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志和渔歌子·西塞山前白鹭飞
渔歌子·西塞山前白鹭飞唐——张志和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诗句译文:西塞山前白鹭在自由地飞翔,江岸桃花盛开,春水初涨,水中鳜鱼肥美。渔翁头戴青色的箬笠,身披绿色的蓑衣,冒着斜风细雨,乐然垂钓,用不着回家。作者简介张志和(730年(庚午年)~810年?),字子同,初名龟龄,汉族,婺州(今浙江金华)人,自号“烟波钓徒”,又号“玄真子”。唐代著名道士、词人和诗人。十六岁参加科举,以明经擢第,授左金吾卫录事参军,唐肃宗赐名为“志和”。因事获罪贬南浦尉,不久赦还。自此看破红尘,浪迹江湖,隐居祁门赤山镇。其兄张鹤龄担心他遁世不归,在越州(今绍兴市)城东筑茅屋让他居住。史载唐肃宗曾赐他奴婢各一人,张志和让他们结婚,取名渔童和樵青。著有《玄真子》集。格律说明正体,单调二十七字,五句四平韵。以张志和《渔歌子·西塞山前白鹭飞》为代表。按张志和所撰《渔歌子》词五首,体调如一,可以参校。其一首起句"钓台渔父褐为裘","钓"字仄声。第二句"两两三三舴艋舟",上"两"字仄声。又一首第三句"钓车子","钓"字仄声,"车"字平声。其余可平可仄,参后"松江蟹舍"一词。变体一,单调二十七字,五句四平韵。以张志和《渔歌子·松江蟹舍主人欢》为代表。此词第一、二句及第五句,平仄与前词异。变体二,单调二十七字,五句三平韵。以李煜《渔父·浪花有意千里雪》为代表。此词起句不用韵。变体三,单调二十五字,五句三仄韵。以苏轼《渔父·渔父饮》为代表。此与顾夐、孙光宪两段词中一段略同,惟第三句六字,第四句作七字一句耳。因其单调,故列于前。变体四,双调五十字,前后段各六句、四仄韵。以顾夐《渔歌子·晓风清》为代表。按李珣词四首,其一首前段第三句"春风淡荡看不足",间作拗句。又一首前段第二句"潇湘夜","湘"字平声。第五句"明月下","明"字平声,"月"字仄声。后段结句"名利不将心挂","不"字仄声。又一首前段结句"渔艇棹歌相续","渔"字平声,"棹"字仄声。变体五,双调五十字,前后段各六句、三仄韵。以孙光宪《渔歌子·泛流萤》为代表。此词前后段第五句俱不用韵。《花间集》孙词皆然。格律对照正体格律对照例词:《渔歌子·西塞山前白鹭飞》中中中中仄中平,中中平中仄中平。中中仄,仄平平,中中中中仄中平。西塞山边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青箬笠,绿蓑衣,春江细雨不须归。变体一格律对照例词:《渔歌子·松江蟹舍主人欢》平平仄仄仄平平,平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松江蟹舍主人欢,菰饭莼羹亦共餐。枫叶落,荻花乾,醉宿渔舟不觉寒。变体二格律对照例词:《渔父·浪花有意千里雪》仄仄仄平平仄仄,平仄平平仄仄平。仄平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浪花有意千里雪,桃花无言一队春。一壶酒,一竿身,快活如侬有几人。变体三格律对照例词:《渔父·渔父饮》平仄仄,平平仄。平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渔父饮,谁家去。鱼蟹一时分付。酒无多少醉为期,彼此不论钱数。变体四格律对照例词:《渔歌子·晓风清》仄平平,平中仄,中平中仄平中仄。中中中,中中仄,中仄中平中仄。晓风清,幽沼绿,倚阑凝望珍禽浴。画帘垂,翠屏曲,满袖荷香馥郁。仄中平,平仄仄,中平中仄平平仄。中中中,中中仄,中仄中平中仄。好摅怀,堪寓目,身闲心静平生足。酒杯深,光影促,名利无心较逐。变体五格律对照例词:《渔歌子·泛流萤》仄平平,平仄仄,仄平仄仄平平仄。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平仄。泛流萤,明又灭,夜凉水冷东湾阔。风浩浩,笛寥寥,万顷金波重叠。仄仄平,平仄仄,仄平仄仄平平仄。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平仄。