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着东坡游广东(第17辑)鬼神之事

跟着东坡游广东(第17辑)

作者:王龙海

鬼神之事

蒲涧寺回来,次日便是冬至。

广东人是最看重冬至节的,称之“冬大过年”“小年”,过冬的仪式、食物比外地更讲究。这倒是让苏轼这位北方人意外,没有冬天的广州,何以如此重视冬至呢?他想,应该和这里的农时、季风、外贸有关。北方秋收后,重视过中秋节;而岭南酷热,多季种植,秋收的时节就在冬至前。冬至前后,南海季风变换,这天的天象、气候,对来年的影响很大,谚语说,“冬节夜最长,难得到天光”“冬至出日头,过年冻死牛”。而气候、天象都是神灵掌握着。因此广州人过冬至,首先是要敬神明、拜祖先,再次是大开胃口,第三是慰劳耕牛、驱赶老鼠。

苏轼凌晨起床,感觉身体清朗好转,照例看书、整理行程资料、写信。此时天色已明,苏过、张惠蒙早起在做功课,寺院里的僧人、居士开始忙碌起来。

前文说到光孝寺历史悠久,高僧辈出,中外佛学收藏丰富。宋代以前就有昙摩耶舍、求那罗跋陀、智药三藏、达摩始祖、惠能六祖、印宗法师、波罗末陀、鉴真等在此讲法,寺院经楼各种经书堆积如山,《佛阿毗昙经》《金刚经》《无上依经》《佛性论》等印制精美,加上文人墨客的各种题铭,使得光孝寺成了名副其实的宝藏。在黄巢(1)和侬智高等历次战乱中,僧侣们奋不顾身保护经藏,经书才大部分被保留下来。苏轼从寺庙借来不少佛经,认真研读。

要到斋饭时辰,苏轼边踱步到中院,绕着菩提树转圈、摩腹、行气,这也是他和弟弟常用的内养之法。菩提非中土树种,方丈曾特意介绍过这棵不同寻常的菩提树:梁代天监元年,智药三藏自西天竺来到广州,将这棵菩提树种在此处,并说了一句高深莫测的谶语:

“后一百七十年,有肉身菩萨于此树下,开演上乘。”

后来惠能在此出家,在祝圣殿里传法,刚好应证了智药的预言。苏轼想起来米芾有块匾额挂在此殿,上次没来得及欣赏,于是移步旁边的祝圣殿。

米芾虽然一直做小官,但是苏轼很看重他,两人亲密无间。苏轼成名早,官阶、文名比米芾大得多,在贬官黄州时,米芾绕道来访,苏轼就对其悉心指导。后来米芾书法突飞猛进,其书体刚毅、奔放,深得苏轼“尚意”精髓,在大宋书坛别树一帜。

米芾为光孝寺祝圣殿书写的“三世佛名”四字,雄劲脱俗,不愧“米癫”的雅号。襄阳米芾的字让苏轼如见故友。

冬至的第一美食便是用新鲜的糯米做咸汤圆。法性寺早餐也是汤圆(汤团),里面居然是苹果、豆沙、萝卜丝做的馅,风味独特。

苏轼记住和乐著的约定,匆匆吃过早饭,便带着苏过、张惠蒙去天庆观。王朝云和两个佣人去蕃坊,也同路出门。她们看完稀奇,计划购买些便宜的洋货,送许昌、宜兴的家眷、亲戚。

天庆观在蕃坊和光孝寺之间,三地挨得很近。天庆观其实就在光孝寺南面街(今光孝路)东侧。出光孝寺南门,就看见天庆观张灯结彩,人潮涌动。

谭通判、程推官、乐著等官员一早就去圣祖殿祭拜,这时完成了仪式,从里面出来,在大门外的牌坊下等候。大家见过礼,便开始游览。

和北方寺院大门摆放狮子不同,天庆观的是麒麟。

麒麟名列“四灵”(2)之首,是道教的瑞兽,据说温和、长寿,还可以送子、保皇帝子孙万代。和麒麟有关的典故,必是祥瑞之词。本地人也用琪琳指代天庆观。

宋代天庆观在广州三城中位置图

乐著说天庆观是番邦赞助修建,前面有《重修天庆观记》(3)碑,里面就记载了修建天庆观的经过。番邦出资修建天庆观的故事,苏轼听多个朋友讲过,但是在广州城里要修建起这么一大片建筑,也是十分困难的事情。

