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浒传》里的三位父母官,解释了何为“官逼民反”

作者:我方特邀作者刘樱姝

古典名著《水浒传》,一大重要主题,正是“官逼民反”。

但比起那些好汉们,各个被“逼上梁山”的悲催经历来,更能解释“官逼民反”意思的,当属《水浒传》里的另一个“光彩群体”:父母官们。

古代社会,治理一方民事的官员,通常被尊称为“父母官”。因为那个年代,百姓是“子民”,地方官们当然就是为“子民”做主的“父母”角色。对于历代王朝来说,“子民”们的幸福指数如何?“造反”的风险系数有多大?直接挂钩的,就是“父母官”们的工作水平。

放在贪官恶官云集的《水浒传》里,各色的父母官也极多。而下面三位“坑子民”的典型父母官,就能生动说明:水浒世界里,那东南西北反军四起的场面,究竟是怎么“坑”出来的。

一、 郓城知县时文彬:清廉父母官背后的昏庸

在古代官僚体系里,正七品的知县,只是个芝麻官。但别看“芝麻”,他们毕竟经营一方,掌管了老百姓生杀予夺的大权。《水浒传》里,这类父母官,也是常见坑货。比如阳谷知县在任两年,就“赚得好些金银”。郓城县的后任知县,更是包养了十八线小明星白秀英,为此还把在郓城县认真工作(吃拿卡要)的都头雷横,给活活打到了梁山上。都是多年如一日,默默给大宋挖坑。

而比起这些“挖坑知县”来,郓城知县时文彬,已经算是良心人物。此人爱好文艺,“闲暇时抚琴会客”,工作也十分认真,平日里“作事廉明,每怀恻隐之心,常有仁慈之念。”看上去又清廉又爱民。以至于《水浒传》原文都打了好评:“为县之宰官,实乃民之父母。”

但就是这样一位“民之父母”,却在“宋江杀阎婆惜一案”里,扮演了不光彩的角色:宋江杀掉阎婆惜跑路,接到“报案”的时文彬,却甩手就把无辜的唐牛儿抓起来,硬说唐牛儿与这命案“一定有干涉”。听到唐牛儿不住的喊冤,时文彬却只说“胡说!打这厮”。结果一顿棍棒,把唐牛儿屈打成招,然后刺配五百里,了结了这葫芦案。

如此表现,哪有“恻隐之心”“仁慈之念”?之所以如此“反常”,《水浒传》里也交代了:“知县却和宋江最好,有心要出脱他,”唐牛儿冤枉?“知县明知他不知情,一心要救宋江”。就为袒护宋江,一个无辜的百姓,就这样悲催躺枪,毁了一辈子。

这样的操作,放在水浒的世界里,几乎成了知县们的常见套路。“官吏相护”的风气下,受苦的只能是无辜小民。“作事廉明”的时文彬尚且如此,换成其他知县,老百姓过的,又都是啥日子?

二、华州贺太守:简单粗暴的恶棍

“太守”,曾是某年网络调查中最令网友们向往的职业(官衔):官不大不小,压力与舒适度达到最佳平衡。《水浒传》里的华州贺太守正是一个占着好位置却不干好事的恶棍。

贺太守原是蔡太师的门人,然后在蔡太师的抬举下步步高升,做了正四品的华州太守。这一类“鸡犬升天”的角色,本身就是刁官居多。但之所以说贺太守是坏到极品,只因他一个风格:简单粗暴。

要知道,《水浒传》里的官员,虽然作恶极多。但明火执仗的却很少,一来要讲究吃相,二来也要考虑犯罪成本。所以哪怕蔡太师要搞钱,也得弄出“生辰纲”的幌子来,被人打劫了两次,也是不了了之。高俅想弄死林冲,更得烧脑“想剧本”,一通诱骗设套,最后还是被开封府尹坏了好事。

