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诗词名句心解
●陶潜“性本爱丘山”。谁又能不爱丘山?采菊筑篱,两袖清风;植树拾柴,观日望月。这些都可了断“尘网”纷繁的牵扯。“尘网”为一种社会化的结体,人与人的制约与牵绊总是免不了的,由此烦恼也就来了。“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误”当是一种不情愿、不得已,事后的悔意。回归丘山,即回到生命自由的本源。陶潜的丘山,既是理想的“虚无”,又是生存的“实在”。此丘山,隐于人人心中,谁能说半个“不”字?
●“垂緌饮清露,流响出疏桐。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虞世南的这首《蝉》,事理虽平常,但却耐人寻味。刚正、耿直、俭朴的虞世南,借蝉声吐露了自己的心声。为官正直,从无阿谀,一直是个一般僚属,直至遇到唐太宗李世民,他才算遇上了真正欣赏自己的人。唐太宗看重这位老臣,七十岁了也让他留在自己身边,不允其告老怀乡。此诗,虞世南写出了蝉的品格。唐太宗称赏这首诗,亦即称赏虞世南的真才实学和其清正的品格。
●古人送别的诗很多。山高水长,路途漫漫,因交通不便,一别不知何时才能再相逢。惜别往往使得送别之诗情深意长。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中的“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既是对自己的释怀,也是对远行人的安慰。其情不能不说不深,其意不能不说不长。
●“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王勃在滕王阁上远眺,以高写低。“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杜甫仰视泰山,以低写高。二者虽视角不同,但皆为大气象,皆为抒情妙品。前者景象宏阔,后者志向高远。
●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内容为男女间的离别与相思。诗虽写的洋洋洒洒,但关键处只有两句。一为:“江畔何人初见月?”一为:“江月何年初照人?”这两句都是人生的终极追问。问是问了,然而谁能作答?
●古诗中写到月的甚多。张九龄的“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一句甚佳,诗意寥廓、邈远,且天下皆为同一怀抱,难得。杜甫的“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亦堪称思乡之绝唱。
●孟浩然的才华与性情犹如他的名字一般。尽管求仕不得,最终归居故园,但他盛名在外,朋友往来不断,并不寂寞。王维为他画像,李白赠诗与他:“高山安可仰,徒此缉清芬。”至今他的“春眠不觉晓”,也是国人熟悉到随口即能背诵的一首诗。他写的《过故人庄》中的田园生活令人陶醉:“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绿树村边合,青山廓外斜。开筵面场圃,把酒话桑麻。”结尾的“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是对田园的久久不舍与眷恋。诗人享受了诗意的生活,这是值得庆幸的。孟浩然辞世后不到十年,官方便编定了他的诗集,这更是值得庆幸的。
●王之涣的诗在唐代就制曲传唱,名动一时。至今他的两首诗仍脍炙人口。《登鹳雀楼》:“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凉州词》:“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此等水平,其诗没有理由不传世多多。不知何故,《全唐诗》仅存王之涣诗六首,颇遗憾。
●“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春天是由剪刀裁出来的,借柳叶而发奇想,却贴切、自然。此即诗的想象,此即贺知章也。
●“望”而得诗,尤显古人情怀。望是有距离的,此中既有岁月流转,也有时事变换。一望之中,寄予和抒发并存。祖咏的《望蓟门》能望得“客心惊”(燕台一望客心惊),是因为“笳鼓喧喧汉将营”,边陲战事阴云笼罩。他在诗的最后直抒胸臆:“少小虽非投笔吏,论功还欲请长缨。”这一望,豪气顿生。此诗中间还有四句,窃以为,有这前后两两相合的四句,已然是一首好诗。相比而言,祖咏的《终南山望余雪》,就望的平静得多了。在平静的描写中,让人感同身受,也绝非一般。试看:“终南阴岭秀,积雪浮云端。林表明霁色,城中增暮寒。”
●“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二诗均出自王维。虽景致迥异,但心情如一,皆静美。静美,大美也。
《宣和画谱》称王维的画“出于天性,不必以画拘,盖生而知之者”。王维的诗又何尝不是如此?“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才高格逸,叹之无语。