一行人站在一人多高的巨大黑色石碑前,仔细阅读碑文。碑上面铭刻的正是爪洼国出钱赞助重建天庆观的故事。

天庆观作为大宋第一的官办道观,广州府衙没出钱,反而让外国人来投资完成,这离奇的故事就记在石碑上。天庆观被烧毁后,15年一直是废墟。

宋英宗治平年间(1064-1067),在苏轼从凤翔返回京城后这段时间,三佛齐国“地主都首领”(大国王)地华迦罗派使者智啰啰到大宋朝贡,在南海遇到暴风,差点船毁人亡。在惊天海浪中,智啰啰仿佛看见一白发老翁站在云端作法,于是风浪逐渐平息。

智啰啰一行惊魂未定,抵达广州,经过天庆观废墟时,发现废墟中的太上老君和海上的白发老翁一模一样,赶紧叩头感谢神灵保佑。回国后,智啰啰将神灵保佑的事情禀报了领主地华迦罗。领主大喜,出资四十万贯重修天庆观。地华伽罗还在番禺龟塘、清远莲塘庄、南海龙湾等地,购买大量田产供养道观。

北宋重修天庆观记碑(拓片)

苏轼见碑文行楷流畅,非等闲之辈书写,可惜未落款,不知撰者名号。最后的落款是“宋元丰二年天庆观主持何德顺立”。

进了大门,依次是三清殿、圣祖殿、北极殿、宝诏堂、御书阁、钟楼、鼓楼、斋厅等建筑依次摆开,涣若宫阙,规模宏大。几个殿堂里的天帝像、天尊像、赵玄朗像,制作精美,堪称岭南道观之翘楚。

苏轼幼年在眉山天庆观读书,也看见过打醮的盛会,但是不明究竟。进入仕途才知道,宋真宗连做梦都是做政治梦:保佑赵家千秋万代。因为天书都是天神和赵玄朗等所赐,故此将赵家先祖和太上老君一同供奉,地位当然比太上老君还高。

三清殿老子像前牌位上写着唬人的“太上老君、混元上德皇帝”,这是宋真宗御封的道教始祖。在圣祖殿赵玄朗夫妇面前有两个牌位,一个是“圣祖上灵高道九天司命保生天尊大帝”,一个为“元天大圣后”,更是惊世骇俗。赵玄朗据说是赵家天子的先祖,但是至今没搞清楚是秦代还是黄帝时期。苏轼见过不少赵玄朗的画像,有身着龙袍的,有武将打扮,有仙翁装束,相貌更是千差万别,显然不是同一个人。时人笼而统之曰“赵真君”,把天庆观叫做圣祖殿(观)。不过直到一千多年后,我们还是没搞清楚赵玄朗的身份,多戏说他们是赵匡胤的父母。其实赵匡胤的父亲叫赵弘殷,不是秦朝人,更不是三皇五帝时的人,有关赵玄朗的故事,都是文人奉承杜撰。

古代皇帝得到天书是惊天动地的大事,政治气息很浓,傻子都知道该怎么回答这个作业,何况王公大臣、各地官吏、文人举子这些人精了。他们闻风而动,不是上文歌颂,就是奏报祥瑞,不停发挥、完善,道观趁机大搞基建。就连名震天下的大文学家晏殊、柳永等等,都不得不写下大量称赞天书的诗篇。

宋真宗痴迷道教,后来更有甚者宋徽宗。元朝灭了南宋后,禁止各地天庆观纪念赵家皇帝,于是赵玄朗改头换面,变成人人喜欢的财神赵公明。宋真宗、宋徽宗要知道自己的祖先“皇帝”,居然被我们改造为手上时刻拿着元宝还赔笑脸的大神,估计要气疯。

说到底,天庆观是赵氏的家庙,不是传统意义上的道观。广州官府在冬至必须祭拜赵家的祖先皇帝。三佛齐国使者如果真的“看见”白发仙翁,并附会到天庆观上来,无疑是一次成功的外交。元丰二年(1079),天庆观竣工后,朝廷封地华伽罗为“保顺慕化大将军”,赐何德顺为崇道大师(1098)。有大将军的头衔,爪哇岛的商业更是欣欣向荣,赚了大宋和西洋数以亿计的财富。