杜若洲,香郁烈,一声宿雁霜时节。经霅水,过松江,尽属侬家日月。(说明:词牌格律与对照例词交错排列。格律使用宋体字排印,例词使用斜体字排印。词牌符号含义如下:平,表示填平声字;仄,表示填仄声字;中,表示可平可仄。句末加粗为韵脚。)第一个故事:颜真卿与张志和。颜真卿就是大家所知道的那位大书法家,是所谓颜、柳、欧、赵书法“四大家”之一。但他还是一位有成就的官员,在平定安史之乱的年月里,他立了大功。就是这个颜真卿却非常欣赏张志和。有资料记载说:唐代宗大历七年(772)九月,颜真卿任湖州刺史,第二年到任。张志和听说后“驾舟往谒”,那是暮春时节,桃花水涨,鳜鱼肥美。面对如此美景,张志和、颜真卿与另外3个朋友即兴作词唱和。第一个作词并唱和的便是张志和,他共作了5首词(我们要讲的是其中的第一首)。接着颜真卿等4人也各作5首唱和,共得25首。他们互相赞赏,非常高兴。张志和更是激动不已,随即他弄来白色的丝绸,不仅把25首词全部抄录下来,而且给每一首词配上画图;所绘人物、舟船、鸟兽,烟波凤月,都合乎词中所写的内容,曲尽其妙。据说,不一会就制成5本。由此可见,张志和是精通诗词、音乐与绘画的奇才。第二个故事:“渔歌子”与张志和。大多数专家认为“渔歌子”这一词牌是源于张志和;唐崔令钦的《教坊记》,却说是大概源自民间渔歌。于是,有人把唐代写“渔歌子”词的作品一一列出,结果没有一首是写于张志和之前的。所以,现代学者谭正璧的《中国文学家大辞典》写道:“他(张志和)的渔歌后世用为词调之一体,故被推为词家之祖。”可见,张志和的《渔歌子》在中国诗词史上,占有多么崇高的地位呀!第三个故事:中国皇帝、日本天皇与张志和。唐玄宗与唐肃宗(唐玄宗之子李亨)都欣赏张志和,他原名是龟龄,志和之名是唐肃宗所赐。此后,唐宪宗(唐代第12位皇帝李纯)在位期间,曾画像求访张志和的《渔歌子》,已不可得。直到唐穆宗(唐代第13位皇帝李恒)年间,才被御史大夫李德裕找到。但,该词的唱法已不得而知。此后不久,《渔父词》传至日本,酷爱诗词的嵯峨天皇非常赏识,他竟然模仿张志和的《渔父词》也写了5首,题为《杂言渔歌》。嵯峨天皇和唐宪宗、唐穆宗是同时代人。那时的中国皇帝与日本天皇就如此看重《渔歌子》,从这个侧面可看出张志和在词坛上的地位。而李德裕能够寻找到张志和的《渔父词》,又能抄录下来传播于国内外,也值得大赞。第四个故事:苏东坡与张志和。苏东坡对张志和的《渔父词》非常赞赏。他曾高兴地在张志和原作中加了一些词语,改为《浣溪沙》,自歌自赏:西塞山前白鹭飞,杨花洲外片帆微,桃花流水鳜鱼肥。自庇一身青箬笠,相随到处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他还在词前写了序:“玄真子《渔父词》(指第一首词,略)此语妙绝,恨莫能歌者,故增数语,今以《浣溪沙》歌之。”后来,他还改写为一首《鹧鸪天》。上面几个例子,就很能说明张志和的《渔歌子》自古以来脍炙人口的原因了。其次,解释这首词中的几个词语。1.渔歌子:原是曲调名,后来人们根据它填词,又成为词牌名。2.西塞山:在今浙江省湖州市西面,也有说在湖北省黄石市的。3.白鹭:一种白色的水鸟。4.桃花流水:桃花盛开的季节正是春水盛涨的时候,俗称桃花汛或桃花水。5.箬笠:用竹叶、竹篾编成的宽边防雨帽子。箬,一种竹子。6.蓑衣:用草或棕编成的雨衣。7.鳜鱼:又称桂鱼,肉质鲜美。8.不须:不必。苏子瞻极爱此词,患声不可歌,乃稍损益,寄《浣溪纱》曰:"西塞山前白鹭飞,散花洲外片帆微。桃花流水鳜鱼肥。自蔽一身青箬笠,相随到处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黄鲁直闻而继作。江湖间谓山连亘入水为矶,太平州有矶曰新妇,池州有浦曰女儿。鲁直好奇,偶以名对而未有所付。适作此词,乃云:"新妇矶头眉黛愁,女儿浦口眼波秋。惊鱼错认月沉钩。青箬笠前无限事,绿蓑衣底一时休。斜风细雨转船头。"子瞻闻而戏曰:"才出新妇矶,便入女儿浦,志和得无一浪子渔父耶!"人皆传以为笑。前辈风流略尽,念之慨然。小楼谷隐,要不可无方外之士时相周旋。余非鲁公,固不能致志和,然亦安得一似之者而与游也。(叶梦得《岩下放言》)山谷(黄庭坚)晚年亦悔前作之未工,因表弟李如篪言《渔父词》,以《鹧鸪天》歌之甚协律,恨语少声多耳。