帝,颜公上书竭力陈说自己的主张,又当即遭到贬斥。杨炎、卢杞相继在德宗时担任宰相,更加讨厌颜公的所作所为,接连贬斥他,还不满意。李希烈攻陷汝州后,卢杞就派颜公到李希烈那里去招抚,李希烈开始还因颜公的言论而感到惭愧,最后还是将颜公缢杀了。这时颜公已经七十七岁了。

天宝年间,多年没有战争了,天下太平。安禄山谋反后,天下人无不感到震惊。唯独颜公以小小的平原郡,挫败了敌军的攻势。四面八方听到这个消息,争先恐后地奋起响应。唐朝最终能够振兴,就是颜公在为之倡导啊。当颜公大开土门要塞时,当天归附他的就有十七个郡,军队有二十多万人。由此看来,只要顺应形势并有诚心,天下人都会服从他。

从此以后一直到颜公死去,将近三十年,小人连续执政,天下日趋混乱,大盗接连不断地起来谋反,天子常常外出避难。唐朝在朝中的大臣,大多畏缩观望。在这样的情况下,因为一件事得罪当世权臣从而丢官却不后悔的人,是很少的。至于一而再、再而三地得罪当世权臣,因而丢官却不后悔的人,几乎是没有的。至于刚起来又跌倒有七八次之多,终至丧命却不后悔的人,天下只有一人,就是颜公。

颜公的学问文章,往往混杂道教、佛教的说法,不是都合于儒家的伦理,至于他奋起自立,能达到这样的境地,大概是由于天性如此吧。所以,仅从颜公能正确地看待自己的死,并不足以看出颜公的伟大。为什么呢?因为到了大势已去,在道义上不得不死的时候,即使只有中等才德的人也会努力做到这样,何况像颜公这样自信的人呢!颜公多次触犯大奸臣,遭贬受害七八次,而始终丝毫不顾虑自己的死生祸福,不是笃信大道的人是不能如此的,这才足以看出颜公的伟大。世间安定与混乱不同,而读书人的为官与去职选择也有差异。比如伯夷的清廉避世,伊尹的以天下为己任,孔子在时局动荡中的奔波,他们都有着自己的原则。已经把自己与古代以天下为己任的人相比,却还要瞻前顾后、回避隐藏,以讨好世俗,难道可以吗?所以孔子厌恶那些鄙陋浅薄的人,认为他们不能很好地侍奉君主,而赞扬那些杀身成仁的人。像是颜公(这样的人),不正是孔子所称道的仁者吗?

宋仁宗至和三年,尚书都官郎中、抚州知州聂厚载,尚书屯田员外郎、通判苏州林慥,共同仰慕颜公的忠烈,因为颜公曾在此地任职,于是就在抚州建立祠堂纪念他。祠堂建成后,两人来拜访我,并对我说:“希望写一篇文章记述这件事。”我认为颜公的赫赫业绩不可尽说,本来就不在于祠堂的有无,但人们对颜公的向往之情难以表达,如果没有祠堂就不能尽情地表达他们的仰慕之情了。光听到他的忠烈事迹就足以让人感动,更何况到他的祠堂拜祭,亲身感受他的熏陶呢?现在州县的政事,凡不属于法令规定的,世人一般就不再提及了。唯独聂、林二人能追念颜公的大节,尊敬他,建祠纪念他,用以感化当世之人,做法令无法涉及的事,这真可以称得上有崇高志向的人。

(0)

相关推荐

  • 泣血而成的“天下第二行书”

    唐朝天宝末年,一场"安史之乱",几乎使这个强大王朝彻底倾覆.在国家危难之际,一批忠义之士,不惜舍生取义,誓死捍卫国家,颜真卿的著名书法作品<祭侄文稿>,便是写作于这样的 ...

  • 《华夏千古名人》唐朝.颜真卿(504)

    颜真卿(公元709-784年8月23日),字清臣,小名羡门子,别号应方,京兆万年(今陕西省西安市)人,祖籍琅琊临沂(今山东省临沂市),唐朝名臣.著名书法家,秘书监颜师古五世从孙,司徒颜杲卿从弟. 开元 ...

  • 八年级下册古文阅读,柳宗元《小石潭记》穿竹林,听水声,看游鱼

    八年级下册古文阅读,柳宗元《小石潭记》穿竹林,听水声,看游鱼

  • 古文阅读-李龙眠画罗汉记(黄淳耀)

    李龙眠画罗汉渡江,凡十有八人.一角漫灭(1),存十五人有半,及童子三人. 凡未渡者五人:一人值坏纸(2),仅见腰足.一人戴笠携杖,衣袂翩然,若将渡而无意者.一人凝立无望,开口自语.一人跽左足(3),蹲 ...

  • 古文阅读-三游乌龙潭记(谭元春)

    予初游潭上,自旱西门左行城阴下[1],芦苇成洲,隙中露潭影.七夕再来,又见城端柳穷为竹,竹穷皆芦,芦青青达于园林.后五日,献孺召焉[2].止生坐森阁未归[3],潘子景升.钟子伯敬由芦洲来[4],予与林 ...

  • 古文阅读-游文山观大水记(文天祥)

    自文山门而入,道万松下,至天图画,一江横其前.行数百步,尽一岭为松江亭,亭接堤二千尺,尽处为障东桥,桥外数十步为道体堂.自堂之右循岭而登为银湾,临江最高处也.银湾之上,有亭曰白石,青崖曰六月雪,有桥曰 ...

  • 古文阅读-江陵府曲江楼记(朱熹)

    广汉张侯敬夫守荆州①之明年,岁丰人和,幕府无事.顾常病其学门之外,即阻高墉,无以宣畅郁湮,导迎清旷.乃直其南凿门通道,以临白河,而取旁近废门旧额以榜之,且为楼观以表其上. 敬夫一日与客往而登焉,则大江 ...

  • 古文阅读-洞庭山看梅花记(归庄)

    吴中梅花,玄墓.光复二山为最胜[1]:入春则游人杂沓,舆马相望.洞庭梅花不减二山,而僻远在太湖之中,游屐罕至[2],故余年来多舍玄墓.光复,而至洞庭. 庚子正月八日,自昆山发棹,明日渡湖,舍于山之阳路 ...

  • 古文阅读-游桂林诸山记(袁枚)

    凡山离城辄远,惟桂林诸山离城独近.余寓太守署中,晡食后即于于焉而游.先登独秀峰,历三百六级诣其巅,一城烟火如绘.北下至风洞,望七星岩,如七穹龟团伏地上. 次日过普陀,到栖霞寺.山万仞壁立,旁有洞,道人 ...

  • 古文阅读-浙西三瀑布记(袁枚)

    甚矣,造物之才也!同一自高而下之水,而浙西三瀑三异,卒无复笔. 壬寅岁,余游天台石梁,四面崒者厜嶬,重者甗隒,皆环粱遮迣.梁长二丈,宽三尺许,若鳌脊跨山腰,其下嵌空.水来自华顶 ,平叠四层,至此会合, ...

  • 古文阅读-尹公亭记(曾巩)

    君子之于己,自得而已矣,非有待于外也.然而曰疾没世而名不称焉者,所以与人同其行也.人之于君子,潜心而已矣,非有待于外也.然而有表其闾,名其乡,欲其风声气烈暴于世之耳目而无穷者,所以与人同其好也.内有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