●李白“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李白的敬亭山是处在“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的氛围里的,不然不会“相看两不厌”。此诗既“有我”,也“无我”。从我看山,到山看我,直至物我两忘,人与山融为一体。王国维的“有我之境”与“无我之境”,两厢独立着说,其实二者也可打通。打通,超拔也精妙也。敬亭山一诗便是例证。
●“白也诗无敌,飘然思不群。”杜甫赞李白之句。诗人有其各自欣赏之人之诗。李白也如此,他赞赏谢灵运。杜甫赞赏李白的才情之高、胸襟之大,无人匹敌,无指其他。“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无论忧愁还是跌宕,李白的抒发都是率真和快意的,而且大都意尽。意尽,为写诗之最难。
●“云想衣裳花想容”,李白太可爱了,竟有这等神来之笔。云和花都应该拥抱一下李白,杨贵妃也应该的。也许贵妃就真的拥抱了。唐玄宗“赐锦还乡”,李白“体面”地离开了兴庆宫,走了。此时的云,想李白;此时的花,也在想。李白的沉郁用旷达释放,如“今朝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杜甫的旷达用沉郁收敛,如“痛饮狂歌空度日,飞扬跋扈为谁雄”。无论沉郁还是旷达,李白和杜甫都有一颗超然之心,由此才有真性情。
●从三吏三别到茅屋为秋风所破,眼见的与己身的困苦,杜甫的心是悲凉的,诗写得凄婉。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安史之乱即将结束之时,杜甫的心立时激荡,一扫忧国忧民的惆怅,一下变得快人快语了:“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岑参有着出塞戍边征战的生活经历。“将军金甲夜不脱,半夜行军戈相拨,风头如刀面如割。”无此经历,谁能写出这样的诗?在边疆途中,逢入京使,岑参深情地写道:“故园东望路漫漫,双袖龙钟泪不干。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出塞戍边征战的经历,令岑参的边塞诗在唐代独树一帜。
●除农事,其他劳动题材的诗在古诗中很少。李白有一首写冶炼工人的:“炉火照天地,红星乱紫烟。赧郎明月夜,歌曲动寒川。”炉火正旺,映红了脸庞的工人歌声阵阵,紫烟弥漫、红星四溅,寒夜里一派火热的劳动景象。胡令能在另一首诗里赞美了绣女:“日暮堂前花蕊娇,争拈小笔上床描。绣成安向小园里,引得黄莺下柳条。”胡令能生平事迹不可考,只知是一个手工艺人。绣架上的花蕊绣品放到小园里,竟引得黄莺从柳条上飞了过来。因为相通的劳动,其描写栩栩如生。两首诗,冶炼工人刚劲,绣女雅致,一动一静,呈现出劳动与生活的至美。
●“打起黄莺儿,莫教枝上啼。啼时惊妾梦,不得到辽西。”唐代的诗已经很口语了,但绝不“口水”。这是朴素的简洁,语言功底颇深,且写的是一种人生景致。今日之标榜的“口语诗”,多皮毛芜杂,唾沫星子飞蹿而已,好的稀少。
●李贺用功,诗的表现大多让人觉得“用力”不小,少了些自然天成的味道,但《致酒行》中的“我有迷魂招不得,雄鸡一声天下白”,一吐郁闷,气概非凡,让人过目不忘。叹诗人二十七岁辞世。后世对其诗注本多多,幸耶?不幸?
●意境者,境在先。境精绝,意自然生。柳宗元深谙此道。“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那孤独的钓翁,实政治上失意的柳宗元自喻也。
●韩愈的诗用词和想象多“厚重”,诗意也显得“寡淡”。他的诗虽语意轻巧者不多,但也不是没有。“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不仅轻巧,且韵味十足。
●亲情缠绵之诗,首推张籍的《秋思》。早年困顿的生活,予人世暖凉之敏感,虽后来进士谋得低微官职,本色却一直未变。时内忧外患,秋风又至,当添衣之时,张籍在洛阳城里便想起了家乡的亲人。写一封家书吧,叮咛复叮咛、惦念复惦念,一再补充,要说的话却一时难尽。“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此情此景,无人不为之动容。白居易赞张籍的诗“未尝著空文”,的确如此。
●表面平淡无奇,内里却有真滋味,生活场景鲜活如在眼前,此等在唐诗中亦鲜见。王建的《新嫁娘词》便是鲜见中的佳例:“三日入厨下,洗手作羹汤。未谙姑食性,先遣小姑尝。”小姑是知道婆婆的口味的,而新娘不知,所以新娘先让小姑尝尝她做的羹汤是不是合婆婆的口味。一家人的其乐融融,跃然纸上。
●被贬离长安,又被召回京城,却因作诗“玄都观里桃千树,尽是刘郎去后栽”,再遭贬逐。暗讽那些一味攀附权贵的新贵,明知结果,但还是以诗发心声,朋友柳宗元说他“自取之”。这就是刘禹锡。自此过了十四年,刘禹锡重被召还,其间皇帝换了三个。他再游玄都观:“百亩中庭半是苔,桃花净尽菜花开。种桃道士归何处,前度刘郎今又来。”诗人是有脊梁的。依然故我,这就是“吹尽黄沙始到金”的刘禹锡。
●古诗中,感时忧世、咏物抒怀、唱和叙情的佳作多多。偶见平淡之中露峭拔的,即如贾岛的《剑客》所示:“十年磨一剑,霜刃未曾试。今日把示君,谁有不平事?”