因以宪宗遗像求玄真子文章,及玄真之兄松龄劝归之意,足前后数句云:"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朝廷尚觅玄真子,何处如今更有诗?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人间欲避风波险,一日风波十二时。"东坡笑曰:鲁直乃欲平地起风波也。 (摘自《白香词谱笺》)最后,欣赏这首词。这首词非常好,但又非常不好讲。为什么?一是因为写得太好了,二是因为讲这首词的作品也太多了。而我却不想鹦鹉学舌,可又无独树一帜之才能,在如此尴尬的情形下欣赏张志和的《渔歌子》,岂不是自讨苦吃!但是,当我想到“见仁见智”这个词语时,就释然了。即使如此,也不敢从艺术的角度去窥测《渔歌子》的匠心所在,只想逐句讲讲我对这首词的一些感受。1.“西塞山前白鹭飞”。看到“白鹭”,我想到了杜甫的“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接着想到了郭沫若的散文《白鹭》。郭沫若写到了白鹭的站立:“晴天的清晨每每看见它孤独的站立在小树的绝顶……”也写到了它的飞翔:“黄昏的空中偶见白鹭的低飞……”我想,杜甫写白鹭“上青天”,是不是表现诗人昂扬向上的姿态?而郭沫若既写白鹭的“站立”与它的“低飞”,是不是也在暗示他的独立人格与低调的人生姿态?那么,张志和写“白鹭”写“飞”,除了形容鱼米之乡的勃勃生机外,是不是也在隐喻自己离开官场后,那种“天高任鸟飞”的自由与快乐呢?2.“桃花流水鳜鱼肥”。所谓“桃花流水”,就是指桃花水。每年二三月间,北方有的地方冰雪还未化尽,而江南已是桃花盛开、溪满河溢的时候了。于是,鱼群便会逆水而上,也来享受这初春的大好风光。唐代诗人戴叔伦《兰溪棹歌》中有“兰溪三月桃花水,半夜鲤鱼来上滩”的句子,好像是专为张志和这句词作注解似的。不过,与戴叔伦不同的是,他不写鲤鱼,而是写鳜鱼。一个“肥”字,不仅使读者观赏到鳜鱼那胖乎乎的样子及其美人似的游姿,还使读者感受到鳜鱼强大的诱惑力,足以使人馋涎欲滴。3.“青箬笠,绿蓑衣”。这是说戴着青箬笠,穿着绿蓑衣。可这个人是谁?他在干什么呢?有人说,这个人当然是作者。我说:恐怕不一定。理由如下:一般说来,戴箬笠、穿蓑衣的是渔父,作者可能就是写渔父垂钓或在水中捕鱼的情景;但,也可能是作者同他好友们一起,像渔父一样戴着箬笠、穿着蓑衣在水中划船捕鱼,或者就在岸边垂钓的活动。如果说这个人就是作者自己,恐怕不妥。因为,如前所说,我们所讲的只是作者所写5首《渔歌子》的第一首,更何况当时还有颜真卿等人的唱和之作呢。读者可以想象,当时作者与他的好友们,是不是还可能拜渔父为师,虚心学习水中冲浪捕鱼,以及在岸边专注垂钓的技艺呢!这是多么有趣而又惬意的生活呀!4.“斜风细雨不须归”。最后这句,应是这首词的点睛之笔。词中的“斜风”与“细雨”,不是各自独立的,也不仅是二者互衬的,而是与前面所写的“山”“鹭”“桃花”“流水”“鳜鱼”“箬笠”“蓑衣”“白”“飞”“肥”“青”“绿”这些词语中蕴含着的物与景、动与静、远与近、高与低、色与声等,有机地融合在一起,绘成一幅渔翁烟波垂钓图,奏出一组山水共鸣交响乐。这首《渔歌子》全篇只有“不须归”3个字是直接抒情,其余都是通过写景隐喻作者思想感情的。所以,如果说“斜风细雨不须归”是点睛之笔,那“不须归”就是眼睛中那颗圆润而又闪着异样光彩的眸子!我查找到一些资料,得知鳜鱼这种鱼主要是捕食小鱼,春天时节肉就肥了,而晚上与早晨正是它们觅食的时间。所以,“不须归”3个字,是不是有意告诉读者,作者与他的好友决定,今天晚上就不回去了。再大胆猜测一下,这里的“归”字,作者也许另有寄托;是不是暗中寄托他此生将徜徉于山水之间,长期过隐逸生活,不再回到官场之中的心情呢?须知,作者是辞官出来的,如果他想回去,那是容易的。比如,他的挚友颜真卿就是大官,而且皇上也不会拒绝他回来。皇上曾赐给他奴、婢各一名,听他使唤。可他却给二人取名:男的叫“渔童”,女的叫“樵青”,还把二人配成夫妇;他也给自己起了一个号:“烟波钓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