历史和现实,越宣扬为辉煌的时候,越是荒诞离谱。

宝诏堂里供奉的是诏令修天庆观的圣旨、宋真宗的《大中祥符颂》《真游颂》。这当然不是原来的旧物,而是道观修好后,人们从其他地方抄来的。一番装裱,立刻气象庄严,被当作神物。“真游”就是神游,是天人交汇的最高境界,当然大宋只有宋真宗才有这个本事。每年他都要在大殿里设坛,自己办醮,时间有时长达49天。这段时间,宋真宗并不是无所事事,除了遵守道教的清规,还写下了60首《步虚词》,记载自己在“外太空”和神仙发朋友圈的感受。80年前的旧物极少,道观找来这些手抄本也费尽了心力,也另修建御书阁展示。有皇帝的圣旨、御笔诗文,还有皇帝的“仙人板板”,广州的大小官吏谁敢不来磕头?士农工商没谁见过4600里外京城的皇帝,但是能够瞻仰皇帝的诗文也算是得近天颜了。

“醮”本意是指阴阳、天地相通,故除了指男女婚配的意思外,还有人神跨界交友的含义。醮从道教的活动,扩展到僧道诸教设坛祭神(菩萨),各地什么火神、海神(海龙王)、瘟神(驱瘴气)、药神(药王)……都成了祭祀的对象。岭南人自古好尚鬼神,天庆观“立冬打醮”这样重要的祭神、请神活动,吸引了大批的官民参加。

头天大家沐浴、打扫、准备,冬至一早,州县官吏就已经给太上老君、赵玄朗等诸神上祭品、礼器、香烛,献祝词,苏轼来时正在升坛作法,是打醮盛会的高潮部分。天庆观祭祀的不是小神仙,而是玉皇大帝和赵家先祖,所以排场是第一宏达。

祭坛搭建在大殿前面的空地上,高三丈有余,台下四周按照天上星宿的位置,设置高大的五色彩旗、符幡,海风吹来,旗幡猎猎,如神灵驾到。人在其中,不免瑟瑟畏惧。

三通钟声过后,全场上万人一片寂静。只见一老道被簇拥登台,四下道士按方位、持法器守定。老道拜舞、念咒、化符后,台上台下的道士各自操练起来,台后众乐齐鸣,突然数道火光冲天而起,直奔云霄。道士端坐在烟雾中,闭目喃喃不停。

台下众人正伸长脖子,如痴如醉。这时鼓乐停止,风停旗歇。正在大家懵懵懂懂之际,鼓楼的巨声响起。台后有道士高呼:“吉时已到,天神降临。风调雨顺、国泰民安。”

听说天神请到了,大家爆发出欢呼声。

刚才台上作法的就是何道长。他换好衣服,出来见苏轼、谭通判、程天侔、乐著等官员,大家祝贺他设醮成功。

何道长说,神仙已降在内室,不妨大家去拜拜。这个举动倒让苏轼意外,鬼神嘛不过是人事,凡是鬼神之事,一般都会半遮半掩,怎么会主动邀请大家一起去观看呢?带着好奇和疑问,大家来到后院,其中一室空空,即是请神仙的居所。随即道童焚香,升起帷幔,关闭室门。众人屏住呼吸,唯恐惊扰仙人。不久,听到室内有珠佩声响,何道长低声询问是哪路神仙。

室内一女声婉转,“自言女仙也”(苏轼原话),询问来年年景,都是大吉大利,大家脸上舒展开来。女仙说你们中才子很多,自己也喜好诗赋。于是立刻口诵一诗,苏轼见诗句超逸绝尘,非寻常人可为,心中疑惑顿解,能够口诵成章的女子,至少是才气、胆识过人的了。

在大家的交口称赞中,何道长高兴极了,邀请苏轼等几人到客堂喝茶。乐著说明来意,道长见眼前的人竟是苏学士,立刻肃然起敬。谦虚说:“刚才的事情,倒是班门弄斧了。”

苏轼说:“鬼神也好生、劝善。设坛打醮,在岭南乃是顺从民意的善举。”

两人会心大笑。拜神祈雨的事情,苏轼也常干。干旱时节,朝廷还要下旨安排,因此是官员的职责。在凤翔他祈雨时,在返回路上就下起了倾盆大雨。在颍州时,他身体不适,还特地派二儿子苏迨与陈履常去祷雨,当天就大雨倾盆,缓解了严重的旱灾。次日苏轼高兴了,提笔写诗、文纪念,这就是《颍州祷雨帖》。

