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秦文学》王德明:【尖椒干豆腐】(散文)
尖椒干豆腐
文/王德明
日子一天天游走,往事却日渐清晰,尤其是经过的一些事,吃过的一些东西。在我的小时候,最爱吃的莫过于尖椒干豆腐。
尖椒干豆腐的传统做法是把干豆腐切成菱形块,与尖椒快火爆炒,让干豆腐中和掉尖椒的辛辣。用淀粉勾芡,使尖椒干豆腐色彩鲜艳,且入口嫩滑。蒜沫收汤,膨化干豆腐的香味。因为干豆腐中含有丰富的蛋白质和氨基酸,营养价值很高。特别是其中的卵磷脂,可除去附在血管壁上的胆固醇,防止血管硬化,预防心血管疾病,又增加了尖椒干豆腐的心理预期。
尖椒干豆腐是一道以干豆腐、尖椒为主要原料制作而成的菜品,是东北人的一道传统名菜,是一道大众菜肴,东北人戏称其为“国菜”。
由于我的老家盛产大豆,制作的干豆腐味道独特,十里八村享誉在外。豆腐坊在村子的西头,平时村民们都是在这里用豆子来换豆腐。豆腐倌姓黄,头上戴着一副瓶子底做成的眼镜,脚下是一双掉了色脱了皮的旧皮鞋,这种打扮在村里也是独一无二的。据说他是国民党的少校军医,解放后来村里接受监督改造,除了做豆腐他也给村民们看病。黄豆腐倌是一个爱琢磨的人,做的豆腐与别人的不一样,大豆腐嫩而筋道,干豆腐薄而耐嚼,村里人都喜欢吃他做的豆腐。交村里监督改造以后,他的医术也得到了村民们的认可,只要病人有要求,无论白天还是黑夜,他拎上药箱就出诊,从未失手过。
俗话说,好过的年难过的春。按照农村人的习俗,入冬以后都要到村里的粉坊换粉条,到豆腐坊换豆腐,放到下屋里冻起来,这是一个冬天乃至过年的嚼果。但是春天,秋储的蔬菜吃完了,新的蔬菜没下来,除了咸菜大酱,豆腐则成了新宠。
农村人勤劳,集体经济的时候,村民有自留地,有房前屋后的小园子,都可以种一些豆子,换豆腐吃。家里有孩子的,甚或是家里女人勤快的,他们都会到集体的豆子地里去捡豆子。甚至是去捡老鼠窝里的豆子,都可以换豆腐吃。我刚上小学二年级的时候,学校组织捡豆子,那时候“文革”刚刚开始,老师留的作业就是写捡豆子的作文。我还清楚的记得,作文写到:“捡豆子累了,走不动了。突然想起了毛主席的教导,下定决心,不怕牺牲,排除万难,去争取胜利。身上增添了无穷的力量,就不觉得累了。”几十年后回想起这个故事,一个十来岁的孩子竟有这样的思考,我都深深地为时代而自豪。
在那个火红的年代,用豆子换豆腐是非常普遍的,包括粉坊、油坊、酒坊等,也都是物物交换。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一直以为,实现商品的使用价值和价值的交换过程是从以物易物的物物交换到以货币为媒介的交换的发展过程。物物交换的是“偶然的简单的价值形式”,人们为了解决交换过程中的困难,在长期交换的过程中逐渐地找到了解决问题的办法,这就是出现了一种特殊商品,即货币,从而进入以货币为媒介交换的“扩大的价值形式”。我曾经疑惑这种物物交换违背了马克思主义的社会形态论,直到小平同志的南巡讲话发表才让我茅塞顿开,马克思主义的一切理论都是发展的创新的。
自老黄接手以后,豆腐坊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业余时间变成了一个诊所。
那年的夏天,一个叫张奉先的社员在地里割麦子的时候突然肚子疼得满地打滚儿,村民赶紧跑到豆腐坊找到他。黄豆腐倌二话不说,拎着药箱从豆腐坊里跑到地里,让几个人把他按住,给他的肚子上打了一针麻药,拿出个手术刀就给张奉先的肚子剌了一个口子,把一个叫盲肠的东西剌下来。然后缝两针就算好了。当时,有人提出要送县医院,黄豆腐倌说这是“烂(阑)尾炎”,小手术,送到县里医院,医生都在乡下改造,小将们忙着活学活用,六十里山路,等送到县里人就死了。农村人质朴,都知道他犯过错误,是国民党保密局徐州外勤站的少校验尸官,专门和死人打交道,但是没有人歧视他,对他很尊重,逢年过节杀年猪都请他去喝酒,他也毫不犹豫地救了张奉先一条命。一切事物都是发展着、变化着的,也包括一个从旧社会走过来的人,这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
