咳嗽病(急性气管

咳嗽是指外感或内伤等因素,引起肺失宣肃,导致肺气上逆,冲击气道,发出咳声或伴有咯痰为临床特征的疾病。历代医家将有声无痰称为咳,有痰无声称为嗽,有痰有声谓之咳嗽。临床上多痰声并见,难以截然分开,故统称“咳嗽”。统计资料表明,咳嗽在中老年人中的发病率高达10%~15%,秋冬季节,气候寒冷,尤以寒冷地区发病率更高,应当引起人们的重视。

[诊断标准]

根据《中医内科学》,本病的诊断依据为:

1.以咳逆有声,或咳吐痰液为主要临床症状。

2.急性咳嗽,周围血白细胞总数和中性粒细胞增高。

3.听诊可闻及两肺野呼吸音增粗,或伴散在干湿性哕音。

4.肺部X线摄片检查正常或肺纹理增粗。

[鉴别诊断]

本病需与哮喘、肺痨、肺胀、肺癌相鉴别。

1.哮喘病:哮病、喘病也见出现咳嗽,但各以哮、喘为其主要临床表现。哮病主要表现为喉中哮鸣有声,伴呼吸困难,甚则喘息不能平卧,发作与缓解均迅速。喘病主要表现为呼吸困难,甚至张口抬肩,鼻翼煽动,不能平卧。

2.肺痨病:咳嗽是肺痨病的主要症状之一,但还伴有咯血、潮热、盗汗、身体消瘦等主要症状,具有传染性,CT,或X线胸部检查有助鉴别。

3.肺胀病:肺胀病常伴有咳嗽,但肺胀有久患咳、哮、喘等病证的病史,除咳嗽表现外,还伴有胸部膨满、喘逆上气、烦躁心慌、甚至颜面紫暗,肢体浮肿等,病情缠绵,经久难愈。

4.肺癌:肺癌常以咳嗽或咯血为主要表现,但多发于40岁以上吸烟男性,咳嗽多为刺激性呛咳,病情发展迅速,呈恶液质。一般咳嗽病证不具有这些特点,CT、肺部X线检查及痰细胞学检查有助于确诊。

[中医治疗]

《素问·宣明五气篇》言“五气所病……肺为咳”,可见咳嗽与肺关系密切。《素问·咳论》言“五脏六腑皆令人咳,非独肺也”,强调了肺脏受邪以及脏腑功能失调均可导致咳嗽。

中医认为,本病多为外邪侵袭,肺气失宣所为,也可由于脏腑功能失调,累及肺脏,肺气失其肃降而发生。凡由外感受邪引起的咳嗽,称外感咳嗽,一般起病多较急,病程较短,常伴有畏寒、发热、头痛等证,当以疏散外邪,宣肺理气为治。凡由脏腑功能失调引起的咳嗽,称为内伤咳嗽,一般起病较慢,往往有较长的咳嗽病史和其它脏腑失调的证候,当以调理脏腑为主。

根据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咳嗽病(急性气管-支气管炎)中医诊疗方案(2018年版)》,中医辨证施治,一般分为以下几型:

1.风寒袭肺型:

主要表现为咳嗽、痰白、痰清稀,或干咳;鼻塞、流清涕;恶寒、无汗或并发热;肢体酸痛;舌苔白,或脉浮或浮紧。当以疏风散寒、宣肺止咳为治,方用三拗汤合止嗽散加减,药取炙麻黄、炙甘草各5克,苦杏仁、白前、荆芥、防风、紫苏子、陈皮、桔梗、百部、款冬花各10克,水煎服,每日1剂;余药渣水煎取汁足浴,每日2次,每次10-30分钟。

2.风热犯肺型:

主要表现为咳嗽、痰黄或白黏,或痰少、咯痰不爽,或干咳;鼻塞、流浊涕,或鼻窍干热;恶风或并发热;咽干甚则咽痛;口干渴;舌尖红,或舌苔薄黄或薄白干,或脉浮数。当以疏风清热、宣肺化痰为治,方用桑菊饮加减,药取桑叶、菊花、苦杏仁、连翘、牛蒡子、前胡、黄芩、桔梗、芦根各10克,薄荷(后下)、甘草各5克。

