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没有她,你可能都不知道,中国还有黄梅戏这样一个剧种

可以这么说,如果没有严凤英,全国大部分人应该都不知道还有黄梅戏这样的地方戏,它也不会成为全国五大戏曲剧种之一。要知道,黄梅戏之所以叫黄梅戏,是因为它起源于湖北省的黄梅县,但绝大部分国人第一次听说它,都是因为它被安徽的戏曲演员唱响,其中功劳最大的就是安徽的严凤英。

黄梅戏能够与京剧、越剧、评剧 、豫剧并称为“中国五大戏曲剧种”,与严凤英当年出演黄梅戏电影《天仙配》直接相关。严凤英借鉴了很多剧种的演唱和表演方式,动听好看的黄梅戏,一下子吸引了很多观众的目光,黄梅戏也跃升为全国的主要剧种。在严凤英之前,这是不可想象的。

一部电影成就一个地方剧种

黄梅戏最早是湖北黄梅的黄梅调,或者叫采茶戏,后来转入紧邻的安徽一些地区,与当地的方言和唱腔相结合,逐渐发展成一个新的剧种,它也成为安徽的地方戏,但名字仍然冠以“黄梅”。而后它之所以有从一个小剧种发展成为与京剧等艺术齐名的大剧种,与严凤英的贡献密不可分。

严凤英就是安徽安庆人,从小能歌善舞,后来跟着老师专门学习黄梅戏。在旧社会,艺人的生活总是充满坎坷,严凤英的艺人生涯也遭遇过各种波折,在这个过程中她的表演也日臻成熟,为后来的大放异彩做了准备。

在很多地方卖艺演出多年之后,新中国成立后严凤英回到安徽,并在1953年进入安徽省黄梅戏剧团。1954年华东区举行戏曲会演,严凤英的表演受到关注,这也促成了第二年黄梅戏电影《天仙配》的拍摄。

电影1956年上映后,观影观众达到历史性的一亿四千万人次,创造了当时票房的最高纪录。片中“夫妻双双把家还”一段演唱,更是成为黄梅戏和中国戏曲史上的经典,至今让人念念不忘。

随着电影《天仙配》的放映,黄梅戏从安徽省的一个地方小剧种,一跃成为全国皆知的剧种,与京剧、越剧、评剧 、豫剧齐名。

严凤英的贡献与结局

就在这段时期,严凤英的表演艺术水平也不断腾跃,形成独特的风格特色,代表当时黄梅戏表演的最高水平,对剧种风格的形成产生重要影响。

除《天仙配》之外,严凤英几年后在电影《女驸马》中的表现,也为黄梅戏的表演树立了标杆,其中的唱段同样脍炙人口。

说起来严凤英在旧社会漂泊动荡多年,客观上也丰富了她的黄梅戏演唱,她有意吸收京剧、越剧、评剧、评弹、民歌的唱腔特点,将它们融会贯通,自成一家,创造了独一无二的黄梅戏“严派”。

然而不幸的是,严凤英在旧社会尝尽艰辛,在文革中也倍遭凌辱,后来终于不堪忍受,于1968年自杀身亡,年仅38岁。当时的她刚刚人到中年,正是一个戏曲演员艺术才华炉火纯青的时候,如果不是这样的人间惨剧,黄梅戏的发展肯定还会更加灿烂辉煌。

黄梅戏已逐渐衰落

又是几十年过去,尽管严凤英之后又出现过马兰、吴琼、韩再芬等多位黄梅戏名家,但剧种辉煌程度远远不及当年。

如今已经不是一个戏曲盛行的年代,就拿当年的五大剧种来说,恐怕除了京剧和豫剧,包括黄梅戏在内的其他剧种,不管在人才还是作品方面,都难以呈现出当年的生机。严凤英如果在天有灵,应该也会心生无限感慨吧。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