但放在贺太守这里,华州天高皇帝远,所以可以不顾吃相不计成本,坏就坏的简单粗暴。套电影《疯狂的石头》台词里的话说:你还费那劲干嘛,直接抢不就完了么。

贺太守的坏,每次表现,都是这明火执仗的套路。小说原话是“为官贪滥,非理害民”。看上了画师王义的女儿玉娇枝?那就“直接抢”!不但把人强夺了,还把老丈人“刺配远恶军州”。其“贪酷害民”,简直是比匪还匪。

而且越是这种做官像强盗的恶官,平日里也就越心虚,防谁都像防贼。所以混入华州的鲁智深,只不过人群里看了贺太守一眼,接着就被贺太守五花大绑抓了去。理由是“几曾见出家人自称洒家。这秃驴必是个关西五路打家劫舍的强盗。”可以想象,作恶多端的贺太守,平日对治下百姓,也是这么千防万防。

但这一次,贺太守是“中了大彩票”,他抓的不是普通毛贼,而是大名鼎鼎的鲁智深。然后就招来了梁山泊大队人马,来了个“宋公明闹西岳华山”,作恶多端的贺太守呢?也被解珍解宝“便割了头”——做官如做强盗的人,落了个强盗般恶贯满盈的下场。

三、蔡九:糊涂官有大靠山

蔡九(蔡得章)是个官二代纨绔子弟,老爸是当朝太师,靠这层关系担任了江州知府。江州物产丰富,交通发达,风景优美,是个好地方。只可惜好地方却来了个没有能力还愚笨糊涂的“父母官”。

蔡九无功无过,非常平庸。这样的人容易受小人摆布。黄文炳“阿谀谄佞之徒,心地匾窄”,但很会拉关系。他经常给蔡九送礼联络感情,不断浸润,目的是想通过蔡九和蔡太师搭上关系,助自己仕途上平步青云。在二人的交往中,逐渐显出蔡九的愚蠢,遇事都靠黄来辨别、点拨。

街市小儿谣言中所说的:“耗国因家木,刀兵点水工。纵横三十六,播乱在山东。”蔡九不知其意,倒是经黄文炳点拨后和宋江的反诗挂上了勾。戴宗替蔡九传假家书,蔡九没怀疑,又是黄文炳从印章上看出了真伪,蔡九还没外人对自己亲爹了解。这样的人,自己没有能力,又容易受小人摆布,能为老百姓谋什么福祉?不害人就算有底线了。

四:《水浒传》的“神预言”

虽说《水浒传》里的恶官,各个写的鲜活生动,但毕竟这是本小说,作者施耐庵的生活年代,更和北宋差了二百多年。这类恶官嘴脸,比照历史是否靠谱?事实是,非常靠谱!

因为施耐庵本人,就曾在元王朝考取过进士,与大名鼎鼎的刘伯温还是“同榜”,然后又在钱塘做了三年官,把元末衙门里的蝇营狗苟,全都看了个满眼。《水浒传》里的那些官,全有生动的素材。

而要看看元末真实的“父母官”,就知《水浒传》写得有多严谨。元末的各级官员,如时文彬这样的都难找。要么就是昏官占高位,大小事务都由恶吏们上下其手,一如蔡九。要么就是如华太守一样简单粗暴:就以捞钱来说,元末时下级官员拜见上级,就要交“拜见钱”,过节要交“人情钱”,打官司要交“公事钱”,没事还要交“撒花钱”,全是明火执仗的勒索,一如《水浒传》里“父母官”的模样。

这样赤裸裸的搂钱,以元末学者叶子奇的怒斥说,简直是“漫不知忠君爱民为何物”。元王朝的上下衙门,官场道德都如此崩塌,王朝命运可想而知:于是至正年间“石人一只眼”,轰轰烈烈的元末大起义席卷大江南北,终于叫这个拥有庞大版图的王朝,淹没在“官逼民反”的烈火里。

以这个意义说,《水浒传》里的世界,恰是元末大乱前的生动写照,亦堪称“神预言”。《水浒传》之所以位列“四大古典名著”,其中十分重要的,就是这“官逼民反”背后,深刻的反思意义。

参考资料:《水浒传》、《元史》、《草木集》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