●有平常之心,才可能关爱平常之人。唐代诗人一生为官,平常心伴其终身者,不在少数。秉良知持己见,不殚精竭虑蹿走于仕途的,也大有人在。白居易便是其中之一。且看他《夏日》一诗中的平常心:“东窗晚无热,北户凉有风。尽日坐复卧,不离一室中。中心本无系,亦与出门同。”《晚春沽酒》更是这样写道:“百花落如雪,两鬓垂作丝。春去有来日,我老无少时。人生待富贵,为乐常苦迟。不如贫贱日,随分开愁眉。卖我所乘马,典我旧朝衣。尽将沽酒饮,酩酊步行归。名姓日隐晦,形骸日变衰。醉卧黄公肆,人知我是谁?”
●《琵琶行》宜五十岁左右读。时世事皆染,滋味遍尝,“此时无声胜有声”,“相逢何必曾相识”等读来才真真摇人心旌。《琵琶行》宜反复读,读一遍呼吸深一次,其哀怨、其愁绪、其暖意,与暮迟的脚步十分合拍。
●真才子的杜牧,不愧其风流。一位对兵法、财赋、治乱等颇有研究的希望有所作为的人,失意于扬州,流连于二十四桥,青楼放浪,最终恍若一梦。相对于反思自己,杜牧更多的在于反思历史和现实社会——“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月明更想桓伊在,一笛闻吹出塞愁。”秦淮河畔酒楼歌女在唱历史上的亡国之曲《后庭花》,而那些买唱迷醉的豪贵却浑然不觉——“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杜牧是一位反思诗人,是一位自省式的反思诗人。
●老来忆年少,不哀叹、不争胜,如令狐楚诗中所言:“少小边城贯放狂,骣骑蕃马射黄羊。如今年老无筋力,犹倚营门数雁行。”自有一番平和心境,亦是人生好享受。
●李商隐乐游原上的一声叹息,将人生况味倾尽。俯望长安,无限好的夕阳还映衬着一片繁华,而黄昏的静寂与生命的落寞是何等相像。如果说晚唐李商隐乐游原上的叹息还有夕阳的映照,那么盛唐陈子昂幽州台上的长叹则望尽四海,凭空而来。天地悠悠,苍茫中的一串清泪或许就是一串夕阳。无论汉宣帝还是燕昭王,都是过客,而乐游原和幽州台上的长叹,千年过后,仍声声不绝。感人者,乃未了之情,乃襟抱。
●“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或言爱情,或有其他寄托,此诗设象立意高绝,情感深而沉、厚而重,句句泣血。后人以李白之名夸赞李商隐,不为过也。
●无坦荡澄明之胸怀,无以真正亲近自然,更无以写好自然。唐宋许多诗人对待自然就像对待自己的挚友亲朋。“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白云依静渚,芳草闭闲门。”“江流天地外,山色有无中。”“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只恐深夜花睡去,故烧高烛照红妆。”“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气势宏大与狭小均不失亲切,时节繁茂与凋敝皆不失温情。一石与一山同,一草与一树同,一溪与一河同。何谓境界?此也。
●宋代的一些诗,一如唐诗的淡雅俊朗。好诗皆避斧凿之痕,如范仲淹的《江上渔者》:“江上往来人,但爱鲈鱼美。君看一叶舟,出没风波里。”王安石的《泊船瓜洲》也是如此,自然畅达,明白如话:“京口瓜洲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饶节曾是北宋高官曾布的门客,后出家为僧,独享清静,他的诗另有一番滋味:“静中与世不相关,草木无情亦自闲。挽石枕头眠落叶,更无魂梦到人间。”唐代虞部郎中司空曙也想求得一份闲静,《江村即事》写道:“钓罢归来不系船,江村月落正堪眠。纵然一夜风吹去,只在芦花浅水边。”二诗有异曲同工之妙。
●苏轼“乌台诗案”出狱后,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后又被遣往汝州任团练副使。去汝州途中,他游览了庐山,写下了《题西林壁》一诗。其诗看似沉迷于庐山之美,实则暗指官场险恶叵测。“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此诗重在后一句。苏轼是清醒的,也是无奈的。
●李清照半生颠沛流离,也曾在战乱中苦度岁月。虽为弱女子,但其才气与豪气即便须眉也难与其匹敌。“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字字铿锵,句句砰然,诗直指偏安的南宋朝廷——项羽这样的英雄,在哪?
●大诗人都有大胸怀,陆游便是其中之一。在临终之时写给儿子的诗中,其胸怀表露无遗。“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原本知道人一死一切都无所牵挂了,但山河破碎,这是父亲唯一放不下的长久的悲痛。一旦宋朝军队收复中原,家祭时你一定把这个消息告诉父亲啊!此诗读来让人肝肠寸断。
●人生亲情、友情不可缺,诗人尤重。缺之,活之无味。由此便不难理解纳兰性德的孤独。“万帐穹庐人醉,星影摇摇欲坠。旧梦隔狼河,又被河声搅碎。还睡,还睡。解道醒来无味。”感受更深切者,莫过于丧国之君李煜了。“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