那年的秋天,“四人帮”歇菜了。专案组在审查南方局案件时,一个当事人提供了一份徐州地下交通站的秘密档案,并写出了他们当时地下工作的报告,他们的服务对象就是黄豆腐倌。后来,工作人员来找黄豆腐倌核实情况,大家才知道,黄豆腐倌是一个大人物,他是南方局派往军统局徐州站的一个特工人员,代号叫“蟋蟀”。“文革”结束后,县里安排他到县里的大医院去当医生,被他拒绝了。但补发的工资,他却全部留下来。他没有老婆,也没有什么亲人,村里就是他的一切。
冰天雪地之中,我和村里的知青一道参加了高考。就在要离开村子的那个时候,父亲特意预订了一板儿大豆腐和几斤干豆腐,请我的几位老师吃饭,感谢他们的付出。黄豆腐倌知道是要请老师喝酒后,非常高兴。他说他要露一手,让我一辈子都不会忘记老家的干豆腐。听了这话,我心头一热。那天,当我准备端着豆腐回家的时候,他的一只手放在了我的脑袋上,慈祥地轻轻地拍了一拍,说:“好小子,有出息。”
他的手像个女人的手,特别地软,准确地说比农村女人的手还要软。他干活儿的时候,总是戴着手套的。村里人知道他是一个大知识分子,见过大世面,这让我们农村人有了一个不好的概念,大人物都很怪异。他的手在我的头上轻轻地按了一按,我的心立即就融化了,能得到这样一位大人物的祝福,千斤重啊。
老家的尖椒干豆腐是天下第一美味,是因为它融入了黄豆腐倌的智慧和见识,把干豆腐放在书上能透过干豆腐看见书上的字。豆腐薄,筋道儿,但又糯软,颜色金黄。是因为它融入了母亲的感情,干豆腐要切成菱形块儿,尖椒也要切成菱形块儿。淀粉,我们农村叫粉面子,要土豆磨出的淀粉,农村自己造土豆粉,村里人在自留地里种土豆,到粉坊去换粉条、淀粉、粉耗子。要用凉水稀释淀粉,在干豆腐最恰到好处时,在烈火中泼到豆腐上。是因为它融入了我的记忆,我永远不能忘记那天的尖椒干豆腐,白色、绿色,晶莹剔透的样子,色彩鲜艳,味道鲜美,绿白相间,教导我清清白白做人。
尖椒干豆腐,揭示了社会的一般规律。在我们农村,谁家娶媳妇摆席,菜要搭配好,红烧肉、鸡、鱼、猪肉炖粉条,也要有毛菜。尖椒干豆腐就是毛菜,而毛菜也是有好坏之分的,社会分行业,岗位有轻重,菜也有贵贱。一家人一个团队都要有分工,都要有各色人等。
刚到城里,一切都凭票供应,粮食、肉蛋。买豆腐都要凭票,年轻人在一起议论说要消灭布票、粮票,却被人笑话成天方夜谭。十一届三中全会确立了全党的工作重心转移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基本路线,出现了一心一意谋发展的大好局面。需求决定了供给的积极性,肉蛋、豆腐的凭票供应很快便取消了,接着是粮食的凭票供应也取消了。取消凭票供应的意义,远远大于取消凭票供应的本身,它带给人们的是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以及对市场经济的渴望。凭票供应的取消,让我很不习惯。我去给亲戚起户口,找到粮食局起粮食关系,粮食局说没有粮食关系了,这让我很担心,是自己听错了,还是粮食局的人说错了,户口一旦迁过去没有粮食怎么办。
那一年,我到吉林的松原去看望一位老同志,在路边店里打间,要了一盘尖椒干豆腐,吃出了老家的味道。十四届三中全会明确了向市场经济体制转换的新要求,推动了市场经济的蓬勃发展,高架公路高速公路四通八达,高铁也走进了人们的生活。路边店、高速公路的休息站、从哈尔滨到沈阳的高铁餐车里都有卖尖椒干豆腐的,那是一种市场经济的味道。
后来,听说黄豆腐倌拒绝到县里医院当医生后,领导感觉很过意不去,就让他当了县政协的非驻会副主席。只是一个挂名,他没去,还是留在村里做豆腐,着紧蹦子的时候还给人看病。当年补发的工资,他全部捐给了村里,建了一个豆制品厂,帮助村民们发家致富。村长让他当豆制品厂的总经理,他摇了摇头,说他永远不会当什么官,技术是最好的伙食,他要继续他的密派。最有意思的是,他又填了一项爱好,那就是每次大豆腐揭开包布后,他都要切出一大块儿来,泼上一些大酱,给前来换豆腐的孩子们吃。物物交换,依然荡漾着马克思主义的味道,种下的却是人情,孩子们是不会忘记他的好的。
再后来,我们音讯皆无。
现在看来,尖椒干豆腐印在了我的记忆中,影响着我的生活,也印证着我们这个国家的命运。现在,豆腐走出了国门,来到世界各地,这是党的基本路线的功劳。老家的干豆腐好,好就好在它实实在在不掺假,好就好在它质朴无华,对待人,就像黄豆腐倌,也包括大多数的农村人,你会在平凡中见到他的密派。
注:密派:黑龙江方言,指特工。
文中插图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