苏轼《祷雨帖》(局部,1091)

古代岭南生活条件极为艰苦,山民渔猎而生,不事耕种,无五谷稻米,故广东号称“粤”,粤者无米也(4)。秦朝大军征服岭南时,不得不耗费巨大力量先修建灵渠,连通湘江的源头海洋河和漓江源头大溶江,为军队提供后勤。秦以后岭南历代官府,都鼓励大家耕种,可是收效甚微。靠天吃饭自然时常挨饿,人们连地上蛇虫,水里龟蚌,山里猴子都要捕食。再没有吃的,就外出抢劫、袭击官府。所以岭南自来民风狂野彪悍,让官府头痛不已。

到了晋代,道教兴起,广州刺史吴修在到任时,虚构五位仙人骑着羊,背着谷穗降临府厅堂故事。一时引起轰动,于是周边少数民族开始接受春播秋收、禽畜饲养。岭南人为纪念此事,在广州修建了五仙观(4),观里祭祀五仙、五羊石像。五仙又被广东人尊为“谷神”。因“五仙骑羊赠稻穗”的故事,广州又名“羊城”“五羊城”“穗”。

李群玉曾写诗:

五仙骑五羊,何代降兹乡。

涧有尧时韭,山余禹代粮。

楼台笼海色,草树羡天香。

吟啸秋光里,浮溟兴甚长。

(《登蒲涧寺后二岩三首》之一)

苏轼见过不少神道之事,离奇的如民间的箕帚神、紫姑神等等,虽神气活现,但不过另有蹊跷机关罢了。

道长又给苏轼望闻问切一番,说只是“心火”“劳累”而已,不是瘴疠所侵,注意休息、导引即可。得知苏轼即将去惠州,说自己好友、罗浮山道长邓守安,精熟《黄庭经》等典籍,擅长炼丹制药,对防瘴、养生造诣颇深,可以去见见。苏轼见道长修为深厚,又询问陈绎故事,回答和乐著相类,于是信了他被诬陷的事。

苏轼言及道观茶水不好,道长说:“这里原是海滩,故没有泉水。我们都习惯喝这种盐碱茶了。”

苏轼说:“我观广州地势,道观紧挨着法性寺,那里有达摩泉,想必此地也有泉脉。”

何道长说,可不是这个道理?但是不仅我这里挖不出甜水井,就是这广州城里,上百水井基本上都是盐碱水。冬春少雨季节,海水浸入,更是苦涩难言。苏轼想想20多里地外的濂泉,那不是绝佳的饮水源?可是单凭一个小小的道观,是无法引水到城里,这个工程是比较浩大的。

几位在内堂的都是府署官员,个个才学过人。道观摆出文房四宝,热情招待。苏轼本不想在天庆观留墨的,看见乐著写诗赞誉打醮盛会,经不住大家怂恿,于是写下四句七言

“浊世纷纷肯下临,梦寻飞步五云深。无因上到通明殿,只许微闻玉佩音。”

这便是《次韵乐著作天庆观醮》。

苏轼离开天庆观后,何道长一直关心其建康。就是苏轼贬官海南后,两人信件来往不少。苏轼在海南写的杂文《东坡志林.忆太白诗二首》中还称赞何德顺:“崇道好事喜客,多与贤士大夫为游,其必有以致之也哉?”1097年苏轼去海南时,路过广州,还亲自为道观选址挖井,写下《众妙堂记》。1100年,路过广州,又抄录《黄庭经》相赠。

注:

1、黄巢起义败军曾溃逃江南、惠州、广州,一路烧杀抢掠,对广州等地的破坏极大。

2、麒麟的龙头,鹿身,长满麒甲,尾毛卷须。《礼记·礼运》:“麟、凤、龟、龙,谓之四灵。” 在广州,也把麒麟写作“琪琳”。

3、《重修天庆观记碑》高1.78米,宽1.20米,黑色大理石制作,碑文为行书,撰者无款,现藏广州博物馆。

4、《说文》载:粤,于也。审慎之词也。(音)从于,(意)从菜,会意。无米之说故为笔者意会。

5、五仙观曾多次迁建,宋代在十贤坊(今广东省财政厅一带)。五仙传说,还有周夷王时代版本。

编辑:苏耿仁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