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适的逆袭

那"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的豪情,那"城头站鼓声犹震,匣里金刀血未干"的壮烈,洋溢着盛唐的雄壮和奔放。

说起唐朝的繁荣与兴盛,大家一定知道唐朝是个文人辈出的朝代,李白杜甫不用多介绍,但今天小编想和你们介绍下边塞诗人--高适。

高适晚年被封为"渤海县侯,食邑七百户",也是唐代著名诗人中惟一被封侯的人,成为唐朝地位最显赫的诗人。

其实,高适的一生并非一帆风顺,甚至可以说一路坎坷,甚至是诗人中极其落魄的人。

那么,小编和你说说这位诗人的人生。

浪荡不羁为少年。同李白一样,高适从小就认为自己是天生,就该做大事,根本不屑于从小事做起。

京城拜官又无门。

弱冠之年,赴京求官,满怀信心,本以为靠着如苏秦、张仪这般三寸不烂之舌,便可以拜相封侯,有点天真却很可爱。

但却碰了一鼻子灰。又因为帝都生活费又这么高,你看那房价餐饮费,实在遭不住。高适想到城市套路深,那就去边塞吧。于是,北上蓟门,漫游燕赵,南下寓于淇上。但战事瞬息万变,竟然结束了,抱恨而归。

天宝八年(749年),在张九龄的弟弟张九皋引荐,高适被任命为封丘县尉。

这是高适第一份正式编制,终于入朝为官了,虽然只是个芝麻小官,毕竟有机会就是好事,本准备好好把握,发挥才智,然而每日"拜迎长官"还要忍受"鞭挞黎庶"的精神折磨,此时的高适想到陶渊明的经历,没多久就辞官了。

走进官场的高适,总觉得这与自己的理想和现实格格不入,与好友痛饮几日,一路西去。此前他还写过《别董大二首》,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何尝不是写给自己呢?

直到六十一岁,高适任刑部侍郎,转散骑常侍,进封渤海县侯。

高适的个人声望,在封侯这一年,达到了顶点。

细数高适先后十三年内,四次出塞,到过西北和西南,可谓足迹遍布祖国大地。他"以诗人为戎帅"曾率军在前线作战,参与平定"安史之乱",见证了开元、天宝全盛,也目睹了王朝的衰落残败。

正因为这般经历,赋予了他"永愿拯刍荛"的崇高社会责任感、"万里不惜死"的爱国激情、"他日云霄万里云"的豪情壮志和"抚剑悲歌对秋草"的忧患意识。

就如那句话,人的经历没有对错,你走的每一步都算数,也正因为丰富的边塞经历,高适才能写出这么多优秀的边塞诗!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