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部《琅琊榜》3对父子,说明了这个道理:出身比努力更重要

《琅琊榜》塑造了很多父子形象,比如皇帝与誉王、比如言侯与豫津、比如长林王和他的两个儿子、比如林燮与林殊。父与子之间的传承,不仅仅是相貌、基因、性情的传承,更重要的是家风的传承。
而这份传承恰恰说明了我们无法忽视的一个道理:出身比努力更重要。
1、基因密码
《琅琊榜》第一季中,言侯与他的儿子豫津非常不亲近。
剧中用一个简单的镜头说明了这一点:豫津看到言侯的车马回来了,非常高兴地跑回家,问父亲要不要收拾屋子,而言侯却说他一会就走,豫津忍不住地失望。
在豫津的言谈中,也可以得知,赤焰军案之后,言侯很少回家,基本上都是在道观,性情孤僻、清冷。
而豫津这样跳脱的性格似乎一点也不像他。
可不管言侯还是夏江,都说豫津像极了年轻时的言侯。
言侯基本上没有管过豫津,可是豫津却依然活成了言侯的模样,这靠的就是基因里的传承。
在梅长苏的开导下,言侯逐渐跟豫津亲近起来。俩个人交心之后,发现彼此的想法更一致了。
他们都有开阔的心胸,所以豫津才会在知道了父亲与梅长苏谋划的事情之后说:京城这股乱流流向哪里都无所谓,我们能够把握的,唯有此心而已。
言侯选择帮助靖王,豫津也非常支持。
甚至在更早的时候,他就看透,梅长苏帮的不是誉王。
这份聪慧、这份心胸,是基因里带的,是言氏一族三代帝师的血脉中流传下来的。
所以,他们父子之间,无需多言,默契已然存在。
2、家学传承
《琅琊榜之风起长林》中,有这样一个细节。
萧平旌虽然学艺于琅琊阁,但是他对战场的推演胜于常人。他自己也说过,只要给他的战场奏报足够详细,他基本上能够推算出战场的每一个细节,甚至敌我双方的用兵意图。
而这一点,显然萧元启做不到。
萧平章死后,虽然他们两个人一起去边疆锻炼,可是萧平旌通过敌人的动向就能够轻而易举地推算出他们接下来的动作,萧元启却一概不知。
后来,他回京特意向萧庭生请教之后,才恍然大悟。
萧庭生的指点应该非常有帮助,否则他也不会在临死之前还特意提到。
所以,萧庭生这一对父子之间传承的,就是家学。
萧庭生在沙场驰骋数十年,自然积累了丰厚的经验,于是他就把自己这些经验作为家学的传承,从小就熏陶平章和平旌这两个人。
这两个从小就被这些知识熏陶,又能学到旁人无法窥探的机密,自然在领军打仗上胜于常人。
虽然后来平旌去琅琊阁学艺,但是年少时的知识并不是白学的。
他虽然没有平章优秀,但是领兵打仗、战略部署,也比一般人要强得多。
古代对皇子的培养也非常重视,而很多皇子也确实见识高于一般人,那是因为他们受父亲的影响,经常站在那个角度去考虑问题。
其实,观察我们身边人也会发现,很多父母从事什么职业,孩子也会选择差不多的职业,而且他们还都做得不错。
这就是因为言传身教的结果。
我们无形中都在影响着自己的孩子。影响着他们的选择、他们的认知以及他们将来的人生走向。
3、精神传承
梅长苏代表的是一种精神,赤焰军的精神。
梅长苏的父亲林燮虽然只活在大家的台词中,但是我们从中可以窥探出他的性格。
林燮,年轻时飞扬跳脱,所以才会救了被人欺负的静妃,所以才会上琅琊阁与老阁主打了三天三夜。
他一身正气,所以根本不知道皇帝娶了滑族玲珑公主的事,只以为是滑族背叛在先,所以听从皇帝的命令灭了滑族。
如果他知道皇帝与玲珑公主那些事,他必然是不会如此做的。
他跟言侯一样,都有一颗大义之心。
梅长苏还是林殊时,像极了年轻时的林燮,成了金陵城里最明亮的少年。
可是林殊最后变成了梅长苏。
虽然他不能上马弯弓,虽然他不能驰骋沙场,但是他却依然可以纵横捭阖,匡扶社稷。
他们的心从未变过。
林氏一族虽然遭此冤屈,对家国的守护责任感从未变过。
这就是精神的传承。
这份家族精神,早就深深地刻在骨子里,他们不会变,甚至在梅长苏的影响下,还催生出了萧庭生这一家人的忠烈。
有时候,出身真的比努力更重要,因为几代人累积起来的经验以及他们的教育,不是一个白手起家的人可以比拟的。
这也是为什么我们看到有些暴发户的素质差强人意的原因。
我们重视孩子的教育,更需要重视家族文化的传承。
因为这个比知识和金钱更为重要。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