3.燥邪犯肺证型:

主要表现为干咳,或痰少或黏、难以咯出;唇鼻干燥;口干甚则口渴;咽干甚则咽痛;恶风或并发热;舌尖红,或舌苔薄黄或薄白干,或脉浮或浮数。当以清肺润燥、疏风清热为治,方用桑杏汤加减,药取桑叶、苦杏仁、北沙参、麦冬、浙贝母、淡豆豉、栀子皮、瓜蒌皮各10克,梨皮30克。

4.痰热壅肺型:

主要表现为咳嗽;痰黏、色黄,或咯痰不爽;发热,或口渴;大便秘结;舌质红,或舌苔黄或黄腻,或脉数或滑数。当以清热化痰、肃肺止咳为治,方用清金化痰汤加减,药取桑白皮、黄芩、栀子、全瓜蒌、橘红、知母、浙贝母、苦杏仁、桔梗各10克。

5.痰湿阻肺型:

主要表现为咳嗽;痰多、白黏或泡沫;口黏腻,或纳呆或食少;胃脘痞满;舌边齿痕,或舌苔白或白腻,或脉滑或脉濡或弦滑。当以燥湿健脾、化痰止咳为治,方用二陈汤合三子养亲汤加减,药取法半夏、茯苓、陈皮、白术、厚朴、白芥子、莱菔子、紫苏子各10克,炙甘草5克。

6.肺气虚型:

主要表现为咳嗽,或咯痰无力;神疲或乏力或气短,动则加重;自汗、动则加重;畏风寒,或易感冒;舌质淡,或脉沉细或沉缓或细弱。当以补肺益气、宣肺止咳为治,方用补肺汤合玉屏风散加减,药取党参、黄芪、防风、白术、茯苓、五味子、紫菀、苦杏仁、陈皮各10克,炙甘草5克。

7.气阴两虚型:

主要表现为干咳或咳嗽少痰;神疲或乏力或气短,动则加重;畏风寒,或易感冒;自汗或盗汗;手足心热;口干甚则口渴;舌体胖大甚至边有齿痕或舌体瘦小,或舌质淡或红,或舌苔薄少或花剥,或脉沉细或细弱或细数。当以益气养阴、润肺止咳为治,方用生脉散合沙参麦冬汤加减,药取太子参、北沙参、麦冬、五味子、玉竹、桑叶、浙贝母、款冬花各10克,炙甘草5克。

常规治疗时,可配合下列外治方:

1.麻黄细辛膏:麻黄、细辛各5克。将诸药择净,研为细末,加米醋适量,调为稀糊状,外敷于肚脐孔处,敷料包扎,胶布固定,每日换药1次。可宣肺散寒。

2.大海竺黄糊:大力子、浮海石、天竺黄各10克。将诸药择净,研为细末,加清水适量调糊,外敷于肚脐孔处,敷料包扎,胶布固定,每日换药1次。可清热化痰。

3.参白干姜散:党参10克,白术、干姜各7克,甘草3克,杏仁、百部各12克,桔梗6克。将诸药择净,共研细末备用。每次取药物适量,蜂蜜调匀,纳于脐内,包扎固定,每日换药1次。可益气健脾,化痰止咳。

4.黄芩桑叶糊:黄芩、桑叶、连翘、半夏、茯苓各4份,陈皮3份,甘草、杏仁各2份,白芥子1份。将诸药择净,共研细末,装瓶备用。使用时每次取药末适量,用清水少许调为稀糊状外敷于肚脐孔处,敷料包扎,胶布固定,每日换药1次。可疏风清热,宣肺止咳。

5.麻桂丁香散:麻黄、桂枝各5克,白芥子、苍耳、法夏各3克,丁香1克。将诸药择净,研为细末,用30%酒精适量调为稀糊状,外敷于肚脐孔处,敷料包扎,胶布固定,2日1换,10次为1疗程,间隔1周再行下一疗程。可温肺散寒,祛痰止咳。

6.半夏二仁糊:制半夏、白果仁各9克,杏仁、细辛各6克。将诸药择净,研为细末,用姜汁调为糊状,外敷脐部,纱布包扎。每日换药1次。温肺益气,化痰止咳。

(0)

相关推荐