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健康与己长相伴
人的天性告诉我们,每个人都希望自己能健康长寿。尤其是老人,劳累了一辈子,好不容易熬到了人生的晚年,从此,已无需再看别人的眼色行事,也不用处处小心翼翼、言语谨慎。而人过七十后,孔子说过,做到“随心所欲,不逾矩”即可。因此,老年,应该是人生中,最为快乐的黄金岁月,但事实上并非如此。因为有好多老人,往往因家庭、环境、经济及社会等原因,或牢骚满腹、或怒火中烧、或心情郁结,或孤独自卑,等等,最终让自己逐渐沉浸在消极悲观之中,从而让健康长寿的美好愿望打了折扣。
说到健康,很多人都认为,不生病,就是健康。其实,这是个认知误区。人的健康应当既包括生理肌体的健康,又涵盖心理因素的精神健康这两个方面。世卫组织曾在其宪章里,给人的健康下过如下定义:“健康不仅是没有疾病或不虚弱,而是身体的、精神的健康和社会适应良好的总称。”这个定义,就把健康的概念,引申和扩展到影响人体健康的生物、心理和社会因素的领域,并倡导积极消除影响健康的各种因素,以创造一个人人健康,社会幸福的生存环境。所以,健康的标准,应该是身体与心理的双重健康,而前者为基础,后者为条件,两者间相互联系、又相互渗透和影响。只有两者兼备,才能算是完美的健康人。
现代心理学家认为:一个人,若具有愉悦、乐观、开朗、豁达的情绪,就能极大地改善人的心理环境。而中华医学的《黄帝内经》也指出:“外不劳形于事,内无思想之患,以恬愉为务,以自得为功,形体不敝,精神不散,亦可以百数。”
但假如一个人的内心,老是充满了消极、悲观的情绪,这将会在人体内部,引起剧烈的生化反应,并且会严重损坏躯体器官的生理机能。所以,《黄帝内经》又告诉我们:“怒伤肝”、“喜伤心”、“思伤脾”、“忧伤肺”、“恐伤肾”。
事实证明,人的心理力量是巨大的。因此,加强个人的品性与心理的修养,就变得非常重要。培育具有良好的个性,就能够在纷扰繁杂的社会里,很好地调适自己的情绪,以适应变化多端的社会环境。尽可能地减少和消除经常性的压抑与冲动感,注重生命、热爱生活、乐观豁达、襟怀坦荡,又具有良好的人际关系,并始终保持对社会外环境与身心内环境的平衡。如果具备了这样的心理状态,疾病自然就会远离。所以,祖国医学认为:精、气、神,为人之三宝,是人健康的长寿之本。对于老年人来说,更是如此!
长寿,没有标准的模式与答案,而长寿的秘诀,就在于凡遇事对人,应该“看得宽、想得开、洒得脱”。做到,消除欲念,身心泰然,方寸和平,福就在其中了。因此,老年人,只要不逾矩,就可随心所欲,做自己喜欢做的事,唱歌跳舞、旅行聚会、阅读写作、喝茶品酒,乃至琴琪书画,等等。这样,健康自会与己相长伴。
《此文是根据我在职期间,编撰的对特殊群体的培训教材《拥抱阳光,开往春天的生命列车》一书的部分内容摘选编写的。仅供老年朋友们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